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覃柳笛 刘佳璇
2015 年7 月26 日,沈阳一影院海报墙
截至10月23日,2015年全国影院共投放1349部电影,其中有63部影片票房过亿元。截至9月底,国内票房总额已达330亿元。
以上数据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专资办”)发布。专资办是经由国家广电总局授权,对全国电影院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机构,国内每张电影票票款的5%都由该机构收取掌管,用于扶持电影产业发展。
伴随国内电影票房的高涨,市场不规范现象迭出。比如最近的一个新词“幽灵场”——午夜时分由院线放水,排出场场爆满的场次,实则影厅内空无一人,其目的只为冲高票房。国庆档期的大热影片《港囧》就被指利用“幽灵场”票房造假,引起热议。
“我们摸索发现了很多影院偷漏瞒报的手段,我张口可以说出10种以上。”专资办副主任李东在中国电影博物馆2015学术年会上说。
李东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专资办将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的治理,“要做的事千头万绪”。
专资办最近的一个动作,是于2015年10月1日上线了电影票房当日数据发布平台,作为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个官方票房数据平台,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精准的电影票房数据来源,几乎覆盖了全国100%的影院。
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官方对票房数据透明化管理的一次尝试,将最大程度地限制偷票房等市场乱象。
你违规,我就关
《瞭望东方周刊》:“幽灵场”存在已久吗?类似偷漏瞒报票房的现象是否普遍?
李东:影院偷漏瞒报现象我们早已发现,全国各地都有。几年前光线传媒出品的《阿童木》实际票房是2000多万元,但却报了4000多万元。
《瞭望东方周刊》:《港囧》和《捉妖记》也被曝出有“幽灵场”现象,专资办对此有调查吗?
李东:确实有很多人举报《港囧》,举报信息甚至包括作弊者和作弊手段,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我们和《捉妖记》的出品方也沟通过,他们说是为了让更多没有条件进影院的观众来看《捉妖记》,做了公益场,不是“幽灵场”。
我们要求的是影院售票系统必须与影院播放器的播放日志相对应,卖了多少票就有多少人去看,以此界定是否偷漏瞒报。所以《捉妖记》的公益场还不能算是恶意注水,只能说是出品方公开花钱买票房,因为有观众进了影厅,所以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是违规。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检查和治理“偷漏瞒报”?
李东:我们收到举报后把信息交给监察公司进行筛查,来界定是蓄意偷漏瞒报还是工作失误。从2014年1月起,专资办联合制片人协会、发行协会以及各大监片公司,前后处理了4批近50家影院。
我们主要处理了采用双系统售票的影院——影院有两套售票系统,一套与国家票房监控系统联网,而另一套则是私下设置的,一样能出机打电影票,但票房却被影院私吞。
不过,目前对于挪移票房(将某一部影片的票房挪到其他影片上)的治理力度还不够。2015年底广电总局可能会公布一项技术手段,重拳治理偷漏瞒报和票房注水。
其实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手段,影院或院线的从业人员可以说出20种以上。比如漏报,现在市场上售卖一种程序,插到影院的本地服务器上,就可以自动把每张票的票房分成两半,一半进票房一半进影院。一些信息公司在帮助影院开发这种技术手段。对这些公司和影院,我们都会加强制裁。
《瞭望东方周刊》:治理偷漏瞒报难度在哪里?有没有办法能普遍解决问题?
李东:市场治理比较复杂,全国有2800多个县,对大量县级影院,如果都派人去监片,成本太大。
我认为总体治理需要三个方面: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人工监管。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有一种新的监片技术,把影院售票系统作为链路,在放映厅安装数字计数器,观众进出放映厅都会计数,与影院的售票系统进行比对。一旦数据不符就指挥监片人员进行监片,如果违规现象坐实,罚款10倍。
过去中国电影曾经历困难时期,为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政府曾避免过重、过大面积地打击偷漏瞒报。但如今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说具备了治理偷漏瞒报的条件——每天都有十几家影院开业,即便同时关闭几百家影院,也不会在电影市场上造成太大震动。所以,你违规,我就关。
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的规范不能单靠法律,更要靠行业人自律。
用大数据库估票房、定身价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专资办的电影票房实时数据平台上线,让市场数据透明化。在你看来,“中国电影大数据”具体指什么?
李东: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中国电影大数据库,涵盖电影制作端、发行端、放映端的所有数据——从导演、演员、化妆、道具、灯光,甚至演员助理,所有人所创造的产值数据都在这个数据库里。
比如说某一个灯光助理曾经跟张艺谋拍过两部电影,创造的票房有8亿元,同时又跟宁浩拍过一个电影,创造产值4亿元,那么他创造的产值是12亿元。这个数据为他下一步加入剧组确定身价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参照。
《瞭望东方周刊》:数据库的建立对影片发行又有什么益处?
李东:在发行端,我们会把近10年来各种投资体量、各种类型影片的宣传模式和宣传投资等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比如今年的《命中注定》,就可以借鉴前两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看这类题材如何路演,宣传费多少,带来多少票房,从而为市场提供参考。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数据库会对影片市场进行分析评估吗?
李东:会。比如在市场放映方面,我们通过近12年的海量数据,对不同体量的影片进行估算。比如一部投资1.2亿元的影片,首映当日票房1亿元,那么通过数据计算,就能预估它在30天后下片时,票房必然超过6亿元。这种数学模型我们正在建立,专资办正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牵头做这种大数据分析,这件事由我们来做是最合适的。
电影靠口碑而起说明发行商无能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经24年,做了哪些工作?
李东:自1991年5月起,我们从每张电影票中收取5分钱建立这个基金,1996年起改为提取电影票房的5%。这些资金扶植了很多优秀影片的创作生产,在那个艰难时期,为稳定电影市场、带动优秀电影人才成长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电影专项资金始终坚持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截至2014年,电影专项资金累计收入55.47亿元,从1991年的1400万元,跃升至2014年的14.43亿元。今年如果电影票房超过400亿元,那么电影专项资金将超过20亿元。
《瞭望东方周刊》:电影专项资金近年来在扶植国内电影产业方面有什么方向上的变化?
李东:电影专项资金原来主要资助电影产业链的末端环节和硬件投入,比如对3D电影从硬件到发行、播放的种种支持,但今年我们要调整方向,扶持优秀作品,尤其是鼓励优秀电影剧本。中国电影要在中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必须扶持产业链前端。我们要核定具有“双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好作品,进行奖励。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核定值得奖励的作品?
李东:票房高的,就重点关注其艺术价值。比如去年在柏林获奖的《白日焰火》,票房过亿元,同时又有艺术价值,就会给予奖励。而创新型的电影,我们就关注其票房。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些影片艺术价值高,却可能票房号召力有限。比如最近上映的《心迷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虽然口碑好,但票房窘迫。这些影片是否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李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更建议这些优质文艺片去找合适的发行商。我想,真正对这些影片有帮助的未必是攥着十几部国际大片的大的发行机构,而应该是中小民营机构。它可能人脉比较差,但会兢兢业业地把你的片子做好。
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发现很多影片是靠口碑而起的?实际上,影片单靠口碑获得票房,是电影发行商的失败——发行商在前期发行时没有找到观众喜爱的点,是靠观众看完后口口相传才带起来的,这是发行商无能。
让进口影片绕着国产片走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专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0月23日,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超过10.3亿,其中国产影片的观影人数占六成,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李东: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今年上映的《捉妖记》《西游记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智取威虎山》《百团大战》等国产影片,共有39部票房过亿元,而且创作精心。
其实今年全国各地受理的国产影片申请已经达到4000多部,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部。也就是说,国产影片的生产体量越来越大,对市场的贡献自然也就大了,因此带动了国产影片票房的增长。所以这个六成的比例也是合理的。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就剩最后两个月了,11月是好莱坞大片扎堆的一个月,12月又是传统的国产片贺岁档。你对全年票房中国产片与进口片的占比如何预估?
李东: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保持在50%以上肯定没有问题。我们跟一些电影公司交流过,他们对11月、12月投放的国产影片很有信心,特别是12月,大家都在发愁如何安排档期,因为每一个档期都躲不开与很有分量的国产影片同场竞争。国产影片今年的强势已经显现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这会不会只是2015年的暂时现象?未来有没有一些针对国产片的布局?
李东:2014年基本上是进口影片先定在中国的放映档期,先埋下“地雷”,国产影片则跳着走、躲着走。今年政府主导,先确定国产影片的档期,未来两年国产影片会尽早确立档期,让进口影片绕着我们走。这可能是未来保住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影片主导地位的最好方式。
我们电影人首先要有这种自信去应对进口影片的竞争。很多人说,无限量的进口影片进来以后,会不会把中国电影打垮?我非常肯定这不可能,因为我们早已经有所准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