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口译员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时间:2024-05-07

栗文达

摘要: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知识能力(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巧、心理素质三方面的能力,并合理有效地分配精力,使得这三方面的能力能够协调运用。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必须遵循由“陈述性知识阶段”(declarativeknowledge)向“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ural knowledge)过渡的规律,持之以恒,以期具备高效、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口译员能力构成;精力分配模式;能力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186-02

当前,_随着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大,对职业口译员的需求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这就为口译员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同时对译员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要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就必须了解口译员能力的构成及其发展模式。

一、口译员能力的构成

口译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即席性,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梅德明,2000:8),其目的是使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双方在译员的协助下能够进行准确、有效、流畅的沟通。法国释意派理论的代表Seleskoviteh认为:口译就是交流。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流利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黄为忻、钱慧杰译,1992:8)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译人语表达出来。因而口译活动是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的。王立弟指出,“翻译特别是口译,是把人的语言能力逼向极限,是要调动其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王立弟,2007)那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Seleskovitch把口译员的能力归结为几大模块:

模块A:双语支柱;

模块B:个人的社会、文化累积;

模块C1:百科知识;

模块C2:专业知识(可以是临时性的)。

这些模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合格的译员在智力结构上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此外口译还需要技巧,也就是口译经验和方法的提炼、总结。职业口译技能包括信息的听取技巧、短期记忆能力、笔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口译信息重组技巧、应对技巧、公众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以及译前准备技巧等等。技能训练对发展口译能力很有必要,缺乏基本的训练,就是语言水平高,实践时间长也不能有效地弥补技能技巧的不足。反之,科学的技能训练可以为译员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他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熟练技巧,迅速提高口译能力。(蔡小红,2001:284)

此外,由于口译工作具有很强的即席性,口译员在现场面临着强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很强的意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具有一定的“急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紧张的现场气氛,正确而有效地处理现场各种突发状况,使得口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口译员的能力构成应该是三个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巧+心理素质。然而,在实际口译工作中,要想有效发挥这三方面的能力,还要实现精力的有效分配。

二、口译员精力分配模式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对于一名译员来讲,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合理分配精力,使得各项能力能协调运作,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是否能成为合格口译员的一个关键因素。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者Daniel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1.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同声传译=听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

2.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连续传译(第_阶段):聆听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阅读笔记+译语产出

从这个精力分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精力的分配和分配所导致的翻译效果显然与口译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要想圆满完成口译任务,关键要看口译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精力,使得知识、技巧和心理素质这三方面的能力能够协调运用。而要做到口译中精力的有效分配,译员必须有很高的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和各任务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处理部分任务的自动化能力。如语言能力不足势必使得译员增加投入到聆听分析原语以及译语产出表达的精力,进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而知识的匮乏就会增加口译员听力理解任务的难度,从而加大精力投入,导致精力分配的失衡。同时译员心理素质的好坏也是不容忽视的。紧张的情绪会严重削弱处理各项口译任务的能力,打乱合理的精力分配模式,最终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由此可见,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三、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在探讨口译能力发展的模式和过程这一问题上,蔡小红借鉴了Anderson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模式。Anderson认为,认知知识的习得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declarativeknowledge)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ural knowledge)的过程。Anderson又将程序性知识的发展细化为认知(cogni-tive)、联想(associative)和自主(automative)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陈述性知识只能以诠释式(interpretive)方式提取,过程长且速度慢。联想阶段的知识虽然部分呈程序化,但尚存的陈述性知识仍影响提取速度,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不受控制的错误。自主阶段的知识呈现完全程序化,提取速度快,但一经提取则无法改变,蔡小红认为,在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与口译技能的获取都要经历这样的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口译员的精力分配、口译的运作程序以及口译的速度和效果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在陈述性阶段,译员的注意力更多要集中于低级处理程序上,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控制处理,所以速度比较缓慢。而到了程序性阶段,对信息的控制处理则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并且会超越意识的控制。在这一阶段,译员的知识、技巧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的程度,因而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

就听解任务而言,在听辨过程中,只有达到自主阶段,译员的大脑才会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自动化语音反应。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译员在听辨过程中,同时要启动口译的理解程序,参照语义编码、话语主题、语言环境等各种信息开始对语义进行查检,结合语义、语言外信息加工出原语的“意义”。只有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高效的思维整合,在此任务上耗费的精力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否则就会听一漏十,或是无法全面正确地领会讲话人的意思。而完成笔记任务时,处于第一阶段的初学者虽然知道笔记原则和各种记笔记的手段,但仍然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对要记录的信息、语言及使用的符号进行加工处理,操作受相关机制的高度控制,过程长效率低,就会影响到整体的听辨理解,进而影响到语言转换、表达等其他单项任务上的精力分配。而经验丰富的职业译员已经由第一阶段过渡到了自主性强的第二阶段,一般都拥有一套相对固定、自成体系的个人笔记方法,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运用自如,进入了程序化的境界,从而能够把精力合理地分配到听、记、译各项任务上。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才能将处理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将精力在各项任务间按照听解为主,笔记为辅,转换为主,表达为辅的原则合理分配,就能够圆满高效地完成口译任务。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口译工作所需要的各项技巧,包括信息的听取、记忆、笔记、表达等等;还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deelarative knowledge)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ttral knowledge)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达到了自主化程序化的阶段,才能具备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进而才能在各项任务间合理分配精力,协调处理,顺利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