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于都为红军长征做了哪些重要贡献

时间:2024-05-07

曾懿华

于都,是一块红色沃土。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而且是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的诞生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也是从于都开始的。尤其是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为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踊跃参加红军。在长征前两次突击扩红运动中,一万余名于都儿女报名参加红军,先后组成了8个补充团。主力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补充9700名红军新战士,其中有7000余名于都籍战士。参加长征的于都籍红军将士达1.7万余人,其中1.3万人在长征中壮烈牺牲,四千余人在突破敌人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时被敌军打散回到原籍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只有一千余人胜利到达陕北,全国解放后仅留下277人。在参加长征的8.6万余红军将士中,每5個人就有一个于都人。

筹集粮款物资。长征前夕,于都、胜利、登贤三县在中央苏区两次筹粮、借谷活动中,完成筹粮25万担,占全苏区的四分之一多。在购买公债活动中,于都人民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完成购买公债89.1万余元。还筹集草鞋8400双、菜干150担、硝盐500余斤支援红军,多次受到苏区中央政府的表彰。

为红军休整提供便利。主力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不仅把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出来给红军做营房,而且组织慰劳队,带着粮食、鸡蛋、猪肉、蔬菜、草鞋等物品慰问红军,组织妇女洗衣队为红军洗衣服。

组织运输队随军出征。为帮助红军运输大量的设备、物资进行转移,于都人民组织3000余名挑夫组成运输队随军出征。一部分同志在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后奉命离队回乡,少部分则加入到红军队伍中继续参加长征。于都挑夫占整个运输队人数的一半还多。

帮助红军征集器材、架设浮桥。赣南省、于都县苏维埃政府组织了800余条渔船用于红军搭浮桥和摆渡之用,于都群众把家中的门板、床板、店铺板全部贡献出来提供给红军架浮桥。

安置和保护伤病员。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留下了一万余名重伤病员,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又有一批伤病员送回到苏区。长征前后于都安置红军伤病员一万余名,占红军伤病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幾乎全县所有农户都安置了伤病员。苏维埃政府为每名伤病员发了150斤谷票、3斤食油和2斤盐,伤病员的膳宿照料均由群众负责,药品由医务所人员送到各户。

红军长征后,仅留下红二十四师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加上各省、县的地方武装,总兵力只有3万人左右。国民党军对于都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全县被国民党杀害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群众达三千余人,在于都桥头山洞活埋的就有数百人,在沙心被杀绝的农户达37家。但是,于都军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反动气焰所压倒,在苏区中央分局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游击战争,协助坚守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根据地,直至1935年2月项英、陈毅仍率领红军坚守在于都南部的禾丰、上坪地区。

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于都人民走上了翻身做主人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