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兰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遇到各种干扰和杂音。针对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手段,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时代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序缘由。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民生得到根本改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构建并日渐完善,依法治国成为当代的治国理念和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世界观逐渐发生裂变,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社会诚信缺失,并由此导致社会运行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社会交易风险人为陡增,社会运转不协调、不顺畅,社会效率低下。严峻的社会现实呼唤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回归与重树。
融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当下社会存在着理想信念裂变、混乱的困扰,价值观人生观扭曲乃至异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亟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和学说,从提出到为人们普遍认同、接受都需要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面临的现实是人们传统道德理想信念体系裂变错位、思想困惑、认识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给养、继承传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主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理想信念的重构、整合和统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无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复杂性
个人利益至上阻却认同的能动性。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本是合理的,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个人利益正当追求演变为个人利益至上甚至极端利己主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存在质的冲突,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厘清。追求自我利益、实现自我满足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保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对人这一本性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当下的现实是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传统理想信念体系裂变,新的理想信念体系尚未完整构建。人的自我满足包括物质层面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人在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得到实现后,追求什么样的精神满足,决定着人的无私还是自私。以恪尽职守、奉献社会、帮扶别人、诚信守法等为精神追求的行为符合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构建和社会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竞合一致,为社会主流理想信念所倡导、推崇。
现实中的消极现象导致认同中的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具有包容性、完整性和内在统一陸。较之传统理想信念体系,其突出了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认同,把个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国富和民强融为一体,使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宏观目标实现科学的内在统一。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程度与民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之中,法治建设、制度完善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一些事关民生的重要社会事务,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存在一些体制矛盾,与民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包括分配公平等与民众利益休戚相关的社会公平领域存在明顯的错位和不对称;部分领导子部的贪腐堕落损害了党的形象,迷惑了人们的信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突出理论精髓,提高认同教育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理论构成中居于首要位置,也是其理论精髓。富强是指国强民富,国强和民富互为一体。国强是民富的根本保障,民富是国强的立足之本和价值目标。正是有了强大的国家,才能为民富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荫护;正是有了民众的富裕,才能为国家的强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强和民富相辅相成,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富强解决的是经济基础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前提下追求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层面的问题即民主、文明、和谐。通过人与人的友好相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原则落在实处。文明则是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双层发展的集中体现,既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包括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三者集中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旗帜之下。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回归,是“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精神实质的拓展和扩张。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则是民主和文明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自由、平等、法治的状况和程度反映并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成熟完善的状况和程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直接服务于上述目标的实现。爱国既是公民应有的基本操守,也是对国家应持的根本态度。因此,爱国是一个公民的最低限度要求,是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必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的凝练和弘扬。
直面社会问题,提高认同教育的现实感和可信度。不可否认,当下社会存在着理想信念丧失或者异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水准下降等现实问题。导致这些消极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的信仰危机及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是导致上述消极现象的重要原因。信任危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腐败现象。这需要通过正面引导让群众明白,反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认识上,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反腐;策略上,先治标后治本,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和空间;路径上,通过完善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逐步实现制度反腐,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让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动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变革教育理念,提高认同教育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陸、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认同教育中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首先,承认人们的正当利益需求,把认同教育融入人们自我利益的实现。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是人生追求的重要层面。人们对执政党路线方针的满意度和认同度,首先取决于其给民众个人带来福利的大小,及其对个人追求物质利益所创造的制度环境的满意度和认同度。“社会和谐有两个基本纽带,一个是现实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其实,价值观也属于个人利益的范畴,不过它属于精神利益层面。引导人们追求正确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就是引导人们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利益实现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其次,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以追求个人利益的热情成就公共利益。最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和政府应当率先垂范,通过制度完善等措施减少、避免工作失误,通过具体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体现出对民众福利和相关切身利益的关注和提升,同时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实现寓教于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作用,提高社会大众对媒体传播的可信度。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注释]
①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