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玉文化经久不衰的探究

时间:2024-05-07

高 山

摘要:中华玉文化几千年的经久不衰,追根溯源,从玉的起源、形成到发展、成熟,始终伴随着神权和王权,尤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的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的介入,使玉文化提高品位,经久不衰。

关键词:玉文化;金镶玉;玉器

中图分类号:K8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009-02

随着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出世,又形成了新的玉文化热。玉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从史前的苍劲古朴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精深,经历了一个由“物-神-人-物”的发展历程,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下的不同产物,长期以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构成了中华玉文化。几千年的玉文化经久不衰,可以从它的起源、发展、提升细究根源。

一、玉文化的起源

经过这数千年人们对玉的崇拜,玉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经人们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完善,利用玉本身固有的许多特点,人为地为它罩上种种神圣的光环,把玉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从古至今有关玉的说法日益神奇,充满了浓郁的传奇、隐秘的色彩。那么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远古人类对石头的崇拜

当古猿进化到早期猿人阶段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式便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促进了工具制造的技术水平提高。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头工具,在石器加工上下工夫,石器成为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在人类活动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而有着天然的美丽色彩和坚硬质地的石头,即玉,逐渐被人所青睐,因为玉石的硬度不仅远远高于一般的石头,它甚至比普通的金属工具更为坚硬。当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时候,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工具的硬度仍是远远低于天然玉石的,因而人们对石头产生了崇拜。

(二)具备了玉器产生的条件

人类由无知到具有朦胧的美感,孕育了中华古代玉器的出现。玉器产生所具备的三个条件逐渐满足,直接导致了玉器的出现。一是人类美感的出现。从出土的穿孔兽牙、小石珠、小石坠等石器装饰品,可以了解当时先民对美的理解。二是美石的发现。玉的温润天然特性被发现,成为稀有的宝物被珍藏起来。三是制作工艺的成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运用简单的锤击法、碰砧法逐渐过渡到采用间接打击、钻孔、琢磨等制造技术。

(三)巫文化为玉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遥远的史前社会,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人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为了得到上天的恩赐,要与“天”沟通,由此产生了巫文化,出现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觋。巫与神沟通时需用的祭器,这些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责无旁贷地担此重任。当原始的玉器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一个部落的力量被凝聚了起来,他们投身于这种复杂的原始工艺,把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倾注到每一件玉器的制作之中。巫文化为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玉文化的形成

文明社会逐渐形成,在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当中,玉器作为古代的特种工艺品,迎合统治者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促使人产生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成为文明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而玉文化也随着玉器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而逐步形成。

(一)王权政治加速了玉文化形成

在原始意识形态下,利用巫神思想来加强统治。古人对玉的认识是和巫神思想牢固地掺和在一起的,对玉的占有是古代神权政治的需要。而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对立的出现,玉曾因为难得和稀有而作为财富的象征,玉器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重要奢侈品,占有玉器的数量越多的人,表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越高。玉器已经作为礼器、供品等来使用,成了古代统治集团的政治用品。从此玉已经不再是原始部落神秘巫术的象征,它的主人也不再是当年的部落首领和巫师,古老的玉器依旧散发着神秘的光芒,王的权威开始在玉石上彰显出来,玉石成为帝王专门享用的圣物。王玉的结合,通过玉来证明皇帝所代表的是真正的天命。天的意志正是通过玉传达给人间,玉具有永恒的魅力,它便终于成为全民族心目中共同的信仰。玉文化大量融进了帝国王权意识形态,加速了自身快速形成。

(二)礼制文明出现促进了玉文化的成熟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玉文化在继承前代智慧的基础上,又有了全新的含义,君王贵族时时刻刻都要佩戴玉器,他们的举止因为玉器的束缚而更为端庄和持重。到了西周,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整个的社会制度,都被纳入到了一个有着严密规范的礼仪系统之中。

君王和贵族赋予了玉器更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身上的玉佩是最显眼的装饰,它们象征着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在盛大的礼仪活动中,君王要佩戴上庄严的玉佩,有节制地迈着方步,通过这样的举止,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王公大臣们更是如此,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净化人的灵魂,并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社会的规范就在这种有节律的声音中,走向了和谐与有序,也使玉文化更加成熟。

(三)葬玉习俗丰富了玉文化内涵

远古时期,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虽然做不到长生不老,却形成灵魂在幽冥的世界中永存的观念。在这种丧葬观念影响下,认为生前最珍贵的物品,都应成为已死的所有者的随葬品,以供他在幽冥中使用。其中随葬玉器是最引人注目,因为玉器是身份的象征,葬玉和祭玉成为一切崇天祀神活动的最高规格礼仪。还有一个原因,认为玉能够保护尸体不朽。在礼葬方式上对尊贵层次所用玉器等级有严格的区分。玉器在墓中并非随意摆放,凡玉冠或体现个人地位尊严的玉饰件,均摆放于头骨的上方,这里是最崇高的位置。一般玉琮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这是中心位置或日核心位置。身旁一侧放置玉钺,这是表示威严的礼仪。玉器的创造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开始,而人死后的丧葬活动又使玉文化理论步入统治学术的殿堂。

三、儒家思想的融入,提升和发展了玉文化

玉器原本是民众创造的,它的应用范围已从原始人类生前的工具、装饰和死后丧葬逐步扩大到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变成了神权政治和王权政治的物质体现。使玉文化亦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走向了独立、完整的体系。

(一)“百家争鸣”,玉文化得到拓展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主张节约,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和氏之璧”等天下公认的宝物,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

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对玉器的态度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认为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一件装饰华丽的玉器不能使用,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孔子,儒家的创始人。他主张“为政以德”。孔子对玉器釆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孔子认为玉材的价值并不大,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制成品。对玉材的态度是很随便的。对一些用玉制成的器物却很重视。

百家争鸣中,当时年代里,儒家论玉被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二)用玉礼仪,玉文化得到发展

玉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使用玉器的时候,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渎之举。古时使用玉器的礼仪,是在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人们遵守共同的规矩。

一是鉴玉尚质。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也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礼记·礼器》记载:“有以素为贵者。”强调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代表天地神灵及君王的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应当没有纹饰。

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至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恭之态。在接受大礼的时候,凡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托起袍服来承接。古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三是用玉尚慎。玉不能随随便便就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礼记·王制》记载:“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就是严禁将玉器在市场上买卖交易。玉器在当时是统治者的专利,国家有专职部门进行管理和监制。正是这样高度重视,玉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三)比德以玉,玉文化得到提升

孔子认为玉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相一致,对玉拟人化地解释,可以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在《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对玉的看法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所论述的由玉体现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共十一种德性,作为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第一个关于玉文化的学说,这个学说完全改变了玉文化的内涵,给后世带来了长达数千年的影响,这也意味着,一个更为高品位的玉文化时代到来了。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学曾经被认为是“独尊”的学术正统,它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历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玉文化在继承前代智慧的基础上,在儒学滋润与伴随下,在人民内心深处不断传承,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狄玉昭.珠宝的历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深圳珠宝网-市场信息.

[3]姚士奇.中国玉文化[M].凤凰出版社,2007.

[4]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作者简介:高山(1965-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