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许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教育—教学”思维转变至“课程—教学”思维,即教育从强调由外而内的“应然”转变为由内而外的“实然”。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教育目标思维范式的转变,也将作用于教育评价。
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发展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也在接受进一步考量。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幼儿发展评价能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从根本上提高保育质量,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评价形式——打破评价的二维对立,实现评价的综合有机渗透
幼儿发展评价是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師普遍认为集体活动或大型主题活动后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有效。从组织者的主导参与程度来看,这类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更受教师的重视,也因此被认为更有评价价值。而由幼儿自发或组织结构不严谨的活动,如一些过渡环节,教师重视程度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些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组织者严密的思考,教师认为意义远远低于那些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非正式评价一直不被重视。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就如同一颗种子的胚芽状态,它决定了一颗种子未来发展的最大阈值。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幼儿发展评价,应是追求幼儿发展由内而外的实然状态,核心素养是在学习经验持续结构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反推至幼儿的发展评价,就可以看出,针对集体活动或大型主题活动的评价,形式十分正式,基本上是以群体或小组为单位的总结性评价,评价范围广却不精,真正能反映幼儿个体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很少。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幼儿发展评价则以幼儿的行动为轨迹,经验建构为轴心,重视语言、行为、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非正式评价,梳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精彩瞬间,以“分述+总述”的形式总结幼儿的每一次困惑、每一点收获以及每一次发展,将对幼儿的每一次发展评价反作用于幼儿接下来的每一次发展上。
评价内容——从三维“知情行”的考查到“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对象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结构的特殊性。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课程,包含五大领域,即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幼儿的评价分为领域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其中领域性评价在每学期的期中开展,每次选定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领域,因此,领域性评价又名期中评价;综合性评价包含五大领域的评价,在学期末开展,故综合性评价又称期末评价。无论是单领域的期中评价还是全领域的期末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都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且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幼儿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多以再认或者再现的形式完成。
核心素养理念从多元能力出发,着眼于主体学习方式的培育,引导儿童修得普适的、超境脉的学习方式,借以形成能够主动地应对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社会变化的新型能力。核心素养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注重境脉的重要性;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高阶思维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养成。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幼儿教育应是知识、境脉双管齐下的教育,获取知识只是为教育打基础,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细化到幼儿园阶段,我们便会发现,考量幼儿知识量的评价无论是对于幼儿或是对于课程本身,都无任何实质价值。
因此,幼儿发展评价应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对每一名幼儿的评价一定是随着幼儿自身发展逐步形成的,评价的时间、空间都是自由的,不被限制的。幼儿发展得好或者不好,也不是由幼儿具体能讲几个故事、数出不同物体的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幼儿与身边的人和事物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遇到问题后能否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实现经验提升等决定的。
评价主体——从教师“称霸”到四方合力的“评价共同体”
虽然在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幼儿家长和幼儿参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占比较小。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幼儿发展评价对于评价主体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家长虽然熟悉幼儿的成长点滴,但大部分家长缺乏专业的评价知识,不知道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以及为什么要评价。其次,教师自身虽然具备一定的评价专业知识,但不知道如何教授家长了解甚至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虽然强调幼儿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未落实。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将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变更为教师、家长、幼儿以及同伴,为家长、幼儿以及幼儿同伴提供了良好的循环交往机会,提升了四者的合作参与能力。四方合力的评价共同体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评价压力,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发展评价更多元、更客观,让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幼儿发展。除此之外,评价共同体的建立和有效维持也可以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升家园合作的效率,增强教师教育评价的专业能力。
评价手段——幼儿成长档案册的制作从材料堆集到“证据”收集
目前幼儿园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载体主要是幼儿成长档案册和幼儿发展观察评价表。从幼儿成长档案册的制作过程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幼儿成长档案册多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缺乏实质的内容分析,档案册的作用仅限于纪念;其次,教师依旧是幼儿成长档案册制作的主力军,幼儿和家长、同伴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档案册中的记录素材多是幼儿的在园生活,缺少家长、同伴以及幼儿自身的相关素材表达;最后,幼儿档案册中收集的记录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表达,缺少家长、同伴以及幼儿的想法,内容没有连续性、多样性、典型性,未发挥幼儿成长档案册的评价作用。
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之一便是“促进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幼儿成长档案册还是幼儿发展观察评价表,都应秉承“看见每一名幼儿,支持每一次发展”的理念,一人一档,让评价落实到个体。此外,还应注重过程,突出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收集并投入个人成长档案中的材料,一定是来源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证据”,是动态且持续的。建档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与幼儿、家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幼儿与同伴、幼儿与自己,等等。在不同主体、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对话中,幼儿不断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认同自我。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优化幼儿的发展评价。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幼儿发展评价,其核心是从实践和反思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得必备的品格与习惯,具备适应小学乃至往后生活的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