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翁华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0-143-02
摘 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双创”的载体众创空间也备受瞩目。
到2018年底,全国众创空间达到6959家,与48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百家企业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形成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创新活力之城”杭州,众创空间蓬勃发展。2018杭州众创空间发展论坛公布,杭州市众创空间已达到182家。浙江首批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均位于杭州,并且形成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这样众创空间集群的标杆。
同时,自“双创”战略提出以来,全民创新创业风起云涌,创业环境瞬息变幻,在杭州乃至全国,众创空间建设热潮难免遭遇现实的“冷面孔”,大量众创空间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众创空间如何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需要其运营者、政府和创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杭州市 众创空间 持续创新能力 探究
一、杭州众创空间概况和问题简析
(一)区位分布
從空间来看,杭州众创空间的明显呈集聚分布。据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2018年统计,杭州市超60%的众创空间集中在滨江区、余杭区、西湖区。三区的数量总计达136 家,是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的主导区域。
从分布点图中不难发现,杭州众创空间又有三大集群:西湖区北部作为杭州原科教区,现坐落着两个浙大校区及数个科研院所,知识密度高、人才储备充足、应用市场广;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片区,以梦想小镇为核心,在强政策性空间引导加政府扶持下形成,距离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较近也为其增添了吸引力;走在浙江自主创新前沿的滨江高新区,也汇集了一系列众创空间。
可见,杭州的众创空间具有高度区位选择性与空间聚集性。众创空间在选址时,已优先考虑人才、技术、风险投资等新型区位因素。
(二)优势分析
杭州作为“双创”热门城市,众创空间在发展历史、数量、质量、活跃度、支持度等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体优势分析如下:
“先天条件”优厚。杭州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活跃的民间资本、鼓励“双创”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些“沃土”上,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同时,有了众创空间这些孵化器的助推,杭州创业项目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创客的巨大需求,又刺激了众创空间的发展。
数量多,规模集聚效益显现。杭州众创空间的前身——科技孵化器大多集聚于技术开发区、高校科技园以及文化创意园区,区域的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优势,奠定了如今众创空间集聚分布的基础。此外,杭州众创空间联盟于2015年成立,各类众创空间由“散兵游勇”走向“抱团发展”,以创新合作机制形成集群优势,共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资金集聚,创投基金规模可观。据2018年数据,杭州众创空间设立或整合的基金共有124个,资金总规模89亿元。此外,杭州民间资本活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占较大比例,民间投资成为初创公司强大的筹资来源。而众创空间不同的建设主体,使不同领域资源得以流入杭州创业生态圈。
政策相对完备。从率先推出《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办法》,到2018年一号文件“加快推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众创空间创业创新服务能力”等,再到丰厚的资质鼓励、房租补贴、成果奖励等,一系列强力有效的政策正持续释放红利。
创新创业成绩斐然。2016-2018年,杭州众创空间孵化项目数量、取得专利数量强劲增长,平均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按14.3件;众创空间的平均收入增长57.5%,平均运营成本下降11.1%,创业创新效益显著增强。
(三)问题剖析
虽然杭州众创空间数量众多、发展领先,但调研发现,真正满足创客需求的众创空间并不多。采用Likert5级量表调查创客对众创空间的满意度,得到整体满意度为4.07,部分服务如技术、金融服务得分较低,分别为3.71和3.44。
随着创投环境、市场环境变化,众创空间自身运营上的问题逐渐显露。
“造血”能力不足,难以持续盈利。当前,杭州大量众创空间依靠财政补贴运作,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公司投资、咖啡馆餐饮收入以及相对低廉的租金,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庞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难以维系。例如,以收取租金、不做持股孵化为特色的福地创业园,很快发现“只有园区保证97%以上的出租率才能保本”,原有的“二房东”模式无法盈利。即使近年杭州众创空间的收入结构有所优化,仍只有37%的众创空间实现净收入大于0。
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杭州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精度”不足。众创空间主要为创客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行政支持服务、创客培训服务、金融服务、资源对接服务、成果转化等服务。整体来看,杭州众创空间在前两者上较为完备,而后三者为创业服务的短板,整体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创客的专业化需求。而服务的同质化,是部分众创空间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产业特色亟待发挥。杭州第一、二批众创空间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主要规划在旧厂房、高校科创园、原有创意园等位置,未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并且,同一众创空间内往往聚集各种类型的公司,需要的服务、打造的文化不一而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众创空间集成化发展,平台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只能提供泛泛的服务,从而导致众创空间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杭州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众创空间遍地开花之际,如何培育持续发展、持续创新能力,是众创空间亟需关注的问题,也是杭州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关注入孵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对入孵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把控,体现在对其筛选和教育两方面。
发展初期,众创空间大大降低了创业和创业孵化门槛,推动了全社会的创业氛围。而众创空间想要持续推动创业创新,首先必须生存下去。对入孵的项目或企业进行筛选,可以参考国外孵化器的筛选标准,如Merrifield制定的的三步骤“决策树”来筛选承租企业。全面评估之后,引入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以此提升孵化成功率,进而提升众创空间自身生命力。
提高入孵企业的发展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创客的教育培训实现。例如,引导创客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加强创业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等等。杭州众创空间在举行论坛、交流会等教育活动上初有成效,但要注意提高知识质量,避免流于形式。
(二)开发有效的盈利模式
杭州众创空间提升“造血”能力,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开拓创新。例如,选择一些孵化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由房东变股东”;如果不易承受高风险,也可招募专业投资机构入驻,为创客和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平台的增值服务项。
或者,调研内部企业的真实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收取服务费。通过专业化服务,既能获得利润、塑造品牌,又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的可能性,有利于众创空间的长远发展。
(三)反哺机制
如上所述,提高孵化成功率和创新成果转化率之后,越来越多的成功孵化的项目可以反哺众创空间。像硅谷的著名孵化器YC那样,在对初创企业的孵化中实现“自我孵化”,是杭州众创空间可以借鉴的样板。
此前,阿里“百川计划”借助云技术,构建了一个没有实体的“众创空间”,提供技术服务和至关重要的大数据信息给app开发者,将开发者产生的新数据返回阿里数据库,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商业规则下的“数据交换”,展现出孵化器获得反哺的新思维。
(四)引进人才,提升运营团队的专业性
如聘请创业导师或内部创业成功的创客,举办创业课堂。
创业导师具有扎实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能够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对创客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利用其社会关系增加创空间链接外部资源的能力。因此,引进创业导师对众创空间尤其是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具有关键作用。
杭州拥有号称“新四军”的创客群体,既有传统企业家“浙商系”,又有“浙大系”和“阿里系”两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众创空间要高屋建瓴,充分引进人才,优化运营机制,带动自身发展和服务水平提高。
三、推动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市场引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我国众创空间的政策主导性较为突出。而就创新的属性而言,众创空间应有自主发展的余地。因此,政府对众创进行扶持的同时,也要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既给初创企业、众创空间以资源支持,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毕竟,众创空间的长期发展需要走商业化道路,需要经受优胜劣汰。
(二)創业服务“控量增效”,提高政策针对性
“双创升级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一核心载体。扶持“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是经济转型升级,政策需从笼统的意见、通知向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又从底层入手,制定精准政策,将杭州“创业投资+特色服务”的众创空间政策深入发展,提高创新创业绩效。
(三)产业政策引导,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众创空间面临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差异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政府应“因地制宜”促进众创空间建设,引导其差异化发展。如,破除区域内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增进集聚优势;注重高新区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孵化等,根据地方产业优势,鼓励众创空间进入特色化和专业化的正向循环。
(四)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可以借鉴国外较完备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如政策性银行牵头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宽容的金融支持环境、多层次金融流动机制等方面。
至2018年底,杭州政府投资基金规模320亿元,设立支持小微企业的投资基金226个。初创企业常因高风险而面临融资困境,需要政府加大普惠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及发挥新金融作用:规范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形式,发展互联网金融,打通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众创空间的生存率,增强众创空间乃至整个地区的持续创新能力,营造杭州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项目基金: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杭州市众创空间的区位分布与创新活力分析”;项目编号:2018R408001】
参考文献:
[1]张倩,邵明国.杭州众创空间发展态势研究[J].杭州科技,2019(2).
[2]张鸣哲,张京祥,何鹤鸣.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众创空间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7.
[3]赵宣.杭州众创空间发展探析[J].杭州学刊,2017.3.
[4]沈晓琳.众创空间在杭州[J].浙商杂志,201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