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雨婷,何家惠,徐聪聪,彭勤涛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也衍生出腾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腾讯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用户数量高达12.6 亿。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成为用户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大量用户习惯在社交平台中搜索、讨论、发布信息,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增多的同时伴随社交平台上海量信息的出现,大量信息的传播与信息价值低有紧密联系,用户为了减少信息过载或厌烦情绪,由此产生信息规避的行为。人民网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回避行为的调查中发现,有近七成的青年用户使用过屏蔽功能,这些青年用户中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主体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造成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传统的社交模式不仅受到地域、媒介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受到兴趣、人际圈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新兴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的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虚拟性,社交突破了传统的人际固场。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交中相对固定的人际圈层,打破了自身性格或者兴趣造成的人际闭环。传统社交中的信息交流注重联系性,需要实物作为媒介,实物的性质一般界定了社交的形式。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社交也有了有形性。社交的范围从地理位置到虚拟空间,大学生的社交范围扩大,从城市附近拓展到了虚拟空间,社交范围变为网络上的每个用户,可以实现不同位置的跨越式交流,同时了解其他用户所在地发生的事件。
社交媒体快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大学生作为社交平台的使用者,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得大学生的偏好趋向多元,爱好兴趣呈现多样化态势。例如,日常生活中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文化输出,使得大学生群体能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拓宽知识范围。在多样化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交行为方式多样性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二次元、国风、电竞以及街头文化的快速兴起,反映出的是当代青年社交行为方式的转变,不同的文化追求在信息交流方式上形成差异,使得大学生社交信息行为更具多样性。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使用微信、QQ 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人际交往,传递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丰富的交流方式和及时、海量交互的信息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消除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局限性,即时性使社交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了世界的万物互联,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阔的社会环境、个性化的思想、海量的网络信息等因素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社交圈。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丰富的社交平台及即时性的通讯都为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得大学生的社交联系更紧密。
基于大学生信息交流的特点,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出现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杨善林提出影响社交网络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的认知因素、感知价值、情绪体验以及外部的环境因素。王文韬在研究中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提出个人信息回避行为受到负面情绪、认知冲突和感知风险等个人因素及信息疲劳、信息主观规范等信息因素与环境因素并存的7 种驱动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影响信息规避行为的因素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个人、信息及环境因素3 类因素。
互联网社交是以人为核心,信息规避行为是人面对庞杂信息时的一种处理方式。产生信息规避行为的个人因素就是探讨个人信息规避的动机。信息规避的动机与个人的内在特征相关,主要包含认知差异、厌烦情绪、感知价值。
认知差异体现在呈现的信息与个人所需不符,快速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能降低行为成本,弥补认知不足。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社会差异,大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更倾向于规避与个人认知相悖的信息。与认知差异相比较而言,厌烦情绪对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更明显。情绪是主导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情绪敏感度较高,在信息搜寻行为中易产生厌烦情绪,为缓解负面情绪而采用一定方式进行回避。对于引起个人情绪不满的信息,用户更偏向于寻找能使自己情绪变得愉快和舒适的信息。
用户对信息感知价值的判断会对用户产生影响。个人在选择信息时会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评估,对于无用的或超过负荷的信息,用户更容易产生规避行为。具有独立思考与筛选能力的大学生,对于搜集信息的目标更明确,在进行信息搜集时更加注重效率,避免长时间筛选信息。完成任务后,为排除外界信息的干扰,衡量信息对自身的价值,大学生对信息做出合理的规避行为,消除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信息作为社交过程中的媒介,是影响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外部驱动因素之一,信息因素主要包括信息质量、信息负载、信息厌倦和信息隐私。
信息质量和负载依据用户的主观判断,获取的信息质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信息搜集的效率。信息质量在于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对信息的真实性把握得不够完整,无法准确挑选与运用有效信息。信息负载的出现使得用户在筛选大量信息的过程增加了时间成本,导致进度延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情绪产生波动,从而做出规避行为。
信息厌倦是基于信息质量和负载因素衍生出的情绪因素。面对重复、碎片化的信息,用户会产生厌倦并通过回避此类信息来减少不良感受。同时,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用户对信息的要求更加严格。大学生对于陌生人社交的防范意识更强烈。例如,不会随意点开朋友圈里的陌生链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为了禁止陌生人随意添加好友而设置权限等。隐私意识的建立会规范用户行为,保护意识越强越容易促使规避行为产生。
用户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获取信息时遇到的外部环境阻碍会做出相应的规避行为。比如,在搜寻信息时进行条件筛选,避免下载付费情况的出现,提高搜索的效率;一定区域内用户集中度高,浏览网站时网络延迟,出现加载缓慢或者加载失败的情况,导致不良体验会阻碍他们做出再次搜寻的行为。综上,外部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会给搜集信息的过程造成阻碍,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引起情绪上的变动,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增加了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频率。另外就是内部环境,大学生社交需求旺盛,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因此产生了一些非必要的社交行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受身边朋友、同学的请求,通常会加入一些不必要的社交群,由于和自身需求联系不紧密,不想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就会选择对此类信息进行屏蔽。内部环境主要是与信息主观意识有关,出于对人际关系的考量,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最佳的主观决策。
大学生在社交平台的信息规避行为是由自己主观意识作出的选择。将大学生信息筛选和信息浏览的特点作为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改进的方向,增加3个不同方面的筛选功能。从信息展现上,图像更能提高用户的阅览兴趣;在信息风格上,二次元、电竞、国风等风格符合青年对潮流的追求;在信息的内容上,追求实时新闻、娱乐周边及学习资料等是大学生主要关注的内容。增加个性化信息筛选系统实现信息过滤,提供定向化信息,加强用户的感知,减少不良情绪,减少规避行为产生。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数量庞大,部分网络信息的精准度、可靠性、价值较低。在增加信息个性化表现层次时,还应注意图文特点;在信息内容板块,要注意内容质量。例如,时事新闻要讲究时效性和真实性,减少夸张词汇的作用和多种颜色的视觉冲击。在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社交需求时,要利用多种方式宣扬积极向上的发展理念,如相关的小知识专栏。在提升个性化信息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信息冗余的问题,过量的信息推送使得信息的利用价值降低,社交平台需要制定精细的信息分类标准,一级标准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级为符合用户群体需要,三级为符合专题内容等不同分级,减少同类型信息的重复推送,过滤垃圾信息,为用户合理推送相关信息,避免其因信息负载而产生抵触疲惫心理。
信息因素中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是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需着重关注的部分。针对不良信息、诈骗信息等发布的行为,一方面是断源,设置敏感词汇进行识别与违规提醒,同时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信息管理员及时阻断信息的发布。另一方面是节流,可以建立用户参与平台信息治理机制,依靠奖励手段达成信息共治,保证信息质量,根据用户投诉阻断信息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注重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平台要明确个人信息征用的边界,杜绝滥用用户信息,对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全流程按照规范进行。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规避的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从社交平台视角提出大学生个性化信息优化策略。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交互呈现出范围不受限、方式多样化和联系广泛性的特点,结合个人、信息和环境因素的信息规避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信息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社交平台的角度对个性化的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从而降低信息规避行为发生的频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