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定居城市选择情况及引导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07

陈坤

[摘要]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却十分短缺,因此毕业生为得到合适的就业条件和环境,开始选择流向不同的城市以缓解就业压力。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的数据进行整合,结合个类城市的就业环境,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等影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结果分析大学毕业生流动方向,体现各类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进一步预测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流向城市。并分析就业定居城市选择引导因素,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定居城市 引导因素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北上广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专业的引导,致使大部分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倾向于更加发达的地区,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行业特点,确定更适合的就业地区。当然,由于近几年的巨大竞争压力,部分大学生开始选择流转于有发展前景,就业压力较小的二线城市,本文围绕以上问题,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国家相关制度政策,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流向,并给予部分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城市概述

北上广地区的高速发展是人才高度集中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中作为人才代表群体的大学生的流向,对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着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流向城市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大学生毕业城市、国家给予当地大学生培养上的补助情况等。在本文中,我国各地区按照行政区划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所处方位被分为四个较大区域进行研究,分别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以及经济发展划分情况的一、新一线、二、三线城市。在关于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考察不同地区大学生的数量变化趋势、大学生在本地区所占人口比例、最近几年大学生人群就业的地域分布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

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人数正在极速增加,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今中国就业岗位缺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合理,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愈发严重。其中部分大学毕业生为追求较高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前仆后继想要挤入各大一线城市,使得各类一线城市本已严峻的就业情况雪上加霜。调查表明每年实际通往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带寻求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多达总毕业人数的50%。与此同时,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大学生就业力诊断报告》中显示,另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一线城市就业厮杀过于惨烈和就业压力太大,知难而退开始选择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定居并取得一定发展。尤其近几年新一线城市的强势崛起,就业环境愈加复杂,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愈发多变,未来大学生流向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2016年地区平均工资榜上,北上广深依然名列前茅,但同时可以看出南京,杭州、宁波等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紧随其后。一线城市给予大学生高工资、高机遇,同时带来了高消费,而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带来的是较易生活的环境和相对较差的机遇。由此而看,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紧随其后的其他城市均有其优缺点,此原因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的一大困扰。

三、大学生就业城市统计现状研究

根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情况的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的区域选择具有明显的不协调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全国大学生从2014年至现在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得到的月薪及实际签约月薪均有下降趋势。相较2016年期望月薪的4226元,2017年期望月薪仅降低110元,而实际签约月薪较去年降幅达到了751元。另外,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的平均月薪与实际签约的平均月薪差值达到861元,相比去年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此同时经过调查,在2016年,36%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生希望到北上广深工作,而在2013年,51%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生希望到北上广深工作年,比三年前下降了15%;而且调查表明高达44%的应届生希望选择二线城市工作,较2015年增加了8%。其中以杭州、苏州、青岛、成都、武汉、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攀升。同时,根据各城市18-30岁人群迁入量大致估算出2016年实际毕业大学生赶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达到50%,相比于2014年的58%和2015年的52%有所下降。根据灰色预测模型简单预测得到2017年的大学毕业生期望二线城市工作将达到47.2%,同时实际就业毕业生将只占总毕业生的48.6%,由此预测未来几年无论是实际就业还是期望就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都将成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首选之地。

四、大学生就业城市流向引导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影响

根据调查和资料查询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父母和近亲亲属对其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多数毕业大学生的亲朋好友对其就业的方向和地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主观认识,而缺乏一些理性的思考分析。作为一名大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缺乏经验,刚刚毕业回报父母的急切心态,正常会顺从父母给予的观念,使其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无法很好的判断自己的实际需求。而通常观念下,一种父母会更多的去推荐当前经济状况较好、薪资待遇较高的地区工作,另一种父母会希望孩子生活更加平稳而建议他呆在故土。虽然父母建议很重要,但无论哪种建议均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和自身意愿,不应该成为玩偶使自己错误选择就业城市而造成自己更多的后悔。

(二)大学生自身选择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业心态、个人意志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会引导自己进行就业城市的选择。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是应当依据其本人特点和对就业环境的分析,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自身选择会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明智者会对不同地区的就业情况、自身素质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城市和企业寻求就业和发展,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做为弱者的一方大学生在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的考量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导致其自身选择行为存在严重偏差,就业信息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主观判断的可靠性降低,盲目择选择就业地区,导致不同地区就业形势两极化情况加剧,一线城市“就业难”愈发加剧,就业压力倍增。

(三)区域影响

区域影响重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大学毕业生毕业与不同城市,由于多年的学习和相處,部分大学毕业生会愿意留在原毕业城市进行就业。其二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较大,中国各级城市之间的发展性不同,例如北上广和沿海地区发展常年高于西北地区,此外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小城市,大学生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发展前景较低,对新人职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利之处,同时,虽然这些城市往往消费水平较低,但是其薪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达地区,众多福利政策在这些地区的企业中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实施,职工享用的权益大打折扣,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大学生对内陆二、三线地区就业望而却步。但近几年部分大型企业与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设立公司,机遇逐渐增大,致使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愿意去放弃一线城市。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加,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近年来愈来愈严峻,就业区域流向失衡成为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拥挤已经为毕业大学生和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严重影响到国家协调发展的理念,本文通过调查和对比已得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汇总建立了数学模型,阐述出近几年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定居城市选择现状,并预测当前大学毕业生愈发趋向于在二线城市进行就业,人才流向失衡正在逐步解决。同时,根据当前中国大学生现实情况经行分析大学生就业定居城市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考,以期能够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基础,为大学生就业定居城市选择提供合理依据。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