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生命课程中感悟生命

时间:2024-05-07

吴雁斌

幼儿参与生命课程、接受生命教育是成长的需要,也是幼儿必需的经历。随着生命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例如:幼儿参与不够主动、表达不够多元、支持幼儿参与的工具单一、幼儿学习缺乏连续性等。基于此,在生命课程实践中,我们提出融入学习导图,从关注幼儿生活体验到关注生命课程,从关注课程内容的生发到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在多样化的体验中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生命体验。

基于儿童立场,探寻学习价值

幼儿生命课程常常围绕着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发现的新事物展开。我们运用学习导图,通过“认知—问题—分析”三部曲,抽丝剥茧地将幼儿日常生活中零散的行为转化为幼儿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形成课程的可行性和学习价值分析,便于教师后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分析。

1. 以“图”促“思”,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幼儿的已有经验是幼儿在以往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获得累积的。幼儿在制作学习导图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更能帮助自己不断思考,实现新经验的自我建构。在“养蚕缫丝记”课程中,幼儿第一次参访桑蚕展览馆后,根据各自的记录纸交流讨论分享,以气泡导图的方式梳理出各种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认知,教师也更加精准地解读到幼儿学习行为发生的原因,使得课程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2. 以“图”理“心”,驱动幼儿内心需求

共同解决幼儿产生的驱动问题,延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课程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学习导图能够唤醒幼儿的内心需求,课程会随着幼儿的想法和行动的变化而改变,而学习导图恰好能帮助教师观察到幼儿每一阶段“正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同时解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当下的内心需求。在“养蚕缫丝记”课程进入到喂养阶段,教师从变化的学习导图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聚焦到幼儿的需求点。幼儿围绕养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逐渐学会了从蚕的特点来考虑解决方案。在饲养过程中,幼儿越来越有责任感,陪伴蚕宝宝成长,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

3. 以“图”解“析”,遴选探究方法和策略

學习导图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图,教师通过研究学习导图,能“再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发现。同时,将幼儿行为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应的经验指向,教师和幼儿寻找适宜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尊重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并进一步挖掘深度学习的焦点。

追寻儿童经验,引导儿童思考和探究

随着生命课程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学习同样面临同伴合作交往、材料提供操作等问题,教师借助学习导图来调整指导策略。

1. 在生命课程中体现材料支持

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分析各类材料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收集;启发并记录幼儿的感知经验,使其成为选择材料的依据;为幼儿梳理多种实验、验证的具体方法,为幼儿验证材料提供方法支持。

在材料收集、分类、选择、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尝试通过学习导图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有针对性的材料探究。在材料收集前,幼儿绘制了搭建抽丝机的四方图,随着对抽丝机搭建材料适宜性的不断研究,孩子们对材料进行筛选,验证了一些材料的可行性。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对空间有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满足了幼儿更高层次的探索需求,形成了材料整理的思维导图。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不断观察更新学习导图,对于抽丝机搭建材料的选择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和更加深入的思考。递进性的学习导图也为孩子们选择更合适的材料提供了有效支持。

2. 在生命课程中体验思维变化过程

在生命课程中,活动的时机、空间场域的选择权均属于幼儿,无论是活动前、中、后,还是集体、小组、个人活动中,只要幼儿有意愿,有兴趣,均可以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达,从而获取多层次的学习支持。随着课程的深入,幼儿可能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生命课程也将进入留白阶段,生成活动便会在幼儿的行为中调整、变化、优化。

在“初步探讨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中,孩子们凭借在展览馆获取的信息得出了初步结论。但是在实际体验中,幼儿发现蚕在塑料盒侧面爬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吐丝,通过研究学习导图,幼儿很快发现了问题,于是及时调整计划,对蚕宝宝的合适吐丝位置进行了持续性探究。

3. 在生命课程中卷入问题式探究路径

幼儿在认知经验和理解水平不足时,总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宝贵。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回顾、探究,能找到学习难点并逐步理清思路。

按照设计图纸,孩子们决定制作抽丝机的“转轴”,大家先七嘴八舌地讨论,说出了不少想法,一一验证后,并与展览馆的抽丝机进行对比,还是觉得之前的想法可以实现。亲身体验激发了幼儿强烈的表达愿望,使得幼儿在“思考—探究—解决—再思考—再探究—再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实现了经验自主建构,从而更加关注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立足儿童学习,丰富情感体验

生命课程生成的过程是幼儿体验的历程,也是幼儿已有经验与当下习得经验产生联系的过程,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情感体验。生命课程是典型的生成课程,其特点为坚持以幼儿的问题、兴趣、需要为导向,经过教师的专业判断形成支持策略,引导幼儿在问题探究中寻找答案、拓展经验,是一种教师、幼儿、环境等要素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养蚕缫丝记”主题课程是由参观展览馆引发的一次深入探究。从参观展览馆到制订养蚕计划再到制作抽丝机、缫丝之旅,幼儿从持续观察走向设计制作抽丝机,从个人兴趣、小群体合作再到集体共同协作,对蚕、抽丝机、缫丝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基于活动、基于问题,亲身体验了养蚕的乐趣,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感受了生命的变化。其间,幼儿不断调整、聚焦,折射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幼儿用亲身经历来积累和建构知识,形成了一个精彩的课程故事。

在生命课程中,幼儿通过不断回顾、反思、体验,情感更丰富,对生命的感知不断升华。幼儿在活动中情感不断变化,也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路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立足幼儿立场,不断关注幼儿的情感走向,适时调整实施策略。一百个孩子可能有一百个抽丝机的样子,天马行空的自由思维,建构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要及时反思、回顾、小结、分享,调整主题活动的内容和难度。

在生命课程中,幼儿思维的变化不仅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更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规划了走向,保证了预设与生成的兼容性,观察与指导的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在“养蚕缫丝记”活动中,孩子们从第一次遇见蚕卵,到制作“蚕宝宝日记本”,到蚕宝宝孵化成功,再到持续观察蚕宝宝,最后努力去保护、照顾蚕宝宝,再到最后感悟缫丝的过程,都在不断调整、优化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导图,在此过程中,生命课程也在不断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站中心幼儿园第一实验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