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执行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

时间:2024-05-07

摘要:近年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执行力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要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实施以及预期目标实现,必须了解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把握提高培训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执行力;培训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27-02

执行力是现代管理学组织管理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个团队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教师培训执行力,包含教师个体和培训机构整体执行力,是培训机构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和手段去实现培训目标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各级政府与教育机构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作用,针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育财政经费单列,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各地培训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满足各种层次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提高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班等,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但在培训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标准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慢、力度越来越弱等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切实提高教师培训执行力,为培训注入动力,已成为保证教师培训顺利实施以及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

一、影响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的培训领导力。决策是执行的前提,执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项目负责人是实施培训的主要领导,是培训内容制定的关键角色,培训内容的设置和执行都离不开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和实施。项目负责人本身对培训内容设置的态度、理解以及行为改进等方面,是促使教师参与培训的引擎动力,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项目负责人的培训领导力集中表现在对培训内容、政策目标、价值取向以及执行策略上的认识与理解和把培训内容政策推向实施、实现培训内容政策目标的能力等方面,它要求项目负责人确立有效的培训内容理念,把握培训内容的方向,引领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学科知识、独特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课程改革坚定的促进派和积极的推动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先行者。项目负责人的培训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培训目标和政策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效。

2.培训教师的培训意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决定行动。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培训教师是培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执行者,要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决定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缺乏课程开发意识,缺乏课程的设计意识,缺乏根据实际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那么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培训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上的,只有到位的执行,才能将课程设计的方案变为真实,而要实现完美的执行,必须具备执行的能力。教师是培训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推进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努力作为,培训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影响课程成效和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培训教师要灵活执行培训课程计划,结合受训教师的实际水平,精选具有实用价值的,真正能指导教师工作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培训课程设置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使教师理解培训课程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含义、设计者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蕴涵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提高课程执行能力,解决好“愿意执行”和“有能力执行”的问题。

4.培训管理的文化氛围。执行力的关键之一是透过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有执行力的培训机构,教师一定“用心”去做事情,讲究速度、细节和纪律。如何让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执行活动中去,让培训项目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将课程执行得更好,关键就在培训机构的课程执行文化。课程执行文化,主要包括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执行系统,建立执行顺畅的组织机构,确立贯穿执行全过程的公平奖惩的激励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实现最佳控制。“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会生生不息”,执行力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会长久影响执行力的有效实施,只有研究、引导和培育、形成执行文化时,才能形成培训的氛围,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培训才能走向成功。

二、提高培训执行力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事靠人去做,任务要人去完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师的理解、支持与行动,需要着眼于教师工作潜能的激发、工作能力的释放、工作价值的体现。学校要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为实施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真情投入,以诚相见,知人善任;建立一个顺畅的、有效的沟通渠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形成培训的合力,使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的思路、计划、目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2.培育执行的文化。光是思考,不会找到新的行动方式;要行动,才能找到新的思考方式。雁行理论指出,当每一只雁鸟展翅拍打时,造成其他的雁鸟立刻跟进整个鸟群抬升。当一只雁鸟脱队时,它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很快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鸟所造成的浮力。飞行在后的雁鸟会利用叫声鼓励前面的同伴来保持整体的速度,继续前进。要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必须重视培训执行力文化的整体构建,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核心,从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建立和完善导向机制,科学地利用所有有利于培训执行的因素,排除所有不利于培训执行的因素,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优化培训文化环境,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执行观念和执行方式的认同感。要把“没有任何借口”作为推进培训的行为准则,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引导教师围绕培训工作目标,就培训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主题进行实践研究。

3.提高培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制者,成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者。培训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基本课程意识:一是与学员共同发展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员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时刻把学员放在首位,根据学员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二是动态的课程生成意识。由于培训对象需求各异,要尊重学员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必须提供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超市式”课程,教师不仅要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还要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调适,为学员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三是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材只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课程的全部,课程资源不仅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课程实施只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要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注意从学员工作的实践中提炼出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与现有理论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4.形成培训执行的团队。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培训的任务,只有依靠教师的共同奋斗才能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新木桶理论又指出,木桶的容积不仅仅取决于木板的长短,更取决于它是否嵌合紧密,同样,团队的执行力取决于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合力。要提高培训执行力,不仅要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执行力,而且要提高培训团队的整体执行力,建设一支适应培训要求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倡导和鼓励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使教师通过群体合作,树立群体形象,利用群体智慧,提高自身素质。要注意聘请部分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培训教师队伍中,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确保培训工作高效、顺利地进行。

5.提升培训执行的能力。如果说培训的政策和目标是方向盘,确定了培训工作的方向,那么培训执行力就是发动机,确保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培训执行力的提升依赖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水平,倡导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和报告等活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大环境和氛围,引导教师与同伴、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拓宽教师视野;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开展培训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驾驭培训课程的能力;鼓励教师以教室为研究室,以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关注教学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反思意识、加强反思性实践,通过自觉反思,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个人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石利,杨大伟.我国新课程推广的策略、反思与展望[J].理论观察,2008,(4).

[3]吕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执行力与学校文化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8,(7).

[4]余世维.赢在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课题项目:该文系南京市教育局重大课题项目(宁教科2008/2号文)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谢晓东(1965- ),女,河南濮阳人,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