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享快乐 快乐分享

时间:2024-05-07

宋敬波

在《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自主开展了《我会分享》这一生成性课程。在课堂上,我们有一些发现。

当询问4~6岁的幼儿:“谁愿意将自己喜爱的零食和身边的同伴分享?”参加实验的175名幼儿,168名表示愿意分享。然而,当教师真正准备开始分零食时,175名幼儿中仅有63名幼儿愿意分享,其余的幼儿早已忘记刚才的承诺。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场景白描

白描场景一  某天下午吃西瓜,教师发现只有个别不爱吃西瓜的孩子拿了小块西瓜,大多数孩子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拿走了大一些的西瓜。

白描场景二  游戏过程中,教师引导:“我们共同想一个办法,让大家都能玩得开心。”很多幼儿不假思索地说:“大家一起玩,不可以抢,也不可以闹矛盾。”但当游戏真正开始时,孩子们早已忘记自己刚刚的回答,抢着先玩,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的现象很普遍。长此以往,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弱,更谈不上体验分享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中。于是,教师或者家长便刻意引导或要求幼儿与人分享要“大度”,然而此时,教育可能已经进入误区。

误区一:教育契机把握不当造成幼儿性格懦弱

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具象的物权意识的,对“你的”“我的”“他的”归属界定也不清晰。成人应该积极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契机,对幼儿早期的自发分享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并配合。但如果过早地给幼儿灌输“分给别人、让给别人”的观念,幼儿潜意识里可能会误以为分享、谦让是自己理所应当的行为,难以理解分享行为的可贵,更无法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极易跳过从独占到分享这一心理发展过程,懦弱性格日益凸显。

误区二:奖励方式不当助长幼儿功利思想

幼儿的“分”和“让”都会被成人默认为值得表扬和鼓励的行为,同时,也会认为谦让的孩子做出了牺牲,便会从另一方面给予补偿或奖励。比如幼儿主动“孔融让梨”,成人往往会用最大的梨子来补偿奖励。这种奖励方式本身并无过错,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能够培养幼儿主动分享的意识。但在一次次“奖励”强化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暂时“牺牲”可能会换来更大的收益,于是,谦让可能会沦为幼儿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可见,奖励方式如果不当,反而会扭曲分享的真正意义。对此,无论是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角度来讲,都凸显了“分享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策略建议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逐渐摸索了一套“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实践研究”之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初步策略,以期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通过自主性生成课程的环境创设内化幼儿分享意识。在环境创设中,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创设“自主性生成课程”的主题环境。如,幼儿自带游戏材料搭建“泰州大桥”这一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分享意识,幼儿不会计较游戏材料是谁带的,他们更愿意主动把自己的游戏材料拿出来与同伴共享,因为他们的关注焦点是怎样把“泰州大桥”搭建成功。

通过自主性生成课程的活动强化幼儿分享行为。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欢迎来到我的家”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要求幼儿分配一张大椅子和一张小椅子,启发幼儿尝试深层次的分享行为,最后让幼儿明白大椅子送给成人坐比较合适,小椅子留给幼儿自己坐比较合适。这样的活动比较有利于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有效促进幼儿自觉分享。

通过自主性生成课程渗透分享意识。在活动分享环节,幼儿会用绘画表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活动感想或描述活动过程。实验教师故意少提供了一些绘画工具,于是,小组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先用”和“后用”的矛盾。起初小组成员一哄而上,结果一团糟,每个成员都没办法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实验教师找准时机自然介入,建议小组成员相互分享绘画工具。在分享这种轻松愉悦、彼此支持、友好帮助的氛围中,幼儿切实感受到分享行为带给自己的正面影响。

优秀文学作品促进幼儿分享情感。优秀的绘本故事寓意深刻长远,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分享情感。比如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伊东宽先生的儿童绘本故事《鲁拉鲁先生的院子》,讲述了一位名叫鲁拉鲁的先生因为怕自己漂亮的院子遭到破坏,从最初用弹弓把小动物赶走,到后来因为害怕鳄鱼而被迫按照鳄鱼的指示乖乖躺在草地上,逐渐体会到放松惬意的舒服,最终敞开心扉、开放整个院子和所有小动物共享。整个故事结构和语言都很简单,却处处充满意外、温馨和惊喜。整篇故事没有一句教孩子分享的大道理,但从鲁拉鲁先生以及小动物满足的表情中,幼儿已经感知分享是一件会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

家园共育中树立正确分享观念。一是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引导家长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家长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為品德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抓住一切有利教育契机,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比如在分享美食时,家长依次给长辈、幼儿和自己分食物……通过长期的行为示范,让幼儿自觉产生分享动机,从而培养幼儿的优秀品质。二是守住幼儿分享的底线。不要因为爱孩子而迁就甚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当幼儿应该分享时,家长就应该明确告诉幼儿分享的必要性,并采用积极策略促成幼儿的分享行为。但是,有些“伪分享”家长也应分清,比如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要求孩子“分享”,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策略运用分析

通过积极运用上述策略,实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分享机会。在策略运用初期、中期和末期,我们对某班25名幼儿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如下。

1. 策略运用初期,25名幼儿中,在分享美食方面表现优秀的7人,表现中等的8人,表现较差的10人;在分享玩具方面表现优秀的8人,表现中等的13人,表现较差的4人;在分享正面情绪方面表现优秀的5人,表现中等的10人,表现较差的10人;正确分享负面情绪的3人,分享方式差强人意的6人,只会哭闹完全不表达的16人。

2. 策略运用中期,25名幼儿中,在分享美食方面表现优秀的10人,表现中等的10人,表现较差的5人;在分享玩具方面表现优秀的13人,表现中等的9人,表现较差的3人;在分享正面情绪方面表现优秀的8人,表现中等的10人,表现较差的7人;正确分享负面情绪的6人,分享方式差强人意的9人,只会哭闹完全不表达的10人。

3. 策略运用末期,25名幼儿中,在分享美食方面表现优秀的16人,表现中等的6人,表现较差的3人;在分享玩具方面表现优秀的18人,表现中等的5人,表现较差的2人;在分享正面情绪方面表现优秀的13人,表现中等的10人,表现较差的2人;正确分享负面情绪的16人,分享方式差强人意的6人,只会哭闹完全不表达的3人。

通过3次调查不难发现,幼儿最初仅仅局限于美食、玩具、图书等实物分享,精神层面的分享很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幼儿不仅在物质分享层面表现积极,精神分享层面也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分享意识强了很多,也掌握了不少分享方法。分享意识增强的同时,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会自主产生,分享也终将会从物质分享升华到精神分享。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实践研究”(2019JK13-L38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绿地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