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景素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9-333-05
摘要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贯穿了招聘、培训、薪酬、企业文化等环节。在笔者十几年的经历中遇到很多形式化、不客观、不科学、主观、模糊的情况,每经历一次棘手问题、每经历一次误解、冤屈、分歧、困境,就思考一次,十几年下来总结积累下思绪的点点滴滴,累积而成一套将企业各功能融为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管理 KPI方法 SMART 原则 绩效指标 薪酬
绩效管理是与前置的工作分析一起构成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环节,如图1所示。它是招聘、培训、岗位评估、薪酬和激励的来源与基础。经过科学的流程梳理、组织设计、确定部门和岗位职责要素和绩效指标体系后,才有运行其他几个模块的依据。(本篇只做绩效环节探讨,将工作分析中提炼职责的环节省略。)比如:招聘需求和质量的来源与依据是岗位职责、胜任力、考核指标要求、定期绩效考核反馈结果的要求,这样的招聘才有目的性,招聘到胜任员工,满足人才缺口;培训需求来源于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职责绩效要求的经常性培训、绩效差距培训,使培训成为员工内部提升,循环成长的有力工具;薪酬自然不必说,经过了科学的不同序列的岗位评估,有了客观、公平公正的绩效结果,才有薪酬和激励可言。这样就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归纳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实践中,很多企业由于没有上述科学的管理体系,出现了绩效失灵和盲目薪酬攀比问题。
一、绩效失灵现象。
(一)人力资源部层面
1.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目标脱节,考核失去意义。
2.绩效管理不科学、不系统。应付差事。形式上定期发放绩效表格,表格中基本都是主观评估,主观态度描述。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清楚,那些东西都是形式、过场,没实际意义。与上司关系好了,上司不想得罪人,大家都一样分数。与上司关系不好,打个分,你也没辙。于是本应是全员参与的绩效考核,变成了人事部门自己的事,各级主管也失去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能。
3.不知道如何设计绩效体系和指标。有大概感觉,不知如何落笔,落不到实处。指标设定与测量的可操作性差。
4.设计绩效体系时只有形式上的指标考核,没有绩效过程评估、绩效面谈、信息反馈、绩效培训环节,结构和过程不完整。导致员工从心里抵触,认为绩效就是来扣工资和为开除人做准备的,不是上下级、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上级只有评估,没有工作指导、帮扶,导致整体对绩效环节抵触。
5.指标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不能将公司各环节连成一个整体。导致考核正常,而公司整体运营有隐患。比如多数重点在财务、经济指标考量,忽略员工发展、商誉、效率与品质的考量,在内外部市场环境良好的情况的下,一定时期内蓬勃发展,遇到风浪就措手不及。
6.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单一,没有图1所示的反馈循环来用于招聘、培训、晋升、加薪、长期激励。
(二)员工层面
1.认为考核方法不科学,指标不合适,定绩效方案时主管和人事跟他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不是真实绩效,从而拒绝在绩效表上签字。2.主观评估因素太多,不符合实际情况。3.明明做出了成绩,没有体现在绩效评估中,打击积极性,鞭打快牛。4.做好做不好一个样,做得好不如与领导私下关系好,绩效考核没意义,风气不正。
(三)公司高管層面
1.看着员工都兢兢业业,怎么出不来效益和效率?应从招聘环节,绩效环节找原因:招聘甄选环节不科学,招聘质量低。绩效机制缺少激励。比如某企业一员工,每月都加班加点,周末也来上班,职责仅是做工资表。其实不要说一千多人,就是上万人的企业,制作出EXCEL表格模板,自动套转考勤、奖惩数据,调整部分变更数据,顶多一天半天。连带审批、跑银行、发工资条也用不了两三天。用一个月还加班加点,你知道她是想工作还是想其他事?智力密集型的软件、计算机行业、股票期货、设计开发等行业,都是如此。这是因为不清楚岗位职责与胜任能力、绩效指标如何设定。不清楚的原因,是对岗位业务不精通。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将人力定位于业务合作伙伴的关系,指导各级主管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与业务部门共同制定职责、绩效,才能真正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人力部门也不用担心丢了人事部的饭碗和重要性,职能转型是必然趋势。其次是因为招聘质量不高、内部培训空缺,没有激励机制。在管理质量优良的企业,上述情况出现一次,就会立即反馈给招聘部门,查找甄选技能问题,避免以后出现同类问题再启动内部培训和绩效面谈功能,由直接上级立即指导、改进、培训该员工,做出合格的岗位技能示范,循环指正。这就要求直接上级一定是专业人士,对职能、技术、市场序列却都适用,也就是管理首先是门技术的现代管理理念,否则是很难真正有效的。某些企业对股东会,董事会和部分高管层不一定有这要求,他们可以不是专项技术专家,但一定得知道其中原理规律,有高于下级的洞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只有企业主和高管有效益忧患意识,员工没有把本职工作与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给了钱也不一定干出多少活,还攀比其他企业。这是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脱节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绩效体系、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的问题。
二、薪酬攀比问题
1.企业内,攀比同级别、上下级薪酬,不同序列同级别薪酬;单纯对比薪酬数字,注意力不在薪酬依据、职位在企业中的贡献度和绩效成绩。通常是由于岗位职责界定模糊,评估方法手段模糊,评估角度片面,非全视角评估等等,使得员工自我评估时没有合理心理预期。
2.企业外,攀比同行业薪酬福利。缺少衡量比较企业间同岗职责内容和标准、问题难度、管理幅度、工作量、劳动强度等差异;企业文化、价值观是否匹配;企业品质、发展潜力差异;融入一个新组织的难度与代价,以及失去在一个组织中持续成长的前景优势等等,盲目冲动而得不偿失。
总之,薪酬攀比一定是因为绩效不清导致。绩效不清一定是流程、职责界定不清。屡清楚了事,评估方法和指标自然就有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决绩效失灵和薪酬攀比问题的方法
既然两个问题根源在绩效,就从绩效管理说起。
(一)绩效管理概念
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不是目的。企业目标除了经济利益目标,还有品牌形象、企业社会形象、商誉、市场份额等。将这些目标融入企业、部门和岗位三级职责中,而不是重复上述目标,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考验人力资源从业者专业性最见功底的地方。
(二)如何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绩效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
1.纵向指标设计:是指从企业层面指标到部门层面、岗位层面的三级逐级层层分解。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按照平衡积分卡(Bc)或类似方法,依财务指标、经营指标、人力指标、发展指标等不同维度,分别设立企业层面指标。分解时不是简--单将各类指标罗列在部门、岗位层面,而是首先从部门和岗位职责一一梳理、提炼、归纳,在过程中将几个维度要素考虑进去。如表1和2,为避免对指标的理解误解,可以建立@指标词典,如表3。每个企业指标不同,词典自然不同。
这部分注意以下几点:
(1)对部门的考核,即对部门经理的考核,因为部门经理承担管理部门所有事物的责任。
(2)根据指标定义,确定评估方法和评估人,评估人一定是根据指标含义决定的。
(3)将财务指标、管理发展指标列入KPI。如表1、2。产生收入的销售、市场部门有人均收入,人工效能指标。没有收入,有人工成本或管理成本支出的有人均成本人均管理费用指标,生产成本在业务部分的关键业绩指标。这样使每个部门都要承担公司最终的经济指标,从招聘用人环节就在考虑效益、效率与成本问题,为自己部门考虑也要提升招聘质量,客观上避免任人唯亲。同时将员工培养,团队建设融在实际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注意力投向客观、健康的企业目标。
2.横向指标设计:是把部门间和岗位间的职责关联项目找出来,关联部门和岗位共同制定评估指标和方法。在绩效体系中,这部分必须有,才能将所有业务连成一个整体。很多企业没有,造成扯皮、莫名其妙效率低,基本都是这个原因。如表4。可以看到表2:部门绩效的附表:部门间协作评估时来自于表4,把企业各部门的协作都整理出来后,一目了然,谁也甭想扯皮。
3.绩效反馈。此项贯穿绩效周期的绩效面谈,在日常积累,期末集中进行,将上一期不足和值得嘉奖之处,改进之处,改进方法、下一期目标,友好地表达、确定清楚。避免绩效走形式、过于生硬、缺乏人性化,增强团队凝聚力。
4.主观能动性。此部分针对员工在本岗做出的对部门、企业有突出特别贡献的员工,或对岗外企业内事物有独到特别贡献,不便计人绩效的部分。比如改进某种工艺,使得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节约产本等,对企业有良好作用的经验证的实施方案、方法。沒有事实依据、推理、明确方案和验证方法、建议不在此列。目的是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多思多想,提高效率,增强责任感,与企业共命运。这项不是每个员工都有,只有个别突出、优秀的才有,不计人部门绩效,并非否认团队合作,而是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如果是几个人或者团队共同协作研发、开发的,自然要几个人同时记载,或者提升部门整体绩效,也是激励和嘉奖。此项类似奖励发明创新。
(三)绩效体系中的指标提炼和设置
体系搭建好之后,就需要在框架下细化了,即从职责中提取指标。提取指标及指标数据的方法是通常用的SMARTPRINCIPLE:(specific/measumble/attainable/realistic/titne)。指标要清晰明确、可测量、可获得、客观现实、及时性。例如表1、2中的废标数量、合同履约率、部门人工成本,以及部门人工效能等。概念清晰明确,数据获得可靠、可衡量、客观、可及时获取。
但是像工作态度、勤奋程度、是否遵循企业价值观,团队合作能力等这类纯主观,千人千解,不明确,不可衡量测量、不现实的态度问题则不能成为指标。因为评估标准和方法全都是主观感觉,每个选项都有想象空间、活动余地,几个人评估就有几个结果。怎么说怎么是。再有个帮派群体,非成了内讧不行。还有的用同类性质的《满意度调查表》划钩打分来搞掉对手。如表5:从网上浏览的很多公司普遍用的无用评估表。衡量实际工作好坏看不出来,但是跟领导私下关系好,一定分数高,薪水高,晋升快,人缘好。可企业效益就不一定了。团队必定不健康。如果这些主观态度真好,真的兢兢业业、忠诚,一定融入到了实际工作中,通过实际工作业绩表现出来,否则表面态度再好也完不成任务。如果的确勤恳,业绩出不来,自然是不胜任岗位,回到绩效管理、培训管理体系中回炉循环或出局。
(四)提炼指标注意以下事项
1.过程、方法、手段不是指标。比如:打了多少电话,登门多少次,做了多少次实验验证。做这些事是为了完成目标,不是衡量业绩的指标。
2.指标要覆盖所有职责,但不能在本岗、本部门或跨部门岗位间重复、重叠。比如:财务部会计岗有呆坏账指标,销售部也有呆坏账指标,如果财务部只有记账功能,不参与销售环节,就不是财务部门的记账评估指标,只是工作中的某个数据。如果为经营安全考虑财务部参与了销售环节,并有义务催收,则构成指标,这样促成两部门业务紧密合作。
3.多个岗位职责可以凝聚成一个指标的,不用多个。不必与岗位职责一一对应。因为岗位要做的事归结到最后就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或几个任务。
有了上述体系方法,便能非常清晰、明了、简单的进行绩效管理。对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科学管理的企业,刚开始会比较累,除了屡清楚业务、事情、流程,还要整理、屡清楚历年的各种数据、资料,只要坚持做下去,便是一劳永逸、越来越轻松健康的状态。
特别注意的是:
图表只是简化的表达方式、便于操作。相对文字描述更清晰、明朗,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但是一些人以为表格即管理,填表就是管理,扭曲真实含义,就大错特错了。表格貌似简单,好复制,可表格的背后是严密的逻辑,和业务领域、财务、运营、人力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所有经营目标都要融合、凝聚在岗位职责和绩效中,这些是无法用复制表格完成的。因为每个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资金和人力状况、内外部环境、国内外行业特点、当前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一样。尤其对智力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绩效体系无论多科学合理,都需要有健康的职业心态,和恪守职业操守的职业人遵循才能完成。尤其绩效面谈和日常工作指导环节,胜任的职业人可以促成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良性循环提高。所以最后再谈谈企业文化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所有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经营哲学、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渗透在企业流程、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产品、品牌等各环节中的过程与状态。这个概念将企业文化从一般价值观和可见表现形式,转换成企业内外所有载体呈现出的过程和状态,强调企业文化是持续连贯的过程、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状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