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时间:2024-05-07

骆洋

【摘要】在网络手段和科技手段更加丰富的当下,扶贫工作应当注意改善传统的扶贫策略,利用大数据对贫困地区的特点进行精准分析,利用团块化的贫困地区联系,打造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服务制造业集聚,通过“改输血变造血”的方式,给贫困地区以整体性的规划。

【关键词】精准扶贫 大扶贫 实践路径 扶贫基准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现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准”策略的提出是对传统扶贫中短效、粗暴、简单等行政手段的一种应对策略。而“大扶贫”则应对当下区块扶贫、输血式扶贫。在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中应将扶贫工作精准到户,以区域性的眼光将某一地区的贫困农村地区、相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区块、管理复杂的城乡边缘交界进行统合性管理,对资源进行调控式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扶贫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短板。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综合表现与特点分析

区域整体性贫困突出。在实际的扶贫工作调研中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往往形成团块状,贫困县毗邻贫困县,经济欠发达省市接壤经济欠发达省市。以河北省为例,张家口地区,其下辖县共有十三个,其中有十个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地区相互接壤,在实际的下乡调研中可以看到,其各个县的经济差异不大,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力均较低。县域内部的表现往往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所服务的区块经济。贫困地区的团块联系性特点是隐性存在的。

贫困群众就业不稳定现象突出。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滞的农村地区的基本就业存在两种极端情况: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老年和幼儿留守本土通过自耕或者是一些小型手工业赚钱。这两种就业方式往往导致了就业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而相比较城市区块人口,贫困乡村人口就业往往需要依靠自身的劳动力就业,相对附加值较低,对个体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一旦可劳动人口因为疾病、意外等情况丧失劳动力,那么一个相对能够达到温饱的家庭就会迅速滑落为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就业方面遭受着比较大的风险。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突出。从现阶段所搜集到的具体资料来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相当突出,甚至有“富村更富,穷村更穷”的现象发生。在个别贫困地区可以看到,村内甚至难以找到一条完整的通向外部的柏油马路。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贫工作和国家福利保障措施的到位。

精准扶贫中应遵循的方针

坚持“三位一体”多重立体格局。贫困造成的原因是多重的,因此在针对某一地区贫困时应该考虑到贫困的综合形成原因。传统扶贫工作中一般认为贫困地区缺少支柱性产业,在一段时间内流行“大力引入”、“发展特色”等口号的扶贫政策。几年下来既没有真正改善贫困,反而还影响了当地生态,一部分外来投资者水土不服撤离也给当地投资口碑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扶贫时,应该坚持“三位一体”乃至于“多位一体”的策略,从贫困人民的生活保障、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的政策导向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保证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温饱,然后通过具体调研分析问题,贫困的原因究竟是资源匮乏、人口素质和技能相对较差、地理位置偏狭抑或是其他因素,因地制宜地对当地进行试点改造。

积极利用“大数据”,做到精准扶贫。大数据在当今精准扶贫工作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如贵州贵安新区试点大数据进行精准扶贫,在当地通过精准扶贫APP对当地各家各户的收入水平、当地综合的收入水平、以及当地的生活成本进行初步的运算,设计出一套动态的评估机制,对长期处于动态机制下的家庭进行特别关注,例如提供金钱补助、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通过当地的企业合作帮扶找到一项适合劳动者本身的工作。而对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云计算和大数据也能够对此进行筛选,避免财政税收的浪费。

经济扶贫和教育扶贫并重。一部分地方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贫困。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当下阶段,即便是传统的劳动力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劳动力产业整体在逐渐向服务劳动型产业靠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是很多劳动者只能选择相对附加产值较低工作,乃至于只能依靠对贫瘠土地耕种生活的关键原因。因此在开展经济扶贫的同时也应该在教育扶贫上并重,例如在当地开设公益性质的技术培训学校,积极宣传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一部分劳动力需求大的企业在一部分贫困地区开设技术培训班或者是技术进阶班,定点招收工人,培养更贴合企业需求的工人。

注重资格审核,避免“坐等扶贫”现象发生。现阶段传统扶贫中还存在极个别地区“等扶贫”的现象。一些长期贫困的县市,当地已经丧失了经济活力,青壮年人口的流失、水土环境的破坏、乡镇政府的错误规划等造成人民陷入了贫困的怪圈,也存在贫困户将“等扶贫”戏称为“等赏钱”、“等救济”等现象。在扶贫资格审查中,这一类地区显然应该归属于扶贫帮扶区域,但是具体策略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善,例如通过考察当地的经济结构,适当地引入小微加工企业帮助当地人民实现就业。

“大扶贫”理念在精准扶贫中的具体应用

团块化立体式的对贫困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利用交通网络相互联合。团块化的贫困地区在整体进行规划时应该首先关注其地理特征,在一些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地区农业经济的乡镇,应该大力帮扶引入手工业加工业,让当地居民能够就业。而团块化立体式的贫困地区在体现共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互补特征。例如地区产业建设相对较好的贫困县可以吸纳人口更多的贫困县人口作为劳动力,而劳动力过剩的贫困县则可以通过提供劳动力服务反哺家乡发展。团块化的地区性贫困也可以产生分工较细的产业分散模式,针对某一产业进行流水线加工。

因地制宜的设置公共配套服务,保证措施在一定时间内的时效性。贫困的产生在除却原生贫困原因后还可能因为后期的政策、资源导致的继发性贫困。例如在一些山地覆盖较广的乡村,资源较为丰富,通过果树种植、禽类散养等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可能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一朝村委一种树”的现象,新的地方领导上任为了追求政绩,要求将原来的果树品种拔掉重栽其他品种,对当地的规划也比较混乱。几轮下来,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应对当地因地制宜的设置公共配套服务,如丘陵地带覆盖高压水泵、崎岖地形中央拨款提供地方道路建设,设置地方技术学校之外,也应该对一些较好的政策和措施实行长期管理“萧规曹随”,以当地人民的利益为主导,以此来避免地区因政策导向问题导致的贫困。

利用大数据对当地贫困户的需求精准提取,帮扶策略定制到户。大数据除了可以用来分析贫困户是否贫困、处于某种阶段贫困之外,还可以分析贫困户贫困的真正原因,通过一定的计算可以推算利用帮扶改善该户贫困的可能性和速度。在制定帮扶策略时,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管理,针对一些留守的老年人、残疾人可以用送温暖的方式进行直接的经济补助,而对一些有能力的青年人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对一部分相对较为富裕和有技术的贫困户则可以鼓励其实现合作,通过承租的方式,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土地进行承包管理,进行经济养殖业发展。基于此,应利用相对完善的大数据对当地贫困户的需求精准提取,帮扶策略定制到户。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