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融雪
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
北京拟建通风廊道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引来巨量关注。
2月19日,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北京市将构建5条一级通风廊道和十多条二级通风廊道。
“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王飞称,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不仅是北京,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亦明确要求,“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
通风廊道到底是什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它能吹走pm2.5吗?
就像穿堂风
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城市通风廊道”来自德国等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将气候学和天气学引入城市规划的实践。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实践中,相近似的说法有:“通风走廊”“绿色风廊”“楔形绿地”“绿色廊道”等。
简单地理解,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从而有利于污染物、城市内部热量的扩散,原理就像屋内的穿堂风。
这并非一个新鲜概念。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城市都早在规划中提出过建立“通风廊道”。
譬如,2005年武汉就将城市通风道建设作为研究课题纳入武汉市总体规划,并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的规划。
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亦于2007年便研究了城市的热岛核心和冷空气区域,构建出5条通风廊道,为城市输送新风。
2006年,香港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首次列明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通风廊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
在国外,德国慕尼黑的通风廊道则利用焚风解决了城市空气问题,已有成功经验。
雾霾能被吹走吗
那么,通风廊道能够吹走雾霾吗?中科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认为“作用很小”。
“要通风先得有风,雾霾时城市已经处于大范围静稳天气下,本来就没风,有啥可通的。”李汀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自2013年9月启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来,北京采取了减压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方面的综合措施。2015年,北京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pm2.5的浓度比2013年平均下降49.1%、10.7%、6.1%和9.9%。
不过,2015年冬季发生的多次大气重污染突发事件,给北京市治理雾霾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自气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月到12月末,北京地区共有304个小时出现了小风或静风,不利于污染扩散的偏南风频率比2014年高出11%。
“2015年入冬时的雾霾天气频发,主要原因是这个季节惯常的冷空气较弱,来自南部的暖湿空气北上,僵持在这里,形成静稳天气,也带来了外源性的污染。”张小军说,“北京位于中纬度西风带,冬季主要是西北风。夏季除了副热带高压北移的影响,还与西北部山区温度昼高夜低的区域小气候有关。随着气候变暖,现在需要关注治理北京南部的污染源了。”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房小怡接受新华社“新华视点”采访时称,生态价值较高的偏北风为通风廊道主要引导的风,一级廊道走向与其一致,以南北走向为主。
然而,谁能控制风向呢?
张小军说:“城市通风道对热岛效应有效,但是对雾霾效果十分有限。像2015年入冬时的雾霾主要是大的天气系统在起作用,这个我们目前还改变不了。所谓城市规划所建立的通风廊道,主要是通过城市下垫面的设计来采风,它只能借势大的天气系统,而不能改变它。何况北京雾霾内源性的污染还是主要的,甚至廊道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成为输送雾霾的通道。另外,北京风向随季节和昼夜温差而多变,通风走廊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气象部门对城市小气候若干年的稳定监测和研究,侈谈建立通风廊道,甚至通过迁地拆房去弥补过去北京城市规划在这方面的失误,都是不负责任的。解决雾霾主要还是得控制源头,重在治本而不是治标”。
对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坦言:“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
一蹴而就难
毫无争议的是,通风廊道将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建设通风廊道的城市,大多夏季炎热难当。譬如武汉、南京,是多年闻名的火炉城市,福州、杭州则也在近几年跻身新版火炉城市行列。
其中,武汉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曾被称为一代“炉魁”。按照规划,通风廊道将长江、汉水这一天然通风道与城区打通,而夏季江水水温明显低于气温,将有效地为城市降温。
李汀也表示:“通风廊道本身挺好,没必要非往雾霾靠。”
浙江大学博士刘姝宇和沈济黄曾以德国斯图加特的经验为例,专门撰文对城市通风道的规划问题提出建议。文章提出,要建立并发展城市规划者与气候学家的合作机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之前或之中,针对规划范围及附近地区开展局地环流结构研究。斯图加特山地区域框架规划2008中,曾对控制范围内的66个待建项目进行复核,大幅度调整了其中11个项目的建造规划,其中大多数项目的建设用地被重新定位为非建设用地。
但是,要在已经建设好的城区重建风道,还要考虑的是施工问题。
据澎湃新闻2015年8月的报道,南京的通风廊道便曾在限制开发的麒麟地区遇到过项目开发的阻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考虑到目前城市建设基本成形,未来风走廊落地,需要依靠城市规划倒逼,难以一蹴而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