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鞏志國
過去十年間,為應對城市化帶來的挑戰,世界各國不斷大力投入智慧城市研究和建設,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發展,城市資訊化應用水準不斷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應運而生。智慧城市是以物聯網為基礎,通過數據的採集整合分析,實現物聯化、互聯化、以及決策智能化,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具有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等特徵,以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廣泛的聯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優化計算,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
智慧城市是當今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趨勢,能夠有效改善公共服務水準,提高整個城市的智慧決策能力和智能管理能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應用面已經覆蓋包括智慧環境、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旅遊、智慧電網、智慧醫療等城市發展的主要領域。時下,世界各地已經越來越重視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新驅動力,龐大的市場潛力將迎來快速釋放;各行各業亦瞄準對智慧賦能的應用,借助數位化智能技術,從雲向邊緣端的移動,將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結合起來,使得企業可以對物理世界進行更好的理解、管理與優化,擺脫手工操作,提高辦事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位化“智”理成為內地防控疫情、恢復經濟的硬核力量,通過搭建各類“數字防疫系統”,實現科技戰“疫”、精准防控,線上辦公、遠程醫療、線上購物等消費需求激增,傳統製造業企業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圍繞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啟動數字經濟,給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毋庸置疑,智慧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蘊含巨大的發展空間。
智慧應用,處於落後階段
去年2月18日正式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重點強調粵港澳三地要加強緊密合作,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成智慧城市群。這標誌著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智慧城市群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同時澳門也有轉型的需要。
澳門經濟社會經過持續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人口規模、土地空間、社會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商業模式,尤其是交通及公共服務等均受到巨大挑戰,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及人資壓力。受天生的限制條件影響,經濟結構嚴重依賴外部環境,使得澳門商業機構及人才“走出去、請進來”均具備一定難度。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影響下,依靠傳統博彩旅游業發展的的諸多企業和行業面臨嚴峻考驗,收入幾乎達到冰點,無法支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說,疫情的到來,為一業獨大發展的旅遊博彩業帶來了停下思考的機會,帶來了行業的洗牌乃至產業鏈重構,而科技賦能經濟發展,已經成為資訊時代發展帶來的大趨勢。從城市規模上來說,澳門居住人口約有60多萬,但接待遊客近4000萬,無論在交通出行、人流疏導、出入境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利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協助城市管理者突破城市本身的資源限制,提升效益和效率。
早前,澳門特區政府頒佈了《五年發展規劃(2016 - 2020年)》,對澳門建設智慧城市提出明確要求。為落實相關工作,特區政府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之下設立“智慧城巿發展專責小組”,以統籌、推動政府內部開展智慧城市工作,並在科技委員會之下設立了“智慧城市專責委員會”,以推動學術研究、產業發展以及社會推廣等方面的工作。澳門亦於2017年8月與科技巨頭集團阿里巴巴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推進政府專有雲計算中心及應用大數據技術項目的建設,加快澳門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步伐。以及在2018年中,進一步發佈《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諮詢文本》,明確了基建、大數據、交通、環保、旅遊、醫療、教育等13個重點建設領域。同時,前期以智慧路燈、袋中澳門、政府大數據平臺、智慧城市標誌、智慧城市應用及解決方案項目資助、市政設施EasyGo共6個工程進行試點,打造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經過數年的鋪墊和努力,澳門智慧城市及電子政務小有起色。抗疫期間,特區政府在推出經濟援助、健康登記、投放抗疫物資、發放電子消費券等方面都嘗試了電子化的應用,進一步向社會普及了數字科技和智慧應用。但相比內地,澳門智慧城市整體發展水準還處於比較低的階段。
以鄰近的珠海市為例,在“2019智慧城市指數”發佈智慧城市排名,珠海市作為內地排名最靠前的城市(位列第40名),超越一線城市上海(59)和北京(60),榮登國內智慧城市榜首。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和珠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珠海市全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累計開展各類智慧城市項目27個,其中包括“智慧珠海雲計算中心”、“地下管線普查及資訊管理系統”、“空氣污染防治管理平臺”、“智慧社區”等,涵蓋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市民“只要一部手機就能體會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為配合產業發展,珠海市在政策上實施智能製造行動計劃、“互聯網+先進製造”行動計劃和新一輪技改行動計畫,加快建設格力雲平臺等一批平臺載體,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打造一批數位化車間、數位化工廠和智能工廠,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示範項目,產業規模日益壯大,這些都值得澳門借鑒學習。
近年,政府雖然越來越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對智慧城市和互聯網項目提出了高要求和高目標,但始終給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整體進展不如人意。澳門智慧城市發展起步晚,這一點我個人體會深刻。在2017年,國家工信部相關領導到港澳考察時,與澳門學界與企業界代表交流,當時不少代表就清晰認識到澳門已經大幅落後於內地,並且認為主要源於法律法規的差異、文化習慣、保守意識等因素影響,導致澳門比較多的事情不容易開展。
產學研合作,儲備人才
澳門基礎力量差,產業形態單一,科研力量薄弱,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都比較落後。這幾年,內地資訊技術專業的學生報讀踴躍,但是澳門考生對報讀資訊專業並沒有那麼熱衷,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就業的驅動。澳門博彩業占主要,吸引大量本地青年就業,導致其他產業愈加缺失人才,愈加難以發展,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對於人才的培養,澳門高校也在積極完善,不斷創新探索。過去,我們招收的資訊科技類碩士生往往只招電腦專業的,這樣其實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還是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在2019/2020學年,新增理學碩士學位(數據科學)課程,招收包括非電腦工程背景的學生,以培養大數據領域的新型專業人才。新課程涵蓋人工智能、市場行銷、金融科技、精准醫學、智慧教育等方向,致力與時俱進打破跨學科在應用大數據的壁壘,促進數據科學和大數據上的整合,是全澳首個推出的跨學科大數據課程。針對性地為澳門社會培育大數據人才,學生可利用所掌握到的知識和適當工具來理解和處理大數據,研究和開發大數據深層次知識,從而以嶄新的技術參與大灣區乃至全球最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之間合作共建的模式也日益成熟,結合灣區內頂尖的科研學術交流平臺,推動澳門本土高校與灣區周邊城市高校的學科技術交流,在智慧應用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通過合作共建實驗室,深化灣區內高校名校之間的合作,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科技教育繁榮共同努力。同時,科研教育也離不開實踐和產業應用,因應這一規律,早前澳門大學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簽訂“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運營與維護、相關科研基礎資訊的數據互通和基礎成果共用、智能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重大交通基建的創新科技進步。這些都為澳門不斷升級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儲備和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當然,這個方向的工作仍任重道遠,更需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政府方面,尤其需要摒棄“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惰政思維,積極作為,不斷完善資訊安全、數據資源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加快制定資訊安全、數據資源保護標準體系建設,針對數據資源發展與安全防護問題,通過先進企業合作推進先進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制定分級別、多層次的安全標準及行業安全標準。
同時,還需要適時啟動智慧城市專項復合型人才工程,面向政府公職人員、從事智慧城市產業的企業員工以及在校學生,按照不同層級、不同階段,分佈實施,進而達到有效緩解智慧城市專項人才儲備匱乏,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創建能力建設,為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助力城市轉型升級和智慧城市創建速度,打造經濟新引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