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彭湘萍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16)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各大教育机构,加强了学校教育链和企业产业链间的联动,实现了资源共享。近些年,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强化产教融合,并积累了诸多经验,然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育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此种情况,高校要将与企业协同发展作为目标,分析产教融合在力度、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完备的会计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培育出更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要求学生不断加强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基于产教融合机制,会计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实习,与会计人员开展交流,学生可最大程度接近真实场景,感受会计工作的流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以此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业财融合与财务共享理念的推行,社会对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既能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训场所,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另外,企业参与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过程中,有助于为自身培育出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并借助学校教师资源优势,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丰富员工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借助课堂这一教学渠道,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理论,时间控制在两年。第二阶段,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后,进入企业实习,为期一年,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而企业则需给予学生相应劳动报酬。实习结束后,学校要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实习所获成果进行毕业考核,根据毕业评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同内部员工一样,要遵守企业工作规定和要求,掌握工作技能。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将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以此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内化成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内,很早就有学者对“产学研”提出概念界定,并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从本质角度而言,“产学研”培养模式是当前各大院校推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的最佳模式,此种模式在各大院校得到了广泛运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可将学生培养成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同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但方案制订要以企业现实需求为根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以会计人才培养为例,“产学研”培养模式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从而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完备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资源,并保证企业可完全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运用,主要是因为将其应用在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安排方面,恰好与企业现实需求相贴合。换句话说,利用此种模式培育会计专业人才,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出现人才供需不对称的情况。另外,“产学研”培养模式还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双方在技术、实践场地及师资方面开展系统性合作,由双方共同招收学生,并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培养。一旦学生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毕业后便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而企业同样会为这些学生提供相应补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签订用人合同。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双方相互信任为基础,二者合作必须具有自愿性,只要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共同育人,就能有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积极性。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校若选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将企业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使学生在毕业后便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所以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当前各大院校在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时,校企双方地位不平等,企业未能真正掌握学校内部师资情况,而学校对企业缺少了解,极易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现实需求不匹配。因此,各大高校要想借助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及时作出调整,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产教融合既属于资源分配,又属于制度重构。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机制囊括3 种机制,一是利益驱动机制,二是政策驱动机制,三是人才驱动机制。现阶段,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产教融合相关机制均未紧密相连,且产教融合中的专业错位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各大院校会计专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实力高低不同,这是造成产教融合水平忽上忽下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学校管理模式、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不同也会对产教合力有效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有效的产教融合要建立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基础上。以会计人才培养为例,在产教融合机制具体推行中,时常因内外部动力不足而影响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第一,政治环境与政府规定对产教融合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不可控制性,极易影响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层次及模式。第二,将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经费来源的院校,其会计专业产教合作动力无法与职业院校相比,其内在动力是企业资源优势是否能满足教研、师资结构完善需求。另外,参与合作的企业往往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与生产实践活动需求与高校开展合作,当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出现矛盾时,极易将产教融合看作额外负担,缺少进一步合作的动力。
遵守市场与教育发展规律,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前提。首先,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来讲,当前尚未出台明确的产教融合校企双方义务、责任、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成立专门的负责指导与管理校企合作的机构,缺少相对权威且完善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要想保证校企双方实现长远的合作,必须要注重创建保障机制。所谓保障机制,是指创建与企业深度合作有关的法律机制,以此保障政府、学校和企业等主体顺利合作,依托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主体行为。但是,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时常出现高等院校“一头热”的情况,学校激励政策不完善,难以有效调动企业参加产教融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致使企业参与度极低,无法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全面融合。
伴随产业升级转型,尤其是伴随智能会计软件的普及,会计行业人才整体需求量减少,特别是从事基础工作的会计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度递减,与此同时,会计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企业更加重视优质的复合型与管理型会计人才。因而,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构建专业、产业、行业衔接机制,并进行结构性调整,有效压缩招生规模,着重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为了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网络时代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进而推动会计专业人才更好地就业。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会计职能与会计岗位要求不断变化,对人才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全新要求。由此,各大院校要结合会计行业实际发展要求和变化趋势,积极调整课程内容,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精准把握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以此为基准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还要积极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将培育符合市场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优质会计人才作为目标,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和会计岗位要求完美衔接,建立基于职业活动的“学做互促”课程体系,在保证夯实学生会计核算理论基础的同时,开设一些与信息化和管理会计有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信息化社会会计行业所需的优质精英人才。
第一,在学校内部创建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组建工作小组,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设置出纳、总账会计及成本核算等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学校要配备齐全的会计用品和耗材,如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出库单及购货单等,让学生模拟实际会计业务流程,制作财务报表,构建集理论知识学习、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要积极成立“校办工厂”,即“会计服务工作室”,通过和企业有效对接,一方面获取企业对学校“校办工厂”的支持与指导,另一方面为发展中的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如管理咨询和代理记账等。在校内,由教师作为主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监督学生参加实践,以及自主完成业务操作流程。第二,学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真正进入会计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实习生,也不会为实习生提供接触会计业务的机会,致使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还要根据相关政策,向政府寻求帮助,扩展新型合作渠道,同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合作制定实习大纲、进度表和指导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快了解会计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与综合素养,又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
为了满足时代对会计人才发展提出的要求,各大院校要合理运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分析产教融合机制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等措施,完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为合作的企业与社会提供优质会计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