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现象:多个角色让我陷入迷茫
王老师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同时还兼任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尽管工作繁重,但王老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最近一件事却让他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一节语文课上,学生读课文的声音渐小,直到没有。教室的寂静暴露了几个混在其中说话的同学。他们正肆无忌惮地在读书声的掩护下聊得热火朝天,忽然暴露在安静中,声音分外刺耳。
“可以了吗?大家都停了!不要说话了。”王老师忍住气说了他们几句。这已经是这节课的第二次了。王老师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要理解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平时在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工作中,他和学生都是平等沟通,为此还收获了几个学生“好哥们儿”。但是,今天这些学生却一点儿都不给他面子……
课还是要继续讲下去的。王老师一边请学生回答问题,一边时不时地分出精力用目光去提醒那几个同学。但稍不注意,那几名学生又会说上那么一两句。终于,王老师忍无可忍,怒火中烧,“啪”一声把课本摔到桌子上:“怎么回事?还让不让同学们听课了?你们是不是班级的一员?你们心里还有没有班集体的荣誉?说了好几次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他一边训斥,一边走向他们:“你们站起来,抬起头,是男子汉上课就不要说话。保证过多少次了?是男子汉说话就要算数!今后怎么办?”
“我们以后不说了!”他们垂着眼皮,急急地表态。
问题看似解决了,王老师却陷入了角色的困扰中。作为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师生关系不该这么紧张,但不严厉一些,又怎能上好语文课?
分析: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
和很多老师一样,这位老师也遇到了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
在戏剧舞台上,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我们也都扮演着不同角色。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指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它规定了与人的身份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体现了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麻烦的是,没有谁在社会生活中只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男人,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孩子面前是爸爸,还有在外面的诸多角色。
如果不能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能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冲突。比如,一个男人,如果在父母面前当了好儿子,却在妻子面前当不成好丈夫,或者在妻子面前当了好丈夫,却在父母面前当不成好儿子,这时候内心的冲突就叫作角色冲突。
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要扮演很多角色,很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大而言之,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管理者与好朋友的角色冲突。教师既不能摆架子,以免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铁哥们儿”“好姐们儿”,放弃应有的原则。教师很难同时既是一个有权威的严厉管理者,又是一个像朋友那样为学生所喜爱的人。于是就容易陷入角色冲突中。
一个是领导者与顺应者的角色冲突。教师作为领导者时,要严格管理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作为顺应者时,又要尊重学生,谅解和宽容学生。教师很难同时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小而言之,教师的角色冲突就更多了。
前面的案例中,这位教师不仅教语文,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教师。当学生在语文课上出现问题行为时,由于这两种角色的冲突,让这位教师无所适从:作为心理教师,应当以求助的学生为中心,尊重求助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这样的理念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似乎并不好使。
很多教师都会面临类似的角色冲突。不少教师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当科任教师,有的还要兼任团队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都难免会出现角色冲突。
对策:积极进行角色调适
陷入角色冲突,会使人的角色扮演退化,或者角色扮演模糊不清。说白了,就是什么角色都没扮演好,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陷入角色冲突,还会导致人的心理紧张,降低工作效率,有害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角色调适。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一是提高角色能力。要消除角色冲突对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就要加强扮演各种角色的能力。角色能力强的人,由于比较善于处理和协调各种角色要求,因而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小。比如,善于处理好各种角色要求的女教师,既能在学校当个好教师,又能在家里当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好儿媳。这就需要把角色要求的冲突转化为相互促进的能力。教师面对诸多的角色期待,就要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修炼,也就是要进行角色学习,提高角色能力。
二是學会角色转换。有句话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教师面对多种角色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形,采取恰当方式,选择当前应当承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学会及时转换角色,表现不同的角色行为。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持一定的权威角色,而在课外活动时,教师就要扮演学生的朋友角色。就前面案例中的教师来说,当她走进教室开始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从心理老师的角色转换到语文教师的角色上来,不必左右为难。
三是学会角色兼容。在生活的舞台上,没有谁只扮演一种角色。我们必须学会角色兼容,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了我们的心理能力,促进了我们的心理素养。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自己要扮演的多重角色。角色兼容得好,对学生,既可以是老师,又可以像朋友。比如前面案例中的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多一些科任老师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又能多一些心理老师的共情能力,效果应该很好。
四是适当进行角色取舍。如果多重角色难以兼容,如果角色冲突难以调和,如果自己的角色能力有限,怎么办?这时候明智的办法就是从过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更能胜任的角色。比如,如果感到自己很难兼任班主任或别的工作,就明确地请辞。前面案例中的老师,如果感觉角色冲突难以化解,就不妨与学校沟通,专职做心理老师或语文老师。
前面这个案例,也反映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很有现实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为了减少教师的角色冲突,为了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只要条件许可,学校应该尽可能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