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趙宇翔
9月16日,強颱“山竹”來勢洶洶,所幸在本澳並未造成重大的破壞,再一次印證澳門乃福地的傳說。當日有居民拍攝到北區大廈有金屬花籠在颱風下隨風起舞的嚇人畫面在網絡上瘋傳,引來大批網友轉發及評論。其實,關於有花籠在颱風中被吹掉的事件還是鮮有聽聞的,而造成傷害的個案更是未曾發生,反而有人因為維修花籠而傷亡的個案時有發生。故而,針對網上所瘋傳的花籠搖搖欲墜的畫面,應以個別事件對待,不用太過緊張,更勿需全城恐慌,而對於那些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在網上散佈恐慌言論的行為,實在不可取。不過,雖話恐慌論要不得,但是對此引發的防備意識倒是有必要引起重視。這是因為,僭建花籠在澳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物,更是一個遍及全城的非法僭建事物,而近些年僭建花籠現象,可以用蔚然成風來形容,尤以北區高層電梯樓更是變本加厲,居民爭建加長版“露臺式”花籠,這些加建的離墻“空中露台”,僅以十多條三角鐵架支撐底部,掛在建築大廈外墻,安全度成疑。緃眼望去,整座大廈就好似披掛滿金屬盔甲,令人覺得視覺沉重。
我想不論是居民還是外來遊客,一見到這些奇奇怪怪的外墻金屬籠,一定是深感可惜,甚至乎產生不知何解的疑問,這要和本地房屋市場來講起,在中區南區唐樓區份,我們見到的外墻花籠,多數體積細,與窗或露台配套,僅供放置雜物花盆之用,而在北區高層樓宇,人們不再對鐵籠感興趣,反而取而代之的是灰銀色的不鏽金材質所燒焊而成的更加大型的露台花籠,看似美觀又實用,近年更催生了大批專門制造不鏽鋼花籠的商舖。前者僅作為防風或擋雨之用,不足為懼,反而後者露台花籠,一旦出現倒塌,戶主及他人,皆陷入危險,輕則爆門傷自家人,重則掉落街上傷及途人。
講及僭建花籠這一現象,又何止是美觀問題這般簡單,澳門是一個臨海城市,每年都有延續數月的颱風季,在去年的“天鴿”,及今年的“山竹”,網上瘋傳不少金屬花籠被風吹起,發出巨響,險象環生的視頻,萬一發生墜落事件,出現人員傷亡就難免,然而,安全問題一籮筐,但人們仍然抱著不裝花籠會吃虧的心態,以至形成全城遍樓開花的奇景。我們在批評市民覺悟的同時,一味指責市民的自私和短視,似乎也不公平,一來是花籠實在太普遍;二來是有剛需,居所窄小, 甚至是沒有晾衣物的露台,自置空中露台乃解決生活所需;三來廣大的市民不能理解僭建物有潛在危險。以上原因的存在,如何能加強對居民的教育,有待有關部門去執行,一是政府工務局部門,建議可透過授權大廈委員會去推廣有關知識,加強居民的維護大廈安全意識;另一方面,社區團體可以參與入來,透過會務活動或專門活動引導居民維護大廈安全。
預防勝於治療,但是,治本仍需根源著手,社會上不時有說法指政府有必要立法實施強制驗樓。事實上,早在2010年,政府已成立“非法工程跨部門常設拆遷組”,於2013年推出“僭建物自願拆卸資助計劃”,鼓勵業主自願清拆僭建物,項目包括外牆上的空調壓縮機支架、花籠、簷篷或天台屋等,提供一次性的部分資助,每宗申請可獲批的總資助額最高為1萬澳門元,可惜吸引力不大,成效不彰。
筆者認為,經過“山竹”一役後,市民、管理公司必須注意大廈外墻僭建物所造成的風險。而房屋局、工務局亦須主動對老舊大廈進行檢查,一旦發現破壞樓宇結構僭建花籠違法行為,必須嚴勵秉公執法。而長遠來看,拆僭建花籠是適宜早做,不宜久拖,一來樓宇面對安全壓力,二來居民僭建之風日盛,政府不應視而不見,任由僭建問題不合法但合理地存在。
很多政府官員一遇到施政問題,常辯解自己已做好了本份,殊不知,背後往往是自欺欺人。以澳門目前全城舉目所見的花籠僭建問題,就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例子。過去有指僭建橫行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不敢得罪居民,對大廈僭建問題一直視而不見、執法不力,令法律法規成為一紙空文,以至全城滿目是金屬花籠,大大影響城市形象,而影響樓宇結構更不用說。
針對打擊僭建問題,政府多年以來無力解決,有必要從長計議,不妨藉都市更新立法的機會,一併把拆卸僭建花籠納入當中。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做到兩手抓:一是在軟性政策出發,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教育居民僭建對樓宇的傷害,且加大資助以利益誘因吸引居民參與計劃(做法類似交通局推出汰車資助);二是在硬性政策出發,由政府委派工程公司在一定的期限內進行強拆,長痛不如短痛,為了社區的安全,為公共財產的安全,這樣的“軟、硬”結合,居民終會理解並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