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长会,今夜不容错过

时间:2024-05-07

冯旭

学期过半,这个时候,班主任又开始筹备家长会了。

每逢此时,教师总是补足“弹药”,装了一箩筐的话,理成一长篇发言稿,让家长会满满当当。

实际效果呢?家长有反馈吗?学生有进步吗?

想让家长会有反馈,有效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期待,如何让期待兑现,且看我的三次改变。

家长会成“妈妈会”,从一张签到表改变

家长会历来是妈妈参加多,爸爸参加少,有的家庭甚至全是妈妈参加。的确,在诸多家庭中,妈妈成了教育的主力军、家校的沟通者。她们喜欢孤军奋战吗?

不妨听听这些声音:

“教育孩子不是妈妈的专属工作,父母不可缺位。”

“阿爸们缺位太久,参与孩子的成长太少。”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爸爸不缺位,妈妈不越位。”

这些声音来自《中国教育报》,发声者都是妈妈。妈妈渴望盟友加入,期待爸爸一起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

如何让爸爸参与进来,开启双轨育儿模式呢?我灵光一现,将学校发的签到表做了修改,原本第一栏为孩子的姓名,第二栏为家长签到。现在,家长签到从一栏变两栏,爸爸签到一栏,妈妈签到一栏。

表格设计得清清楚楚,我将它贴在教室,发到家长群,提前预热。

不一会儿就有妈妈发来私信:“冯老师,太好了,有了您的签到表,我可以名正言顺地鼓动爸爸参加家长会了。”

“冯老师,爸爸在幼儿园从没参加过活动,这次孩子看到签到表,一定让爸爸参加!”

那次的家长会,爸爸来了22位,全家到场的有4个家庭。有的爸爸担心教室的椅子不够,便自带板凳,坐得端端正正,听得认认真真。

之后,越来越多爸爸投入到班级事务中,开学打扫,来了18位爸爸;校门指挥,来了26位爸爸;教育反馈,有28位爸爸参与。爸爸慢慢回归到孩子的教育中。

家长会成“一言堂”,从一场讨论破冰

家长会邀请函一出,家长有些许压力与紧张,很多家长当场不敢言,背后易妄言。

究其原因,家长会虽面向家长,且家长是会议的主体,却屡屡成了教师的绝对主场。这样的局面,得破!

如何破?

将座位“乾坤大挪移”,变成6组,每组成员搭配也有讲究,学生男女比例接近1∶1。每组学生有才艺突出的,有学习劲头不足的,有习惯尚需加强的,有运动达人,也有害怕运动的,总之,错落搭配,为后续家长会交流奠定基础。

家长会时,将桌子围成一圈,每组家长面对面而坐。每组安排一位善于掌控全局的家长和一位乐于分享的家长,为家长会的破冰提供了推力。

会上,我将家长会的讨论主题交给家长,家长按照学生分组而坐,每组展开讨论,聊一聊孩子的情况,提一提遇到的困难,先内部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讨论纸上。

在乐于分享的家长带动下,家长会产生了“鲶鱼效应”,一个点带出一串事,一串事引出共性问题,讨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我游走于各组之间,充分倾听。家长的情绪高昂,一人接一人,一茬接一茬,有碰撞,有火花。

学习暂时领先的孩子家长现身说法,才艺突出的孩子家长分享考级要点,学习与习惯存在困扰的孩子家长在讨论中尤为积极。大家聚焦具体的人,讲述鲜活的事,锁定关键问题。

我还将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整合梳理,让有经验的家长当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如,针对“孩子做作业拖拉”这个问题,家长分享了“番茄计时法”,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如,针对“孩子学习兴趣弱”这个问题,家长分享了“目标意识”和“孩子最近发展区”概念,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指导。

如,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很难改”这个问题,有家长提出开启21天习惯养成计划,落实到每天的学校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家校合力,助推孩子养成好习惯。

商讨后提出的困难,件件有回应,条条有方法,这样的家长会切实有效。

家长会成“昙花一现”,用一份评价贴延伸

开家长会时群情激昂,会议结束后又回归如初,我们是不是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

若会前有准备,会中有互动,会后有反馈,层层深入,说不定能让家长会的效果更持久。

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项“爸爸妈妈,你了解我吗”的活动。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写好后贴在自己的展示纸上。然后,全班随机抽签,每人抽3名同学,并给这3名同学分别写一张评价贴。评价贴的内容包含:该同学的优点和对他(她)的建议,分点描述,举例说明。

孩子们兴致很高,奋笔疾书,写完后签字落款,最后,将写好的评价贴贴到被评价学生的展示纸上。就这样,一张纸汇聚了自评与他评,客观、全面。

什么是家长最想听到的?就是与自己孩子有关的信息。因与我有关,我才重视!评价贴正中家长下怀。会上,家长认真细致地看自己孩子的评价贴,把对孩子不了解或忽视的地方画出来,并写下对孩子的期待。一份评价贴,连接两头,讓家长找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

第二天,孩子们等着、盼着,收到了更加丰富的评价贴。有温情寄语,有方法指导,还有充满智慧的题目。

一位父亲在评价贴上留下了这样一道题,让孩子连线:

当孩子完成连线的那一刻,也明白了,“快乐”“自由”“健康”“全能”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而抵达这些方式的关键正是连线的另一端。

针对评价贴上的建议、希冀,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做法。我把孩子们的反馈隐去姓名,上传到班级群,家长们带着期待找到了文字彼岸的那个小小人。

会后几日,我收到家长的私信:“冯老师,我家孩子上课讲话的毛病改了吗?”

我一惊,想起今日这个孩子上课一句闲话都没有讲。

这是评价贴发挥了作用,让家长看见,令孩子蜕变,生成良性互动,使家长会的余热经久不散。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