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念读”、“唱读”式朗读的误区

时间:2024-05-07

摘要:“念读、唱读”式朗读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在成年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为数不少,温州探讨了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矫治的办法,为中小学生的语感培养拓展一片天地。

关键词:念读;唱读;朗读与美读;朗读与默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190-02

一、问题的提出

“念读、唱读”式朗读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在成年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为数不少。张颂先生的《朗读学》统称之为固定腔调,即“朗读时,使用某种固定不变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种单-的格式,以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万变的朗读材料,不管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也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是鲁迅还是老舍的作品,都同样对待,从朗读中听不出什么区别”。“念读、唱读”式朗读,其朗读语调是固定式的,任何基调、题材、文体的文章,总是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去表达。它是没有生命的朗读,这种有声语言,有字无词,有词无句,有句无篇。其中,“念读”式朗读是以词语为基本停顿单位,停顿的时长均等一致,无轻重音,像扫盲班学生初读课文,一词一顿,机械生硬。“唱读”式朗读也是以词语为基本停顿单位,轻重格式一致“轻——重——轻一重”,重音词语伴随着拖腔,光听到语音表达,不见语意与情感再现。前几年有一则“红豆衬衣”的电视广告,广告中那小女孩的前三句诗朗读是最具代表性的唱读。朗读的此类现象,在成年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时有反映,以“念读”最多,“唱读”次之,而且此类现象不仅在有文字凭借的词语、作品朗读题中出现。在无文字凭借的说话题中也同样存在。

二、朗读的固定腔调形成的原因

其一,历史原因。回顾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三言、四言韵文为数百年来重要的启蒙教材,它们音节整齐,节奏感强,一韵到底。读来琅琅上口,但处于启蒙年龄的孩子,对脱离口语的文言,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只能机械式地读出音节。即诵读课文。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古诗文诵读工程,录制了许多教学光盘,也是采用诵读方式。歌手孙浩的歌《朝花夕拾》开头部分,便是采用童声诵读歌词的方式,“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一没——有,大雁——飞过——菊花——香一满——楼。”有力地烘托了空茫、悠远的意境。今天的语文课本,音节自由、通俗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已经成为主要教学篇目,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课堂依然存在传统教学理念:将读课文仅仅看作是学生熟悉、背会课文的手段。如:重学生读,轻教师范读;重语调—致的齐读,轻有风格的个别读;重熟读,轻感情朗读与教师点评。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固定腔调,不管读文言还是白话,不管古文还是现代文,一律“念读”、“唱读”文章。

其二,普通话水平测试负面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韵母、声调错误缺陷扣分量化明确,但方言语调内涵欠明确,造成扣分含糊,难以操作。测试的指挥棒误导更多的应试人急功近利,重字音轻语调,为了不读错字,应试人朗读中屡屡出现“念读”现象,朗读仅仅关注语音层,弃语意层、情感层、意境层而不顾。目前普通话测试范围,基本上是广电系统播音员与教师,如果,再来个受测试误导后的播音员、教师的误导,如此循环往复,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建立普通话语调的评估体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其三,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问题。声韵调三者哪一个是教学重点,现在的普通话语音教材基本未明确提出,语音教学几乎是平均用力。事实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普通话教学,声调始终是语音教学的重点。在语音传递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声调的抗干扰性比声母、韵母强得多,在提高语言可懂度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话朗读、口语或“土腔土调”或“洋腔洋调”,症结不在声母、韵母,而在声调和语调。因此,应该突出以声调尤其以动态声调为重点的教学(静态声调指汉语单音节字词的声调,动态声调指声调在复合词包括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以及连续话语中的动态变化)。突出话语声调,重视语调教学。有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学生的朗读就有了节律的概念,语调自然,重音、停顿恰到好处。

三、矫治念读、唱读的不良朗读习惯的方法

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朗读都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语文教与学的方法。从教师方面来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的范读可以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成为有声的自然生动的活语言。用活语言讲理、叙事、状物、抒情、增添声音的陪衬与点染,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了解。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对分析课文文意与文章结构等等,如同拆掉一台机器,给学生留下孤零零、冷冰冰的一堆概念。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此时作融会贯通的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在聆听中感悟到教师讲解中的种种分析、概括,依稀勾勒出人物形象或情节,体会到课文语脉的发展、层次的构成、情境的描写、文气的贯通,使学生的们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锻炼。文中优美的情景、鲜明的形象、细腻的情感,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再现力都极有好处。

从学生方面来看,通过朗读,可以培养说话(普通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课文都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或千古名篇,词汇、语法规范,朗读又使用普通话语音,如果此时,每个字都读得标准,再注意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朗读的确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最好的手段。

阅读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使用最多的读书形式。阅读,其实就是和朗读相对的“默读”。朗读是默读的基础,默读是朗读的进一步提高。没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作铺垫,默读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儿童语言机制不发达,朗读恰好成了书面符号和潜在意识之间的媒介。儿童只有读出声音,自己听到,才能把书面语的含义联系起来。朗读要读出声音,这样可以维持儿童的注意力。朗读过程中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渠道的暂时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一些难以解释言传的词句、诗句,通过朗读可以心领神会。小学低年级经常朗读,便是为中、高年级默读打基础,再变有声为无声,改为心里说话,就是默读的技能——阅读能力的开始。阅读时,眼前看到的是文字,脑里响起的是鲜活的语言,从而达到和朗读相似的效果。徐世荣先生指出:“倾听朗读课文,容易加深理解;反过来,自己要学习生动、活泼的表情朗读,一定要下工夫分析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语气、语调,这样,对课文就钻研得很深透。听听——读读,交替作用,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淡淡朗读教学》序)

准确理解朗读的内涵,关注有个性的理解感受。朗读可以分为感知性朗读、积累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欣赏性朗读。通过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通过读积累的大量生动语言材料得

以内化、吸收、储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有万汇凭吞吐,笔下千钧任翕张”。因此通过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请勿忘记欣赏性朗读。所谓欣赏性朗读,简言之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即叶圣陶先生说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美读的方法,就是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欣赏性朗读一般处在读文的欣赏阶段,它是理解性朗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注重展开联想与想象,把视角聚焦在人物内心世界、感情色彩的分量上,挖掘文章的内在语、逻辑关系,感悟情境,有朗读者个人的审美体验,充分显现朗读的个性。如方明与瞿弦和二位先生朗读同样一篇抒情散文,由于二人对作品理解、感受不同,结果朗读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熠熠发光的艺术魅力。朗读的灵魂是理解和感受。“齐读”就是丢开个体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一味追求齐声效果,扼杀朗读的个性与生命,让我们依稀看见重工具性、轻人文性语文教学观的阴影在晃动。声情并茂的朗读,对朗读者本人来说,也是一种净化灵魂、陶冶性情、倾诉情感的审美过程。关注个别读,就是尊重生命承认个性,有真切感受发自肺腑的“美读”——欣赏性朗读阶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魏·董遇)说明多读书会了解词义、文意等等。“百遍”指读书的次数多,应该理解为感知、理解、欣赏多层面的多次研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出声。应该指出,如果光是“念读”、或“唱读”法,即仅仅停留在感知性朗读、积累性朗读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解性朗读、欣赏性朗读,“百遍”的次数会增加,而且“其义”可能只是词义的了解,词语句式虽记住一些,但很难体味其精妙所在,文意较难感悟。写作、口语表达时就不能信手拿来,游刃有余了。

四、结语

朗读是把书面语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从书面无声到口头有声的活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转化过程,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因此朗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朗读者深切感受作品之后,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的言、情、理、意再现出来,当然也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只有站在朗读是再创作的活动这一高度探讨朗读,才可以说朗读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才可以理解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说矫治“念读”、“唱读”式朗读,大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颂著.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M].河北人们出版社,1964.

[3]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胡瑞美(1964-)女,浙江瑞安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