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增强国家意识,提高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是必由之路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天安门地区举行,届时中国将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进行阅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对于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来说,这些举措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历史为依托,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精神和思想源泉。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的社会思潮前所未有的多元。其中青年人的思想尤其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其中,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主张形成一定市场,集体主义似有逐渐式微苗头。
事实上,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种趋势。随着全球化、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传播营造的软环境和工业生产打造的硬环境正冲击着地区习俗、民族传统,成为影响青年人群的重要力量。
物理空间的差异性愈发被消弭,国家意识就会遇到被弱化的挑战。
但是,无论从国际视角,抑或是国内视角,强化国家意识,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至今依然是现代世界治理的基石。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依然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国家的整体形象,依然是世界对一国公民形成认知的最直观标签。乃至,越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国家间的整体竞争中,越会对国民个体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形成深刻影响。
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加强国家意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意识是凝聚各群体的思想基础,这对于多民族国家尤其重要。通过强化国家意识,提高国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育不同人群趋同的政治心理,这是构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形成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在统一的国家意识的引领下,国家目标可以有效弥合民族、宗教、地域的差异,由此促进国家的安定,并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力,激发国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形成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
而要增强国家意识,提高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无疑是必由之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因为群体意识的一致性与群体记忆密不可分,历史的记忆越清晰,群体认识的一致性便越高。现实的坐标源于历史的路径,人们通过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增强群体记忆,进而增加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梁启超曾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厚重举世罕有。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记忆之艰苦也举世罕有。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悉数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持续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重新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资源,其所赋予的共同意识,也将团结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