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认真用脑的人请举手

时间:2024-04-23

游识猷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常思考遇到各种倒霉事后的行动计划。爱别离,找下一任。怨憎会,退避三舍。求不得,心理治疗。癌症放化疗,断手断脚装义肢。活着强食自爱,死了就地掩埋。

思来想去,绝大部分难题要么能解决,要么能凑合。惟有两种灾祸我特别害怕,一怕眼瞎,二怕大脑受损。一盲,立刻少掉80%的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外伤中风老年痴呆更惨,无法自理,全无尊严。

我的恐惧,消散在知晓爱德华·陶布(Edward Taub)的猴子那刻。陶布发现,大脑比我们所知的更超能,更能适应。诺奖得主谢林顿爵士(Charles Sherrington)曾做过实验,切断猴子一只手上的感觉神经,猴子的手就会瘫痪,哪怕控制运动的运动神经完好无损。谢林顿相信,这说明大脑能力不足、不能单靠运动神经发出指令。惟有“感觉神经-大脑脊髓-运动神经”这整个反射弧完好无损时,大脑才能指挥四肢。

陶布重复谢林顿的实验,但多加了一个步骤——切断猴子一只手的感觉神经后,他把完好的另一只手用绷带固定住。陶布想,假如猴子饿得要命还是不动那只切断感觉神经的手,就能百分百证明猴子确实是无法动手,而不是懒得动手。但猴子的“残疾手”动了。

陶布又去实验,这次分两组,一组完全按照谢林顿的法子,切断猴子单手感觉神经,好手不作束缚;另一组则将猴子双手的感觉神经统统切断。结果,切单手的猴子变成“独臂侠”,切双手的猴子则双臂运动自如。

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没有感觉神经,猴子一样可以上下其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问题是,“不为”久了,大脑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不能也”。于是短期瘫痪变为“永久”瘫痪,陶布后来给这种毛病起了个名字,叫“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

后来陶布又将实验推进了一步。他发现,大脑夺走的,大脑可以重新给予。

陶布将这套原理用在因病致瘫的患者身上,他的“限制-诱导”(constraint-induced,CI)疗法,帮许多瘫痪多年、被认为毫无康复希望的中风病人重获自理能力。这些“奇迹”,都靠一点点“说服大脑”得来。

大脑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理解的事物。它是活的,不断变化。脑细胞是真正多才多艺,今天还在视觉皮层发光发热,蒙上眼摸两天盲文,就开始转去分析触觉信号;舌头上放几天能传输复杂电信号的电极,没多久又能通过这些信号重获视觉。未来只要大脑仍在,眼睛没了不要紧,用“脑”大可看清世界。

每分每秒,大脑都在重新组织自己。它会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评估。这只手动一次失败,动两次三次四次失败,第五次,大脑可能已经偃旗息鼓彻底放弃——脑细胞数量有限,多么宝贵,不如转去支援其他岗位,比如说,让另一只手动得更加灵巧。

新能力、新习惯要在大脑内立足,殊为不易。大脑像个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每个能力都要去“争取”脑细胞。旧习难改,只因为与旧习相关的脑细胞不肯轻易放弃地盘。你要说服你的大脑,不放弃,不泄气。

如何用“限制-诱导”训练大脑?

1.训练方式越接近日常生活越好。

孩子如何学会抓握、走路、说话?靠的就是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不断训练。这也是目前所知的最好学习方式。

2.必须有限制。

如果你只有一只好手能用,就将好手绑起。如果你需要学习外语,就去非用外语不可的环境。

3.不奖励“成就”,奖励每一次可见的“努力”。

陶布发现,猴子每次略表现出用残手去够食物的努力,就给予奖励,这样的训练效果最显著。

4. 训练绝不可太难。

千万别再教育大脑“我做不到”,这只会加强习得性废用。如果你要养成锻炼习惯,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让自己累个半死甚至受伤。难度必须始终保持在“能做到”的范围内,根据能力逐渐提升难度。

5. 短期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密集训练。

你获得的新能力不会待在大脑中静止不动,新能力需要不断跟其他旧能力竞争脑细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法,会让根深蒂固的旧能力卷土重来,新能力就会进展得非常缓慢。

6. 寻求亲友爱人的支持。

心满意足感能让大脑释放催产素,催产素又能让大脑进入“容易修改”的状态,有利于形成新习惯。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