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胡丹 张琴
[摘要]隨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进行相应变革。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师资建设是关键。因此,建设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民办高校在“双师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旨在为民办院校打造出一支稳定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型;民办高校;“双师型”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是为了顺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产生的。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主要靠私人投资和学费)来办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公办高校形成了互补,满足了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的发展也应顺应经济社会转型趋势。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要通过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同时,教育部决定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地方民办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支稳定、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探寻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当前民办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国外的高校教育中虽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名词,但有与之内涵相似的名称。比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它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德国的“双师型”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来取得任职资格。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并未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界定,根据学术界中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5种。
第一,“双证”说,即持有“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的教师:
第二,“双素”或“双能”说,即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第三,“双证+双能”说,即综合上述两种观点;
第四,“双职称”说,即既有讲师职称,又具有相应行业的中级技术职称的教师:
第五,“双层次”说,即在高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的教师。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双师型”应是结合本校和本行业特点,既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同时,“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心态、团队精神、科研能力、教学素养、发展意识和教学管理能力等良好的素质。
三、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
据了解,民办高校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主要采用上述第一和第四种观点,即“双证”说和“双职称”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为了学校宣传,给更多的教师戴上“双师型”的帽子,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妥之处在于,在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普遍,以会计专业举例来说,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的教师大有人在,但他们当中真正参与过企业实践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资格证书等级的高低不能决定实际能力的大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是有过企业实践经历,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二)资金短缺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如果没有私人投资,就主要来源于学费,其中的大部分支出是维护基本的教学活动。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外出培训和去企业挂职锻炼是必不可少。但是,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承担免教学工作量和外出培训和挂职锻炼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如果是从外部引进“双师型”教师,没有较高的薪酬待遇也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因此,无论是内培还是外引,民办高校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
(三)教学任务重
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往往尽量给专职教师安排足量的教学任务,平均至少在320课时每学年。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中,无暇去参加一些实践能力培训、职业技能考试等。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校的教师无论在薪酬福利上还是社会声誉上,都不及公办高校的教师。因此,他们往往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而且,有些民办高校的学校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缺乏教师本位观,导致教师的归属感不强,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对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上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程也形成阻碍。
(五)管理机制不健全
多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及民办高校也没有制定有力的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且,在晋级、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及工资福利等方面,仍然重点强调学历、教学和科研,没有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优越性,难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所以,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职业导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困难。
四、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
(一)提高认识
民办高校应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政策,积极转变思想,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校领导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识到走应用技术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必要条件。其次,校领导要大力宣传和真正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努力方向。endprint
(二)经费来源多元化,建立专项资金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光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学校应该紧密联系政府,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争取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资助和学校负担结合”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有了更多经费来源后,要建立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建立良好保障。
(三)为专职教师多种培训机会
民办高校应开辟多种途径为专职教师提供培训机会。1.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听企业界、实务界有名的专家的报告,有利于吸收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明确当前教学中的差距,找到与企业需求中的契合点。2.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复习备考,梳理理论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3.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学校有关部门应制定计划,轮流安排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真实的体验企业工作实际,紧跟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着实有效地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四)引进企业优秀人才
基于“内培外引”的原则,民办高校也可以吸纳企业中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水平,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有较强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人员,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可以和学校内部的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从而有力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职务评聘的导向作用,要在实现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在薪酬待遇、晋级、职务评定、评优评先、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应聘的成功率更高,可能流失的现象会更严重。因此,学校不仅要从物质上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比如安排住房、提高岗位津贴),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应该肯定民办高校为充实现代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努力宣传民办高校的社会作用,减少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质疑与偏见,肯定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与地位。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辦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例如采用低息贷款支持民办院校发展,拨付财政补贴,为“双师型”教师建设基金出一份力。最后,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接纳民办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并能实实在在的安排岗位学到实践技能,鼓励企业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员进高校传授实践知识,真正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民办高校,都在呼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真正能够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特点,认清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打造出一支稳定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