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荣宏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基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态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华,实现质的飞跃,提出了以生态理念、生态生产力思想、生态民生思想、生态制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生态思想 探索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有限的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资源严重短缺,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文明都因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断绝,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被中断而持續发展的文明。对于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总书记提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生态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尊重自然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即人与自然相处时要持敬畏之情,怀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承认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类是自然之子;顺应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但是这种遵循并不是停止发展经济只为适应自然,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突出人类的责任,人类活动要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不能只顾向自然界索取而忽视对自然的爱护。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思想
“生态生产力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它是对工业文明理念下生产力概念的扬弃,是使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片面发展,必定造成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竭泽而渔,只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更不能一味地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对此,党中央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3年9月,***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作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说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像呵护生命、爱护眼睛一样对待自然环境,把保护好环境的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巨大的环境恶化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生态民生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宜人的居住环境、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放心的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变到现在的盼环保,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向往,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本着对当代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习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下决心治理好环境污染,保护好能源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水绿的生存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依靠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制度思想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要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最可靠的是需要从制度体系层面寻找出路。因为,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靠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在2013年5月进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中学习时强调,依靠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法律不分家,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离不开生态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大约束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211-212.
[2] 徐水华,陈璇.***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J].求实,2014(11):18.
[3]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209.
[4]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1).
[6]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20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