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拾优雅——“新锐班主任”李艳妮的学生自治之道

时间:2024-05-07

□ 本刊记者 刘玉琴 陈建军

和李艳妮谈班级管理之道,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套路,没有公式。

不过,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李艳妮的班级管理思路清晰可循:让学生回归班级主人的角色,自己“退居幕后”。

“作为一个女人,我只想活得优雅。”谈到让学生自治的初衷,李艳妮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始于“重拾优雅”的学生自治之路,却并没有因为李艳妮的生活变得从容淡定后就到达终点,反而日渐向远方延展。

想要理解李艳妮的治班理念,就要回到她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去。

从班规到顺口溜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李艳妮制订班规的理由却是:省事。

“接手一个班,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学生自己把班规制订好。班规定下了,学生有什么事直接按照班规来,就如同画了一个框,在框内活动就行,省了好多事。”

为了充分贯彻民主精神,李艳妮组织学生进行以“发现”为主题的调查活动,把每天看到的现象记下来,每人每天至少写三点,然后自行分类: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问题在自己身上存在,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不容易做到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该怎么改进等。记录下来的现象统一汇总给班委会整理,再由全班表决形成班规。

一周后,梳理好的班规交上来了。好家伙!有180多条呢!再仔细一看,一连串的“不”赫然映入眼帘:不乱说、不乱丢、不乱带……怎么全是禁止?教育难道就是管住学生的行为吗?李艳妮疑惑了。

不过,李艳妮想着大家花了一个多星期弄出这样的班级管理细则着实不易,且先试行一段时间吧!

短时间内,一切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李艳妮之前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熟料,不久后问题来了:

一次活动课上,班干部值日时觉得阳刚借讨论问题之机哼歌违反了班规,阳刚首先说不知道有这么一条班规,后来说班规中没有明确规定活动课不能讲话和唱歌,最后说即使是讲话,班规也没写活动课上讲话要扣分。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因为不在场,孰是孰非不好判断,李艳妮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李艳妮想到了一个主意:“这样吧,你们各作一首顺口溜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来调整一下各自的情绪,二来我可以从中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这下,两人都把精力集中在怎么编好顺口溜上面了,矛盾点瞬间转移。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渐渐地,从开始的互相指责变成了道歉。问题貌似解决了,但是这分到底是扣还是不扣呢?既不能冤枉人,也不能和稀泥。真是难倒了较真的李艳妮!

能不能摆脱这种扣分积分的模式,让班规更深入人心呢?

如果把班规变成提醒,不再加分扣分,多一点人文关怀,孩子们应该会喜欢。可是,没有了明确的班规,学生犯错了又该如何处理?李艳妮陷入了矛盾。

还是听听学生的意见吧——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老师批评你们吗?”李艳妮发话了。

“不喜欢!”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如果把批评变成鼓励和提醒,会不会更好呢?”

“听起来应该不错,可是没有了约束,怎么管理那些违纪的学生呢?”纪律委员小艺很困惑。

激烈的争论和碰撞后,李艳妮和学生最终决定将班规改成顺口溜,同时,对于提醒无效的学生,如果连续三次犯错不改,就要背诵以前的班规,并按照以前的班规处置。

那么多的班规要改成顺口溜,怎么写?谁来写?这又是一个问题。

交给学生!李艳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于是她抽出一节课给学生讲解写“诗”的基本常识:从押韵、平仄到古风、律诗、绝句、顺口溜、打油诗,李艳妮讲了个遍。学生个个听得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于是,《九(5)班一日常规》《安全常识顺口溜》《宿舍管理顺口溜》等像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听老师说教,但是喜欢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于是,我就尝试把自己想说的道理融进顺口溜中,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了。”

“班级改革求发展,顺口溜中向前看。年终评优九(5)班,团结一心笑开颜。”班级管理渐入正轨,李艳妮的生活,也不再一地鸡毛。

论“左膀右臂”的重要性

顺口溜的施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还远远不够。

“有了顺口溜的引领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确实好了很多,但是,顺口溜不会自己施行,还是离不开人。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得事无巨细。”

培养一支能独立高效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是李艳妮的第二步棋。

竞争上岗——发放聘书——签订合同,班干部的选拔严谨且不乏仪式感。

竞选者采取演讲方式竞聘,在班上实行无记名投票,科任老师也参与投票,学生投票占60%,教师占40%,公开唱票,当场公布结果。

投票、调查和综合考核后,教师相互沟通和协调,确定每个当选者的职位。为了让每一名班干部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同时让他们明确责任,班主任还会为每一名班干部颁发聘书,并拍照留念。

最后,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班干部履职合同”,让班干部签名、按手印。合同明确了每名班干部的职责和渎职要承担的后果。

任用班干部不实行“终身制”——定期竞选可以让所有学生看到希望,也让班干部有一种危机感,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班干部“走马上任”了,李艳妮本以为可以长长松一口气了,谁知——

“老师,他不公平!”

“老师,他一点都不负责!”

……

一进教室,李艳妮就被告状声淹没了。

调查发现,不公平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班干部亲疏有别,关系好的同学违反班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系不好的,就毫不犹豫地记下;有的班干部怕得罪人,经常会权衡记或者不记,多记或者少记;有的调皮鬼是“破罐子破摔”,多记一次少记一次都无所谓……

监管小组应运而生。

刚开始效果不错,可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监管小组只负责监督,不了解值日班干部的工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就有了矛盾:值日班干部老是觉得监管小组在鸡蛋里挑骨头,而监管小组认为值周班干部不负责任,双方开始赌气,你不管,我不说。

既然监管小组不了解值周班干部的工作,那么,让他们也参与值日不就解决了问题么?

于是,李艳妮试着在班上实行两套班委轮流值周制,一套值周班委,一套监督班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对两套班委的工作都进行评优考核。

好的班干部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要想班干部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需要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为此,李艳妮定期或不定期 地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教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引导他们制订活动计划,准备各种预案,帮助他们分析班级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科学管理班级。

李艳妮的原则是:班干部自己能做的,她坚决不做;班干部能在她的指导下做好的,她略加指导;班干部实在不会做的,她教他们做。

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一种制度或者育人理念付诸实践,要一年甚至几年才能看到效果。但李艳妮并不觉得慌。“只要持续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只是可能你刚种下的是西瓜,收获的却是几个月前种下的豆。只要有好的变化,有好的效果,都是值得期待的。”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斯宾塞说:“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治,进而实现班级自治。这是李艳妮的第三步棋。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源于劳动包点。

在劳动包点之前,李艳妮一直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学生轮流劳动和休息。因为李艳妮觉得劳动任务不重,没必要全班学生都参与,弄得大家都没法休息。一部分学生劳动,一部分学生休息,一点儿也不耽误事儿,很不错。一开始,轮到劳动的学生往往会忘记值日,李艳妮只好安排劳动委员专门提醒。实施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班上打扫卫生的工作有序地进行着。

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李艳妮的“布局”。

有一次,劳动委员生病请假了,结果就没人提醒值日的学生,李艳妮也忘记了此事。第二天早自习时,学校广播响起来了:七(2)班的清洁区还没有打扫,请班长或劳动委员赶快派人打扫。李艳妮一听,急了,赶紧往教室跑,全班集体出动,这才把卫生做好。

事后,李艳妮一直反思:怎样让学生能轻松完成劳动任务又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呢?

受干部包点(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固定的职责,便于责任到人)的启发,李艳妮采取了劳动包点制度:每个普通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包点任务,即,将公共管理(电灯、门窗等)、生活管理(进餐、就寝等)、卫生管理(教室、寝室、清洁区、个人卫生)等班级事务分块到组,包点到人,明确承包责任,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包点劳动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责任人,便于监管。其次,劳动分量轻,学生三五分钟就能完成。同时,学生每天三次做同一件事,不断强化记忆,形成了习惯,很难忘记。

尝到了劳动包点的甜头,李艳妮又想:为何不把这种方式用到学习上去呢?

小组包点及时跟上。

全班64名学生被平均分成了8个小组,实行组内自治。小组内按照学习情况结成4对师徒关系,以强带弱。同时,每个小组内再分成两个队,展开组内竞争。小组内的一对师徒、一个小队就是一个包点,要求学生对自己、对同伴的学习负责。

除了必要的学习和劳动之外,班级管理中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需要普通学生参与,为此,李艳妮还实行了“温馨包点”计划,力争工作万无一失。

比如,有一年李艳妮接手了七年级寄宿班,学生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经常感冒。李艳妮根据自己带孩子的经验,编写了一首顺口溜:《穿衣歌》,让学生背诵,小组长监督,保证人人牢记。每天下晚自习之前,生活委员把第二天的气温写在黑板右上角,让学生根据天气和温度选择合适的衣服。第二天早晨起床时,寝室长再次温馨提示。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习惯,感冒的人少多了。

还有瞬时包点、特殊包点等各种各样的包点活动,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班级管理之中。

班级实行全面包点之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都有了明显进步。有的班主任羡慕不已:你班上的孩子怎么那么乖?更有老师称李艳妮为“双没”老师:什么事情都没做,什么问题也没有。

只有李艳妮自己明白,自己和孩子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在别人面前看起来毫不费力。

因为现实的繁忙,很多班主任做梦都没有色彩,生活乏味。而李艳妮,一位在班主任岗位上耕耘了近二十年的教育者,仍然拥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将原本琐碎乏味的教育生活过得从容优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