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味呼吁家长“保持冷静”难治跟风烧钱

时间:2024-04-24

韩明明

早前有家机构的名校游学团项目中,包含“前往美国东部最大奥特莱斯”以及“拉斯维加斯赌城两日游”,招来舆论批评。还有的所谓“走进名校”,其实就是在校园草坪上坐一坐;“体验异国文化”其实是吃在中餐馆、住在华人旅馆、学在华人社区的“补习班”;还有不法商家,将出境游、购物产品包装成“高大上”的游学产品,价格就能翻几番。

这样的“游学”,意义何在?明知有坑,为何还跳?所有解释大概逃不出两个词:没空、焦虑。

暑假期间,大多数父母无法全程陪伴孩子,又想丰富其假期生活,“花钱买服务”送去参加夏令营,部分是出于无奈,但更多的是焦虑感。

中国有句俗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长的焦虑也在与日俱增。“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兒园”等网络红文刷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家长的集体焦虑。现在,出国游学大行其道,家长们的焦虑又多了一重:“没让孩子出国走一趟,就成了非主流”“别人家的孩子都有,我家孩子也不能没有”。

当然,每个人都是大环境的一员,集体焦虑症候群中,每个人都是“推波助澜者”。但问题是斩断焦虑情绪病,不能只指望家长自我修复、克制清醒。换句话说,家长可以“有钱任性”,监管部门则应该尽量保证消费者不花冤枉钱。其实,在学区房、国际学校、出境游学等关乎公共利益的议题上,与其批评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的非理性,不如从根子上找原因,即教育资源有限和分配难均的客观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