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天舒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具有代表性的旗县、乡镇和农牧区进行调研,明确了内蒙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问题的调适目标,进而从构建少数民族劳动力心理管理的长效机制、减少和规避歧视性政策和培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心理调适技能等方面提出若干心理调适策略。
【关键词】内蒙古少数民族 人口 社会流动 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共同意志、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涉及民族的文化、习俗、曾经居住地和流动后居住地的各类环境特点等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上形成的反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一是双重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良性的正向心理和悲观、抑郁的负面心理;二是全民性。即该心理是在流动过程中同民族的人们对自己与所在民族具备强大归属感的一种心理,且在流动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具有趋同心理。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从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的12个(盟)市中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旗县、乡镇和农牧村,对30岁以上的在职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5份,有效回收率为80.5%。其中,对不会汉语或者汉语不流利的调研对象,采用了与其母语相同的调研员上门访问填答问卷的方式。在受访者(包括鄂温克族、蒙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中蒙古族人数所占比重达到了80.28%,受访的少数民族中男性多于女性;没上过学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最少;受访者大多数处在30—63岁之间,占到了受访者总人数的88.9%。在问卷的设计中,问题设置主要考察心理因素对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对数据回收整理后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的结论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其流动区域的社会生活、交往活动过程中,对自身民族特点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且心理期望更乐于交往本民族的朋友。二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对自身民族性看重的同时,认为民族身份对自身的就业或收入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首先是职业上的自我限制。其次是社会交往上的自我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往往限定在一定地域或一定人群中,以血缘和地缘为主。最后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限制。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后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不能和城市人口迅速同步,导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只有完成心理调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合与社会流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问题的调适目标
增强积极心理与减弱消极心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心理一般是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所在地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态度或状态,这种状态是稳定的,而且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消极心理一般是指其心理的一种消极反应,表现为不自信、猜疑、强烈的排斥、缺乏安全感、过分的自我保护、愤世嫉俗等。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能够从积极的一面去考虑和应对,这是培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调适的根本目标。
实现流出地心理、流动途中、流入地心理的有效衔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动因一般分为主动流动和非主动流动,前者一般受经济因素所诱导而产生,后者多受自然灾害等非人力可控因素而产生。就主动流动因素而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的心理发生地一般分为流入地、流动出地和流动途中所产生的心理。这三个阶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当流入地与流出地心理反差过大时,负面心理就会产生,不良行为也就有了发生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调适就一定要实现流出地心理、流动途中心理与流入地心理的有效衔接,使得少数民族劳动力从流出地进入流入地整个职业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心理的平稳过渡,进而对个体的行为行动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支配作用。
调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的策略思考
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劳动力在进行职业变迁特别是异地流动职业发生变迁的过程中,随着国际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心理因素对其职业选择与职业质量所起到的作用会愈加明显。可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从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来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调适问题。
强调少数民族成功者的典范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其职业成功的自信度。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尤其从基层农牧区成长起来,在城市中取得事业成功的人士,往往在当地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往往掌握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资本、人脉、社会经验、管理能力和声誉,具备将基层少数民族劳动力带动、引导至城市发展的条件,而且往往基层少数民族劳动力对于少数民族的成功人士天然具有崇拜心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地方政府在促进劳动力职业流动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发挥民族成功人士的作用,促进形成民族成功人士引导基层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合理释放少数民族地区成功者的示范效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流动。
建立公平就业机制,规避就业歧视。就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而言,就业机制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公平、统一、开放、自由的现代就业制度。我国的就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不应被限制和歧视。这要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自由公平、统一、保障等诸多功能。
提高调整自我消极心理的能力。作为一种调整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该学会和掌握几种简单的负面心理调试方法。例如,心理开导法。当面对失败、被排斥等悲观环境时,即使心理结果是更悲伤、愤怒也对现状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当把心理调适到乐观、希望的状态可以帮助其更接近成功。当然,心理开导法也需要注意不要盲目乐观,合理程度的消极心理也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常心理,因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心理可以成为促使人更加进步的动力。
加强社区建设,实现跨文化适应。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和促进社会融入的功能。包括:第一,社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卫生、教育等信息的传递,注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时效性等。第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理解与支持,使其成为稳定可靠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的意识,减少因文化、习惯或观念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第三,不断革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并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所在社区乃至城市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文久富:《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②凌锐:《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体验与社会网络》,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蒋顺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