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六个抓手

时间:2024-05-07

【摘要】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有助于保证微观经济主体与区域生态环境多层联动、实现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多维目标。为此,需要抓好激发新老企业绿色创业潜能、强化科研机构学术创业导向、夯实社会组织可持续创业平台、完善政府绿色创业制度环境、提高绿色高新技术转化效率、注重企业家精神教育传承六个抓手,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 绿色创业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保证微观经济主体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多层联动,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多维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两难”问题,也为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契机。为此,要从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四主体”,以及高新技术和企业家精神“两要素”出发,利用好六大抓手,打造高效完备的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

抓手一:激发新老企业绿色创业潜能

企业是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主体,对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在京津冀经济、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众多以绿色创业为源起的新企业,还有很多既有企业通过内部绿色创业努力实现“绿色转身”。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绿色创业机会都能转化为绿色创业行动。不少创业者面对绿色机会时,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熟视无睹,要么避而远之,要么背道而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索:为什么创业者面对绿色创业机会时表现会如此迥异?在绿色创业机会开发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关键因素决定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

毫无疑问,回答这些问题,单从外部环境来进行考察,是难以准确全面的。对此,首先需要新老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业活动,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识别和开发绿色机会,在开拓新事业和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中将生态导向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通过不断创设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从“不得不为”转化为“主动而为”,最终实现京津冀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要突出绿色价值创造导向,指引新老企业树立绿色创业理念,让更多创业者和管理者认识到,绿色创业不同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非一种公益事业,而是企业为开拓新事业、创造新价值而对绿色机会进行识别和开发的过程,据此寻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激励兼容”的契合点。

抓手二:强化科研机构学术创业导向

京津冀是科研机构聚集地,亟待关注兼顾学术知识创新和创业价值创造双重诉求的学术创业实践,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具有绿色属性的学术创业活动,推动绿色新知识有效生成和高效流动。一方面,通过直接型学术创业,鼓励学者创办衍生企业等实现绿色学术成果创新;另一方面,关注间接型学术创业,立足教学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绿色创业思维和素质。

对于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而言,学术创业激发了系统中学术主体的创业热情,强化了学术主体的创新角色,让学者和学术组织能够突破当前资源束缚,识别和利用绿色创业机会,在实现个体和组织成长过程中,加快京津冀地区实现资源会通和融合。京津冀地区集聚了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建设创业型大学、应用“三螺旋”创新模式促进学术创业活动、构建富有绿色特性的专利政策体系和知识转化机制、建立大学绿色产业园等措施,在提高学术创业活动绩效的同时,不断提升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抓手三:夯实社会组织可持续创业平台

社会组织作为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创新,把自身的商业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增加社会福祉,这也符合当前新兴的社会创业理念。社会创业瞄准可持续导向,重在追逐创造未来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保护自然环境和保证生活质量,目的就是要为个人、经济和社会创造经济和非经济价值。

因此,有必要为京津冀社会组织提供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底线的平台,扶持区域社会组织识别绿色创业机会,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来开发机会,并最终创造可持续新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机会、团队和资源不断进行匹配和平衡,催生契合绿色发展的社会新事业的创建。同时,要充分发挥创新、沟通和领导对社会组织管理的积极作用,使这三要素形成相互匹配和协调的创业合力,创造性地整合商业机会开发和社会使命履行的目标,采用适当的沟通手段,在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商业机会的盈利性之间进行充分协调。

抓手四:完善政府绿色创业制度环境

在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中,政府主体对区域中绿色创业活动数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政府作用,为绿色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及开创新企业的激励等助力性要素。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CPSED)数据表明,政府营造的制度环境与环境中的创业活动水平、个体创业动机水平和创业支持资本之间存在作用关系,主要表现在推动创业教育、优化社会结构、活跃风险资本市场等方面。

为此,从规制环境角度看,政府仍需要借助规章、法律、政府政策等手段,促进和限制相关创业行为以为绿色创业助力;从认知环境看,政府有必要通过社会共享知识和信息等方式,调节绿色创业活动水平,在知识溢出效应基础上,催生更多的绿色创业机会;从规范环境看,政府可通过公众技能和行为准则等渠道,引导绿色创业文化,弥补规制规范等维度的薄弱环节,并在实践层面搭建绿色创业的助力平台,通过创新激励等途径,提高区域绿色创业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结构协调和动态演化。

抓手五:提高绿色高新技术转移效率

新兴科技知识与企业生产运营紧密结合,是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应有之义。绿色高新技术转移有助于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但由于绿色新知识与商业化知识之间存在“知识过滤”的屏障,使得绿色属性新知识的投入所创造的知识存量,常常无法最大化地实现商业化。

为此,需要克服绿色高新技术转移面临的“知识过滤”等效率陷阱和障碍,立足京津冀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约束条件,围绕企业所处行业属性和成长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寻找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的契合点,通过京津冀地区技术市场转化、产学研联盟、社会网络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利用创业尤其是机会导向创业的调节作用,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绿色高新技术转移的链条当中,减少“知识过滤”的负面影响,提高新知识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贡献,使绿色高新技術引领企业高效实现绿色价值创造。

抓手六:注重企业家精神教育传承

北京是全国企业家最密集的地区,企业家精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要素。为此,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要营造尊崇褒扬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例如,引导社会形成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舆论氛围;加强社会荣誉和政治待遇激励,通过设立北京市“功勋企业家”奖励等做法,公开表彰一批就业带动多、税收贡献大、创新辐射强的绿色企业家。同时,要建立企业家容错容败机制,激励他们大胆作为,并对绿色经营失败教训进行理论挖掘,形成社会知识积累。

此外,要从绿色企业家精神延续角度,进行教育实践的引领和指导。一是尊重企业家意愿,按照不同区域和行业,对企业家开展绿色创业分类培训。二是引导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激励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回馈社会。三是加强企业家精神研究和辅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有关高校、行业协会商会、知名企业开发绿色企业家精神专题课程,激发更多企业家的绿色创业激情和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新企业绿色创业行为与制度环境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5JGB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王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②李华晶、张玉利:《创业研究绿色化趋势探析与可持续创业整合框架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9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王梦雅(见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