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生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范式的重构

时间:2024-05-07

肖 韬,张义秋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旨在通过讨论国外学生事务工作的观点和做法,深刻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因素,从新的视角探索学生工作的职责和定位,为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的实现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念;高校学生工作;价值观理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36-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推动下,高校学生工作正在不断发生裂变与重构,并呈现出理念更新、功能扩展、结构转型的新趋势。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革和高校内部结构和体制的激烈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许多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和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职能界定、模式方法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有的还对国外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成熟经验做了比较和借鉴,这些工作都是富有成果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是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问题,二是如何立足我国社会文化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功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国外学生事务工作的观点和做法,深刻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因素,从新的视角探索学生工作的职责和定位,为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的实现提出个人的见解。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的借鉴

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体系,客观、系统、全面地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图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等阶段,学生发展理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生发展”始终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从1937年的《学生人事宣言》到1996年的《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无不再三重申“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受20世纪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深刻影响,学生发展理论的重点放在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上。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目标就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复杂成熟的、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及了解世界的能力的个体的过程。

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个体与环境类理论;(2)社会心理类理论;(3)认知和价值观理论;(4)整合型理论。[2]个体与环境类理论强调学生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解释了大学的校园环境是怎样影响学生社会心理、认知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的,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属于这一类理论的有阿斯廷(Astin)的参与理论、校园生态理论等。社会心理类理论着重分析学生的发展内容,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奇克林(Chichering)的七向度理论。认知和价值观类理论关注的是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其中William Perry的学生智力和道德发展模型(1968)和Lawrence Kohlberg的价值观发展模型(1976)是主要代表。Perry的理论将学生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不断向前推进的阶段,从“基本二分阶段”,到“多元化阶段”,再到“相对主义阶段”,最后到“信守阶段”。其思想对学生发展理论和学生事务工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成为美国学生学业安排和学生事务工作项目设置的理论基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生事务的发展得益于几个重要的文献的引导和推动,这些文献主要包括1937年和1949年美国教育理事会发布的两份同名文献《学生人事宣言》,1975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所发布的《明日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的学生发展模式》和1996年的《学生学习乃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意涵》。如今,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已是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性的专业领域。[4]

纵观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面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学生”在学生事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既是学生事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生”是学生事务的主要对象,也承担着学生事务活动的主体角色。这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官本位”、“学校本位”、“管理本位”的传统学生工作思维里是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2)学生事务中的具体事务在整个工作中占比较大的比重,而且具有很高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准,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3)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研究学术化、队伍专业化是取得学生事务高水平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根本保证;(4)政府组织及专业协会的重要文献的出台形成了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学生工作范式重构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而且对高校学生工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带来的学生制度和学费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贫困学生增多,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于是,学生工作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出现,学生工作的功能在不断的扩展,“学生管理”的独立地位逐渐确立。此外,在我们深入审视当前我国高校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后发现,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还面临着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社会的急剧变迁,使当代大学生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变迁急剧,传统文化脱序,价值观多元化,行为规范紊乱等社会环境中,成长中的大学生自我观念形成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形成之后的自我观念还必须在生活适应上随时改变。这就造成了当今大学生从个人的定型定向上讲要比他们的父辈们面对更多的困难。现今的大学生承受着成长中更大的压力,在当今社会长大要比以前的人面对更多的困难。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5],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大学生“身体发育加速,心理发育后延”的身心发展特征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综合国内学者研究结论,当前对青年期的年龄划分一般认为是从十二三岁至二十七八岁。[6]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因为中小学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使得学校教育严重窄化,造成大学生的人格成熟水平明显低于同龄青年。因此,大学期间不仅是大学生专业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更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面对严峻的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后勤社会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实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既存在传统上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增加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某种契约关系。因此,大家习以为常的“机关化”工作作风、行政管理干部的角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实现根本上的转变。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反思。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反思高等教育中的深层矛盾,必须实现从理念到体制机制,从态度到手段方法的全面调整。

三、学生工作范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1.理念重构: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全面贯彻全人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在学生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长期存在“以国家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培养模式和方针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在我们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里,许多管理制度的出台,许多对学生的要求,虽然出发点是对学生好,但许多时候并没有转化为学生自主、自愿、自觉的要求,有的要求甚至不一定与学生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在当前的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诉求,我们只强调为学生好的动机,殊不知在这些制度面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发言权、选择权。[7]这种思想和工作理念显然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意味着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中,要把维护和增进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活动、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标准。“以学生为本”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选择,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合理需求,要把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当着一切管理制度安排和规范措施得以成立的价值源泉,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体现人性,尊重人权。[8]总体来讲,首先,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实到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上。高校的学生工作不仅为了学生今天在校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还要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我们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品德、个性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其次,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实到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不只是为了约束学生、规范学生、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教育、引导、帮助和激励学生成才和成长,促进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完善内在动力的激发。最后,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要实施全过程的人性化管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帮助和服务,体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指引和推动。要实施全方位的人性化管理。从学生的品德修养、个性形成、身心训练、学习生活到学生的处世交友、就业择业等方方面面都要充分体现依法依规严格管理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自由健康发展的有机结合。

2.工作体系重构。最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带来了学生工作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分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完成,使得学生工作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或者过去不以为然的学生事务工作在学生工作整体中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的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正在不断成为工作的主体内容,学生工作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政治辅导员职责的本来内涵。

笔者认为,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价值诉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依据教育的终极目标,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依据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尽快研究制定前瞻性的类似美国1937年和1949年的《学生人事宣言》的纲领性指导文本,明确学生工作目标,引导学生工作理念,指导学生工作方法,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生工作体系。

笔者认为,在制定新型学生工作体系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1)确立学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的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这样的定位使得学生工作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需要的。笔者认为用“以育人为中心”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在“育人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中,学生工作要突显自身相对独立的主体性。(2)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明确学生工作的学科归属。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为指导开展工作的。这一指导理论单一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影响了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加强学生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确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归属。(3)加快队伍建设,实现学生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专业化、职业化。限于篇幅,在此不予赘述。特别需要我们重视的就是学生工作队伍自身的专家型、学者型意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为队伍建设的前提。(4)制定学生工作评价体系。

3.工作方法的重构

(1)发挥自我教育功能,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自我教育能力是几种能力的组合,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等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时期正是心理的“断乳”期、转折期、自我发现期,是人格发展的定性定向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寻找自己与肯定自己。要引导他们经常思考两个基本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将来做什么样的人?要引导他们在学习、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经验中了解自己,建立适切的自我概念,使学生能把个人的动机、欲望、理想与现实等条件统合在一起,做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有安排,对自己的未来有计划、有理想,对面临的问题有主见,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自己的人生哲学的人。在当前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严重窄化的现实中,高校学生工作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和严肃的使命。高校学生工作要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积极推进学生工作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这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前提。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要让学生明确,自我教育是培养自我思想品德、形成人生观、完善人格的必要途径,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自觉进行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自我教育过程。其次,要提供自我教育的空间,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正式和非正式学生活动团体,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理论、写心得、写日记、定计划、写思想总结、写自我反省等,为学生创造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机会。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集体讨论、座谈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参观调查、竞赛评比、学习先进典型等活动,增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2)全面营造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参与和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种整合的成长环境。阿斯廷(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对许多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理论在美国的广泛实践及其深远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高校学生工作要力求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参与和学习的机会来促进其发展,从学生公寓区活动项目的设置到各种学生组织的建立,从引导、鼓励及规范学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力求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当前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模式的创新都立足于满足学生参与的需要。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学生公寓服务、贫困生管理、学生党建工作、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只是这些探索大多属直觉经验型的,运用理论指导不够,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还不够。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强化学术导向的价值追求,更好地创造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以“学生发展理论”为依据,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体制设定和方式选择受观念支配,而观念的形成需要理性建构。就西方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来看,学生发展理论已成为该领域的理论根基,在此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我国迫切需要的就是在前沿理论指导下的范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2).

[2][3]克里斯汀·仁著,李康译.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吴志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5]沈文青,刘启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6]张进辅,范会勇.青年职业心理发展与测评[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8]刘可风.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作者简介:肖韬,男,湖南怀化学院计算机系学工办助教,硕士;张义秋,男,湖南怀化学院计算机系党总支副教授,硕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