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小韬:光影之间见精神

时间:2024-05-07

万正道 何成保

李小韬先生是一名摄影家,并且是中国富有成就的摄影家。乍听李小韬之名,大抵会把他和“摄影”捆绑起来;殊不知他在其它艺术领域里也颇有建树,是一名当之无愧的艺术家。随便从百度里搜索,总能够看到李小韬先生的诸多信息: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画师。

似乎总能从诸多赞美之辞中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一个端着相机瞬息凝辉的身影,一个把着画笔纵横交错的身影。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李小韬。真正的李小韬个子不高,头发甚至没有经过精心的梳理而略显零乱,细长的眼睛常常透着睿智的光芒。

拨开一切光环,站在一个平常的角度上,不禁欣喜地看到了生活中的李小韬:讲话中透着自我,带着风趣幽默,而最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为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早已经决定了一切。

用另一种视角看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就如诗中所言,横着看去是一片山岭,侧面看去却变成了一座山峰;远处看去是一个样,近处看来又是另外一个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诗文,却启发了无数摄影人的思考:一幅好的作品往往体现着独特视角。李小韬先生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摄影大赛获奖和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可以说他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这句诗文的真谛。

一幅好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好的主题,就好比写文章,题好一半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举国欢庆。当时,立足于深圳市沙头角一隅的他,在思考该用怎样的角度和形式来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李小韬先生以界碑为视点,敏锐地把握住了“一国两制”这样一个思想,奠定了作品的基调,于是一张名为《界碑前的欢庆》的新闻照片问世了。这张新闻照片里,一群人在中英街的界碑前舞麒麟,舞狮子欢庆。照片前景是界碑,中景是舞狮欢庆的人,后景是一栋楼,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沙头角”三个字,如此,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都浓缩在了这张小小的照片里。好作品经得起检验,这张照片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等颁发的“香港回归全国摄影大赛”特别奖。

因为工作的关系,李小韬先生从事的是新闻摄影,所以他的作品多数是纪实摄影,这就要求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事实上李小韬先生时时刻刻无不在观察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说:“用头脑去找新闻,去拍照片,就什么都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兵是一种光荣,而当时沙头角一万多人口才有两个兵,当很多人都宣扬这样一种“光荣”的时候,李小韬先生又用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另外一种意义。当时家庭成分不好、有海外关系的人,是很难当上兵的,李小韬先生挖掘出其中一个士兵的父亲一直生活在香港,他抓住这样一个关系,拍摄了一张新闻图片,名为《香港客送子参军》,引起了轰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他得知另外一个兵已经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又一条新闻出炉了——《女孩送男友上征程》,又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不同的视角,选题、立意也完全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李小韬先生才会在新闻报道里屡获成功。

镜头是人的眼睛。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你的镜头就会为你忠实地记录下什么。李小韬先生的眼光是独到的,他的镜头所营造的方寸世界,也因这一份独特而绽放光彩。1989年6月,在他的家乡广东东莞虾公潭,李小韬先生创作了《婚宴》这幅作品。这张照片以大俯拍的方法,展现了中国式的婚宴与喜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变革中的广东农村新景象。照片的视觉中心不在画面的几何中心,而在画面右下方,那些火红喜庆的鞭炮碎屑,一下就吸引了人的眼球,此时,那七桌酒席都成为了陪衬。这张照片可以说打破了摄影常规模式,使视觉中心不在画面中心,也不在人,而是在一片色彩中。《婚宴》也因此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李小韬先生说,“如果对生活不观察、不积累、不沉淀,你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李小韬先生作品获得那么多的奖项,获得如此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这皆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只有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才会展现不一样的自我,成就自己不一样的光彩。

换一种身份表现生活

李小韬先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是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画师,具备深厚的美术功底。从画家到摄影家,从拿画笔到端起相机,身份的转换并没有阻碍其发展,相反,绘画的美学在他的摄影领域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小韬先生说:“拍风光讲究画面组合构成,点和线的组合,构成一种意境。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李小韬先生的风光片中,最打动人的就是它的色彩。2005年4月,李小韬先生在江西婺源拍摄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照片,没有精心地布光,也没有选择一个特定的时刻,利用点、线、面的构成和色彩冷暖的对比,形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构成了油画般美丽的画面,平凡的景物在他的画面中也有了牵引人眼球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其对于美的理解,他轻易地寻找到了美的契合点。

2001年6月,在美国纽约,李小韬先生拍摄下了纽约世贸中心的照片,然而这张作品几乎和一位大摄影家表现这座建筑的构图、角度一模一样。这样一件事情,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看,李小韬先生从来没有看过那位大师的作品,却拍得如此一致,不能不叹服李小韬先生在摄影上的造诣。现在,面对笔者,李小韬先生却道出了这些年的思考:这张照片拍摄建筑,完全是一种形式美,如果是有内涵,那么就很难重复了。他说:“有内涵的东西是很难重复的。美术也好,摄影也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其至交好友——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他:“我欣慰地看到,在越来越多的人投入风光摄影及一些快餐式的创作的时候,小韬却依然固守着他的精神家园,一如既往地用镜头表述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对人性的呼唤,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家乡父老的挚爱。他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寓意性很强,他善用美学的原理,强调形式感,善用对比的手法,看似巧合的构成方式来传达一种画面语言平凡、自然,却生动、鲜活。师法于自然,造化于自然,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关照人生,体味生活。”

李小韬先生的摄影里也蕴含着艺术,他是将摄影当作艺术来做的。他说:“不管是哪个朝代,文化艺术都是提高大众素质,推动历史、时代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

用积极的心享受生活

“人哪,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高也好,矮也好,贫也好,富也好,伟大也好,平凡也好,只要你寻找了自己的快乐方式你就会快乐,知足常乐。当然我们需要去奋斗、需要去拚搏、需要去努力。艺术人生,过好每一天,分分钟精彩。”李小韬先生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话轻快,感觉永远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事实上正是如此,他坦言道:“事业无穷,精力有限。”他一直不间断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只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他说:“我很喜欢看书,每周我都会抽空到深圳几大书店看看。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有参考价值的,我会不计成本看好就买。”他还很喜欢在网上聊天,他笑着说:“在网上聊天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动作。”

李小韬先生爱好广泛,棋、琴、字、画、文学、体育……都沾边。对于自己如此广泛的爱好,李小韬先生笑言:“我对这些都不专,就是喜欢。我觉得能够玩得起来,感兴趣就可以,足够自己享受了。”在李小韬先生的眼里,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只是取决于你自己如何对待生活。

早年,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前夕,当时的市领导提出要在全国请几个著名摄影家来深圳采风,拍摄并出版一本全面展示深圳形象的摄影画册,此事受到一致肯定。最终,现任中国摄影家学会副主席朱宪民担纲,朱宪民指名让深圳本土摄影家李小韬与他共同创作。结果,这本体现深圳特区十年建设成就的摄影画册,成为了向世界展示特区的一张名片。

1988年,李小韬先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自己在中英街拍摄的作品汇集起来,在北京王府井举办了名为《南国小镇——沙头角》专题影展,100米开放式长廊承载着80多幅作品,向首都和全国人民传递了特区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也展示了中英街步入新时期的独特神韵。首都30多家报纸给予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当晚”新闻联播“就播出影展的消息。中国摄影家协会也同时举行“李小韬作品研讨会“。此后,李小韬先生又陆续举办了《异国风情》、《李小韬艺术回顾展》等个人影展,均取得很好的反响。如今,他的艺术经历被有关部门作为名人全宗档案进行永久保存。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李小韬先生正在紧张地进行油画创作,届时,他的个人油画展将是献给国家最好的生日礼物。

人物简介

李小韬先生,广东省东莞市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画师。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摄影大赛获奖和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界碑前的欢庆》1997年获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等颁发的“香港回归全国摄影大赛”特别奖,《婚宴》入编《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入选《中国新闻摄影通鉴》、《中国艺术摄影年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