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人物简介】
刘迅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出生于河南沈丘,自幼酷爱诗、书、画、印艺术。其艺术作品先后数十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获殊荣,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展馆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诸多国家展出。著有诗集《屋檐雨》、《三月雪》、《八咏堂吟草》、《刘迅甫绝句精选》、《刘迅甫绝句三百首》、《农民工之歌》等。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中国书画艺术成就家”、“中国当代百名优秀书法家”、“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荣获“中国跨世纪人才”证书、“首届全国百家文艺奖”和“中国第五届大众文学百花奖”、“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等。
【思想小传】
与其说刘迅甫是一位诗人、作家、书法家,不如说他是农民工的执笔者、代言人。自1982年始,刘迅甫不论身在何方,每年春节前都会为农民义务书写春联。他认为,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就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30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还为家乡集资建校,为汶川地震捐款,热心社会公益活动,2013年被评为“中原十大孝子”,2014年被推选为“北京榜样人物”候选人。
他的艺术,植根于农村;家乡的父老乡亲,永远是他心中的牵挂。他以作品向世人证明,不仅阳春白雪是艺术,一份接地气的孝义真情,更能打动人心。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力来自群众,群众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融入火热的生活。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艺术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家只有密切和人民群众联系,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
艺术家应自觉承担起“时代歌手”的责任
人民论坛:***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书画家,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文艺创作状况与时代的关系?
刘迅甫:首先,时代生活是艺术家成长的土壤,创作的源泉。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自觉地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是其职责所在。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要想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写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一定要紧密贴近生活,自觉地承担起“时代歌手”的责任。否则,文艺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艺术作品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摄像,而是以艺术的眼光观照生活,在深刻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和塑造典型的形象来表现。这融入了艺术家的观察、思考、取舍、整合,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最后,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还要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文艺作品出现媚俗、低俗、恶俗的倾向,偏离了正确的导向,亟需引起重视和纠正。作为一个艺术家,应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三俗”浸染,创造出的艺术不仅要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也要给人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积极回应时代进程中的重要群体和思潮
人民论坛:当前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同质化、低俗化等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文艺如何才能够引领时代发展?
刘迅甫: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根本的一点,是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失去了定力,沦为金钱的奴隶,一些人陷入追求物欲的浮躁,迷失了自我,甚至为此不惜丧失作家的责任与良知,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文艺要引领时代发展。首先要关注时代热点题材,对影响时代进程的群体和思潮予以积极地响应。绝不能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之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逃避和拒绝广阔的世界,更不能丧失原则和良知。第二,艺术创作要致力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第三,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和走向,体现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真正成为“高峰”的作品,不在于作家名气的大小,而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艺术创新之道: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
人民论坛:“诗无达诂,文无定法”,请谈谈文艺创作者如何平衡艺术个性创新与承担“时代歌手”的职责之间的关系?
刘迅甫:艺术的个性创新和承担“时代歌手”的职责之间是没有矛盾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首先,时代生活具有无限丰富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而每一位艺术家由于成长经历,生活阅历不同,个性、思想和审美倾向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题材和内容,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所以,一个严肃的艺术工作者,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就会有个性的表达。而其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就是艺术的创新之道。艺术只有情倾大地,才能叶茂根深;艺术家只有融入火热的生活,才能激发生命的活力。
《农民工之歌》触碰社会焦点,引发强烈共鸣
人民论坛:***总书记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您创作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暨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反响,您认为能取得广泛认可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刘迅甫:首先是题材的力量。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非常庞大的新兴群体,至今已有2亿7千万之众,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亲友,几乎涵盖中国的全部人口,关系到千家万户,这是一个不应也不能被忽视的群体。第二,长期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经历和遭受了许多不公,在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碰撞中也产生了种种问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农民工之歌》对农民工予以关注,对农民工问题予以思考,顺应了时代的呼声,触碰了社会的焦点,引起了共鸣和反响。第三,诗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集中、凝练、概括,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朗朗上口,具有表达优势和读者基础。
创作动力:农民工是托起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人民论坛:“纪实诗歌”是近年来热门的一种文体,能够迅速及时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农民工之歌》敏锐地捕捉到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以及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博弈。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刘迅甫:《农民工之歌》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我本人出身于农村,曾经是一个农民工,对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我无数次地上北京、下深圳,去温州,到山西……和农民工爬到一个脚手架上,睡在一个铺上,结交了无数农民朋友,获得了大量鲜活素材。自身生活经验阅历的积累,加上对农民工群体的长期深入地了解,开拓了我的创作视角,既能从更高层面上予以审视、构想,又能从许多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定的高度、厚度和深度,避免了流于激情的无节制发泄,怨天尤人的笔触和空洞喧嚣的浮华。
创作的过程,是我不断受到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最初,凭着朴素的感情动念开笔,随着创作的深入,我被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被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深深地打动,被一种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深深地鼓舞,我感到农民工这个群体就是时代的图腾,民族的脊梁;农民工的进取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是靠一人之力,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托起者和践行者。农民工的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托起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和强大动力源泉。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农民工树碑立传,为农民工放声歌唱,这种责任意识成为后期创作的主体动力。
扎根农民,以艺术来表现和赞颂农民
人民论坛:您为何一直关注并为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倾吐心声?
刘迅甫:因为我出生于中原农村,我的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自己种过地,当过兵,拉过煤,打过工,走村串巷收过废品,餐风露宿做过建筑……我接触最多的是种地和打工为生的农民,这些经历注定了我就是农民中的一员,这是我的根本所在。其次,我还是一个受到组织培养教育的基层干部,关注农民,服务农民,努力为农民做实事,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次,作为一名诗人和书画家,我致力于以艺术来服务广大农民。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层面,他们心灵的丰富和美好也需要艺术表现和赞颂,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况也需要受到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诉求同样需要得到充实和尊重。基于这种认识,我不仅连续三十多年坚持为农民义务写春联,更把农民和农民工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予以表现。
感同身受群众的喜怒哀乐,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人民论坛:***总书记提出了“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期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紧密地贴近生活?
刘迅甫:贴近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扎根人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走近群众,诚恳地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为友,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创造。只有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如果只是像过客那样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或者高高在上、自命不凡,是吸收不到真正营养的,也不会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论坛: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刘迅甫: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为了谁”的问题,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指向,就会自觉地接受人民的评判。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也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判断者,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家,人民的判断和要求就是标准。面对这种判断,文艺工作者只有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那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采访整理:人民论坛记者 常妍)
责编/张译晟 美编/孟宪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