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关系

时间:2024-05-07

陈泽 曾浩

作为对银行风险及资产扩张行为进行约束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必然会对银行产生重要影响,但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资本监管要求是否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各国经济学家的观点莫衷一是。

Besanko和Kanatas(1996)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证明当银行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代理问题时,资本监管要求不能增加银行的安全性;Jacques和Nigro(1997)研究表明,资本充足性要求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风险水平;Blum(1999)通过构造一个多期动态模型,认为如果监管者仅是为了减少银行破产的风险而出台资本充足性要求,则未必是一项好的政策;马蔚华(2005)、于立勇和曹凤岐(2005)以风险资本效应假说为理论分析基础,认为我国在引入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制度后,资本约束促使银行以自身资本承担损失,有利于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制约银行规模的片面扩张,从而有利于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于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王晓枫(2003)建立了资本充足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结论盈利能力中的资产利润率和税率分别与资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只要监管足够严格,银行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将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从而改变盈利模式。下面将通过实证来检验这一推断的正确性,也就是资本监管将在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关系探究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有大量的不良资产需要清理,资本充足率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这里选取招商、民生、华夏、浦发、深发展、兴业、中信、光大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通过研究其平均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趋势来真正反映在我国的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情况。

根据各银行年报和BANKSCOPE的数据可以得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如下表: (%)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均值 9.18 9.18 8.25 7.40 6.60 6.82 7.39 9.87 10.53 10.16 1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4年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在2004年之后才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的资本监管缓冲期渐渐临近,为了满足政策的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补充资本金。2009年资本充足率之所以会出现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部门实行“新老划断”的方式,扣除了商业银行的次级债,附属资本有所减少。

总体来看,2004年以前尽管监管部门明确了监管要求,但是由于政策缓冲和监管目标单一,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增加资本充足率。2004年以后,随着新监管条例的颁布,监管更加全面化,政策缓冲也逐渐消失,资本充足率成了各银行发展的硬性指标,所以,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才逐渐上升,由此可见资本监管的趋势是渐趋严格。

二、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资本监管渐趋严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加以衡量,而2004年以前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小,这里主要是针对2004年以后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值如下表: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均值 3.98% 4.76% 7.23% 8.46% 9.95% 11.04%

从表中可以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2005年到2010年中有较大的升幅,但是从总体来看,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小。

国际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如下:

年份 2006 2007 2008

汇丰控股 50.78% 56.86% 51.94%

美洲银行 52.47% 48.47% 37.68%

摩根大通 65.74% 63.00% 42.34%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国际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在50%左右,甚至更高,而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即使到2010年也只有12%不到,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徘徊。

三、结论以及对结论的理论分析。以2008年为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0.53%,美洲、汇丰、摩根的资本充足率依次为11.88%、13.54%、12.32%,略高于我国。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则远远低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

根据《发达经济体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及启示》李江(2006)的研究成果,决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是由于银行行业内的因素,比如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创新、经济结构发展导致银行竞争加剧等由于银行行业内的因素导致银行自身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外部因素则是跟银行自身发展无关,而与银行监管有关的行业外部的各项因素导致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转变。

很显然,通过以上分析,难以找到证据说明是由于行业外部的监管加剧导致了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即根据以上分析,中国资本监管与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内银行目前都是以传统业务收入为主,银行为了保持高速增长必须要扩大信贷规模,而信贷的扩张无疑对资本充足率构成了威胁,所以国内银行一方面抵制不了信贷扩张带来的盈利高速增长的诱惑,另一方面有不得不面对资本充足率的问题。所以,才出现了“信贷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信贷扩张”的恶性循环。从这个角度看,银行只要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就不会停止这种信贷扩张的盈利模式,况且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还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等道德因素,其中的诱惑太大,资本的监管只能使银行在信贷扩张的道路上走的相对慢一些,而不能改变银行信贷扩张的盈利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本监管不能对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起绝对性作用,而只能限制或者钝化银行的盈利空间。而真正导致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是银行面临的内部因素,如经济结构调整、竞争加剧等。

新形势下的资本监管对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银监会2011年6月9日对外公布,正在起草修订《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其主导思想和有关政策精神均已体现在已经公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待征求意见稿定稿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形势下的资本监管措施相对于以往来说更加严格,从本质上来说,监管的目的很明确:调整杠杆比率,抑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快扩张;细化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加大同业互持资产的风险暴露权重,抑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系统性风险;调整特定行业的风险暴露权重,更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显然新规若真能实行,会对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作用。

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债券市场极不发达,对于股票市场,近年来银行股一直在低估值运行,体现了投资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从而短期内通过债券和股市融资已然难以实现,而且还面临着监管审批的问题。所以,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唯有利润留存。但是利润留存难以支持银行信贷扩张对资本的消耗,所以,新规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已经被严格限制,银行再也难以从外部融到资金,信贷扩张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

下面将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戴维•贝勒于1978年提出了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模型,来论证现有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满足自身的扩张发展。

银行资产的持续增长率为:

式中:SG为银行资产增长率;TA为银行总资产。

式中: EC为银行股本。如果新增加资本来源于未分配收益,则:

上述公式表示了银行资产持续增长与银行资产收益率(ROA)、银行红利分配比例(DR)和资本比率(EC1/TA1)之间的数量关系。当其中的三个变量确定后,剩下的一个变量就可以由公式获得其确切的值。

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即可得样本银行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假设银行的利润都用来填补资本金,红利分配比例为0。则根据可持续增长模型即可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可持续增长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实际增长率 31.27% 28.71% 23.01% 33.09% 24.64% 28.17% 32.03%

可持续增长率 21.23% 18.75% 17.93% 23.74% 22.73% 21.95% 21.20%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实际增长率总是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这反映出资产过快增长,而银行将所有的利润都用来补充资本金也难以满足资产过快增长的资本需求。

结合经济大形势来说,中国股票市场自2007年以来快速发展,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居民的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而同时更多企业选择上市融资,金融“脱媒化”日益严重,以“限存款上限、贷款下限”的利率管制也难以有效维持,银行的存款资产将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结合以上的分析,很明显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于监管的细化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将发生重大转变,盈利模式将由以(存贷利差为主的)资产扩张发展为主的传统业务型转变到中间业务收入占有较大份额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均衡发展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