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命运——那些工匠被改变的人生轨迹

时间:2024-05-07

许梦醒

低矮潮湿的昏暗巷道,杳无人烟的苍茫林海,漂洋过海的漫长航线……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大军,如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把粗黑的铁块变成机床,让卫星腾入太空,让钻头冲向地下。

劳动改变山河,平凡创造世界。正是在那么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高凤林、包起帆、窦铁成、罗昭强、洪家光、贾向东、周文涛.直守護着工匠的理想之心,直到改变命运大门的机遇来临,攀上人生辉煌的顶峰。

总有一天,工匠理想和工匠情怀将会融入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血脉。它所形成的共振之力将会无比强大,改变着中国,同时改变着每一位产业工人的命运。

5月23日,晚9点,结束了技术小组讨论会,还没来得及喝完杯子里的水,高凤林就上了在厂门口等了快两个小时的车,马不停蹄地奔赴河北廊坊。

次日,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首家企业基地在中建二局制造基地落地,同时举行的,还有大国工匠高凤林工作法培训班的开班仪式。

有关产业工人的配套学习平台正在逐步完善,这也让高凤林原本就满满当当的工作计划,被安排得更无喘息机会。 对高凤林来说,这种转变悄然但又剧烈地发生在2018年的中国工会十七大。

“高凤林……”

当大会播报出他的名字时,高凤林仰着头,看向主席台,目光坚定。

当日,高凤林被选举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这是中国工会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历史一步,也是高凤林人生轨迹上最闪耀的烙印。

其实,早在1999年,高凤林就“火”过一次。因为录制了当年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实话实说》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节目,走在街上,甚至带女儿去书店买书,他都会被认出来。

如今,高凤林更“火—了。这位焊接火箭“心脏”的人,他的名字不仅在“工匠圈”家喻户晓,在抖音等视频网站上,还被网友们昵称为“焊武帝”。

从过去到现在,高凤林的人生轨迹上,工匠的光璀璨又闪亮。如今,站上了更高的舞台,他也从未停歇。6月17日,高凤林即将参加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答辩。

追寻工匠们的成长足迹,高凤林、包起帆、窦铁成、罗昭强、洪家光、贾向东、周文涛……这些《中国工人》曾采访报道过的工匠们,都有一些非凡时刻。

探寻这些时刻,不难发现,他们在用自己的每分每秒诠释着工匠和工匠精神。

坚守

工匠的成功可以复制

2018年5月18日,上海市劳动模范风采展揭幕,包起帆的故事又一次被展示在了这里。

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全国劳模工匠圈里,包起帆是当之无愧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找寻他的人生轨迹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一幢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3层大楼里,包起帆的创新故事被全景呈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乃至全国的码头上,木材、生铁、废钢的装卸工作全部依靠人力捆扎和搬运,不仅工作效率低,伤亡事件也屡有发生。数字表明,从1981年到1983年,全国9个沿海港口在人力装卸木材作业中共死亡11人,重伤64人。当年,码头装卸工出身的包起帆就亲眼目睹了3名年轻的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

生死面前,包起帆眉头紧锁。技术创新,就这样应运而生。

1984年,经过3年的艰难攻关,包起帆发明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结束了码头货物人工装卸的时代,同时提高装卸效率2.67倍。同年,全国港口推广包起帆的抓斗发明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故。

创新是包起帆工匠命运的主旋律。40多年,时代在变,他的创新也在跟着变。

1996年.我国水运史上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开辟,包起帆领衔实现了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零的起步;2004年,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建成,包起帆领衔开拓了中国港口自动化的先河;2011年,60岁的包起帆带头制定了IS018186国际标准,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包起帆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戴上金灿灿的奖章,他激动地说:“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普通工人命运变迁之路。要不是遇到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怎么可能做国际领先的集装箱标准?”

如果说,“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工匠命运是从左手那道深深的装卸伤疤开始的,那么,“金牌工人,’窦铁成的名字在全国叫响则是用厚积薄发换来的。

2008年4月11日,37家中央媒体的56位记者挤满了中铁一局远在内蒙古东乌铁路项目部的会议室。这一次,记者们的聚光灯都对准一位最普通的一线工人一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

那一年,窦铁成52岁,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从兰新铁路到京九铁路,从西康高速公路到京珠高速公路,参与了大大小小20余条铁路、公路的建设。再难的施工项目,只要有窦铁成在,他总能做到一次验收成功、一次送电成功,他负责安装管理的变电所从没有出现过一次故障。

窦铁成只有初中文化学历,却并不影响他成为技术上的强者。工作30多年,他记下了60多本、100多万字的工作学习笔记。他把自己的笔记比作流水账,在这个“账本”上记录着当天工作遇到的问题、缺少的工具,也记录着自己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当学习成为习惯,成功则会在不经意间来敲门。

2008年2月7日,新华社记者石志勇撰写的《从普通工人到“金牌工人”——中铁一局高级技工窦铁成的奋斗历程》,在内部参阅资料中刊出,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做出批示。

2008年明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宣部在京召开学习宣传窦铁成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与此同时,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窦铁成展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上,37家媒体站在不同角度报道窦铁成。尤其是中央电视台,首次集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几大名栏连续、集中报道窦铁成。

之后的10年,窦铁成又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时代领跑者等荣誉,成为知名度和影響力突出的劳模工匠代表。

其实,选树窦铁成作为劳模工匠典型培养,一开始,企业内部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铺路架桥,电务只是辅助工作,以“辅”代“主”,能不能充分代表企业的形象?能不能起到激励全公司员工的作用?

事实证明,企业的选择没有错,窦铁成也禁得起这样的担当,虽然属于他的闪耀时刻来得晚了一点,却依然璀璨夺目。

今年63岁的窦铁成手机里还存放着一张照片——初级电工班培训结业证书。这是1979年,23岁的他从陕西蒲城农村走出来时,第一次参加由中铁一局组织的技能培训时获得的学习凭证。正是这次学习的机会,开启了他坚持学习的大门。他坚信,“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

今年68岁的包起帆也依然活跃在劳模工匠圈里,连续多年作为全国总工会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导师。每年夏天,他讲授的劳模创新大讲堂是劳模疗休养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课程。

不论是包起帆,还是窦铁成,他们都用自己的故事证明着,工匠的成功可以复制。虽然他们故事的开头并不相同,却都凭着一份坚持与执著,成为各自技术领域上的佼佼者。

闪耀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9年2月19日,受中国工人出版社邀请,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调试高级技师罗昭强到北京试录大国工匠工作法视频课程。

当天,正是元宵节。团圆的日子,罗昭强只身—人在异地,却并不感觉孤独。一个多月前,他刚刚在北京领取了那座象征着技术巅峰的奖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罗昭强完成的《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罗昭强成为经全国总工会推荐获得这一奖项的又一位一线工人。

每每有记者采访问起获奖的感受,罗昭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借了高铁的光,赶上了这个好时代”。

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特别是高速铁路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里程的三分之二,覆盖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比例达65%。

从中国路到中国桥,从中国港到中国高铁,罗昭强确实赶上了好时代。而在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背后,好时代也需要像他一样的中国工人、中国技术和中国力量。

成功已是事实,然而,罗昭强仍清晰地记得2011年的窘境。

那时,面对我国高铁列车的飞速发展,中国从事动车组调试专业的技术工人却不超过2000人。更为窘迫的是,在调试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因为要在精密程度高且造价上亿元的现车上进行,不仅徒弟不敢上手去试,师傅也不敢让徒弟动手操作。

车造出来了,人没跟上,怎么办?

为了设计出世界首台“高速动车组调试操作实训装置”,罗昭强和工友们把“家”搬进了教室,一宿一宿,拿桌子当床铺,挨着待组装的设备零件入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样,机会也总是留给那些勇于抓住它的人。当罗昭强把一次次机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工匠命运也牢牢地和中国高铁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18年12月,罗昭强还奔赴美国波士顿,参与中车长客为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量身订制”的首批车辆调试。同时,由他研发的调试智能培训装备也登陆美国。中国工人的发明创造登陆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先河就此开创,并被载入历史。

今年,在罗昭强领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时,他的妻子陶萍也一同来了北京,穿着罗昭强从美国专门为她背回来的那件赫赫有名的羽绒服。

领奖台上的罗昭强头发虽有些花白,但在妻子陶萍的眼中,他还似23年前的那位帅小伙儿。1996年5月2日,陶萍嫁给了自己的高中同学罗昭强,那时,工人出身的他并不被陶萍的朋友们看好。23年后的今天,当罗昭强出现在了央视《大国工匠》第六季的纪录片中,当罗昭强走到人民大会堂捧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时,陶萍的朋友们都夸她眼光好,“你真是选了一支潜力股”。

熟悉罗昭强的人,对他的评价很一致——为人热情、幽默,性格随和、没架子。“罗老师很自信、不怯场。”中国工人出版社融合发展项目组成员李偲怡在与罗昭强多次工作合作后,一语道出了她眼中不一样的罗老师。

这份自信,是罗昭强对自己技术的自信,更是他对自己工人身份的自信。同样有这份自信的,还有来自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洪家光。

2018年1月,洪家光凭借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领奖当天,他一身印有“中国航发”四个红字的工装吸引了一位同来领奖的学者的目光。学者轻轻地拍了拍洪家光的肩膀问道:“你是一线工人?”洪家光自豪地回答:“对,我来自沈阳黎明,是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对方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向他竖起大拇指:“我可算是见到‘宝贝’了!”洪家光笑着向对方点头致意,露出技术工人的自信。

如今,经全国总工会推荐,越来越多一线技术工人站上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领奖台。从2006年至2018年,共有包括罗昭强在内的17位一线工人获此大奖,他们的创新成果也从技术的改造升级迈向“智能制造”领域。

特别是2017年,国网浙江电力计量中心运营管理室协理员黄金娟,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女性工人出现在获奖名单中。由她首创的电能表计量检定智能化作业工法,实现了国内外电能表计量检定由人工作业向智能化作业的变革,将“检定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的“异想天开”变成现实。

站上技术的顶峰,是每一位技术工人心之所向。也正因有了这样的目标,他们的准备更充分,目标更明确。

当下,来自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的电缆专业技能专家何光华也在向这个顶峰发起挑战。今年初,何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施工技术及工器具研制》刚刚荣获了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从事电缆专业技术创新16年,这位电力“女掌门人’已經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新的闪耀,或将更为绚烂。

新生

技术工人步入快车道

2019年1月17日,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本届大赛上,六个工种的决赛前五名选手,共计30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60项成果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优秀成果。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始于2004年,每3年举办一次,经过六届大赛的调整与提升,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格最高、工种门类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也成为一线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技能晋升的快车道。

在本届焊工(电气焊氩弧焊综合应用技术)比赛的赛场,《中国工人》记者见到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焊接高级技师贾向东。作为焊工比赛裁判组成员,他以新角色出现在赛场。

在技能大赛这条“快车道”上,贾向东一直是受益者。2006年,23岁的贾向东第一次参加山西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就一举夺冠,转年,他被公司特批,由农民工转聘为全员合同制职工;2009年和2012年,贾向东连续参加了两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了第二名和第一名。其中,在实操部分的手工钨级氩弧焊中,他两次都获得了满分,赢得了大赛评委的交口称赞,并于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农民工也可以有梦想,农民工也可以梦想成真。”2013年,30岁的贾向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发言,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

没人想到,19岁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贾向东是个天生的焊工胚子。从2002年3月进入山西电建二公司焊接工程处开始,仅仅两年时间,他的电焊技术和理论水平就突飞猛进,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之后便在焊接领域一发而不可收。他先后参加了多座电厂的建设工作和检修工作,累计完成高压焊口5万余道,合格率达100%。

2015年,贾向东带领企业的3位职工参加第五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包揽了焊工前三名。凡是他辅导过的青年职工,也总能在省市乃至全国大赛上崭露头角……

两年前,中国能建在所属企业给贾向东进行了工作调动,让他担任中国能建山西院工程承包分公司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职位。虽然离开了一线岗位,但飞舞的焊花仍是他最深的记忆,焊工仍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想要走上这条“快车道”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从企业牵头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到各省市工会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再到全国乃至世界技能大赛舞台。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对于这条路,炼钢工人周文涛或许有更多的感受。

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文涛,凭着自己的一手好技术,“炼”上了世界冠军台,从而一路“开挂”。

2017年4月11日,来自河钢集团邯郸公司的炼钢工周文涛站上了第11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现场,与全球顶尖高手一决高下。

随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周文涛用了不到10分钟就成功地炼出第一炉合格钢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成绩,其他选手半个小时后才陆续冶炼成功提交成绩。每次刷新排名系统,他的炼钢成本都在降低。1个小时以后,他的成绩稳定在了低碳钢吨钢成本220.19美元,甩开第二名3美元,将冠军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在这场世界级比赛中,共有来自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等37个国家的1479名选手参赛,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周文涛取胜的法宝,除了扎实的冶金理论知识与炉台生产实践经验,更多的是一颗想要为国争光的心。他说:“钢铁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是民族工业的脊梁。在我心里,一直有一颗钢铁强国的种子。”

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为周文涛梦想的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这朵花开得越来越美丽。

2017年下半年,周文涛作为导师辅导河钢邯钢5名选手备战第12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与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传授自己的参赛经验。这一次,邯钢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工艺技术员唐笑宇以中国赛区第二名的成绩晋级决赛,最终逆势反超,将总决赛的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得到消息,我落泪了。”周文涛说,“河钢邯钢蝉联世界模拟炼钢冠军,我们产业工人报国的梦想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在精神上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从获得世界模拟炼钢大赛冠军那一刻开始,属于周文涛的命运开始强力上扬,荣誉纷至沓来——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他更是成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进京议政。

国家给了周文涛发表意见的机会,他最想表达的依然是工人群体的事儿,依然是与技术工人有关的事儿。他建议,为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水平,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各级工匠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体系,增强技术工人职业的吸引力。

让周文涛欣喜的是,如今,技术大赛真的让职工们“快”了起来。据统计,在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全国各级竞赛中共有84.74万职工晋升了职业技能等级,多地区出台激励政策措施,推动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

从贾向东到周文涛,他们同为80后,虽涉足不同领域,却有着同一个梦想,在技术的“快车道”上,加速!加速!再加速!

低矮潮湿的昏暗巷道,杳无人烟的苍茫林海,漂洋过海的漫长航线…一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大军,如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把粗黑的铁块变成机床,让卫星腾入太空,让钻头冲向地下。

劳动改变山河,平凡创造世界。正是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高凤林、包起帆、窦铁成、罗昭强、洪家光、贾向东、周文涛一直守护着工匠的理想之心,直到改变命运大门的机遇来临,攀上人生辉煌的顶峰。

“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所有被工匠改变的人生轨迹,仿佛都离不开改变命运的那—只‘‘上帝之手”。不同的是,这只手并不属于什么上帝,而是源自于每一位劳动者内心的坚持。高凤林是这样,包起帆是这样,每一位攀上技术之巅的大国工匠都是这样。

成功总是在梦想盛开的地方,等着永不放弃的每一个人。

总有一天,工匠理想和工匠情怀将会融入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血脉。它所形成的共振之力将会无比强大,改变着中国,同时改变着每一位产业工人的命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