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你一起点亮世界

时间:2024-05-07

王敬东 朱向军

中国人民的勤劳举世闻名,且中国在核电站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华龙一号”更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在中核中原的率领下,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华龙一号”的施工进度优于其他国家同类项目,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进度的提升,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

核电,对于大多数国人和读者来说,是较为生僻的字眼和陌生的领域。

核电的横空出世,自1951年12月美国实验增殖堆1号(EBR-1)首次利用核能发电以来,世界核电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核电发展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

相较于火电的耗能大、污染大、效率低,水电的要求高、投资大、建设难,风电的环境制约、噪音大等诸多缺陷,核电具有不排放温室气体、燃料运输成本低、发电稳定而受全球追捧的清洁环保能源。

40多个春夏秋冬,核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我国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从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再度落户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其间经历的艰难曲折和取得的骄人战绩难以尽述。

2019年盛夏,我们有幸专题采写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推崇的“华龙一号”海内外建设情况。这里,暂且撇开中国核电人海外建功立业不表,笔者乐意将采撷的巴基斯坦外籍员工与中方共建共荣且鲜为人知的故事,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统一工装”“防护举措”惹麻烦

数千人的规模,各自的区域,不同的方(圆)阵,统一的工装,一色的安全帽,震天的口号,昂扬的斗志……

8月19日,我们飞越万里,从北京来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顾不上鞍马劳顿,负责接待的刘明辉和杨艳强,在当地时间6点(北京时间9时),就急不可耐地拉着我来到卡拉奇“华龙一号”K-2/K-3项目中核华兴公司施工现场。还未缓过神来,定睛一看,我们就被眼前这上工有序、威武雄壮的巴方施工“军团”给镇住了!

因为是同一时间不同的工场,一双眼睛根本顾不过来,还有其他建安单位——中核五公司、江苏电建三公司、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等操练的早班队伍无缘目睹,只听得阵阵呐喊声不时从远处传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每天上工例行的“早班会”,大约持续一刻钟左右,我们亲眼见证了全过程。

首先是全体巴工双手合一,表情肃穆,虔诚地诵读《古兰经》,向真主祷告祈福……

其次是喃喃自语,手指、口诵安全警示语:安全帽保护头部,安全带保护身体……

再次是班长下达指令,“三交三查”:交任务、交安全、交技术,查衣着、查劳保、查精神状态……

最后是山呼海啸般的口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中巴友谊万岁……

新奇,震撼,感动……在一连串的情感表达之后,还有必须牢记的“10条安全生产红线”,我们随意抽查了两名巴工,只见他们用当地的乌尔都语流畅地背诵出来。翻译说“一字不落”,我们连连点赞!

天啊!这哪里是普通百姓的巴方员工,简直就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而这支“正规军”的新兵操练,却历时长达8个月,可急煞了这支庞大軍团的幕后总指挥——时任中核中原K-2/K-3项目部安全保卫部负责人朱潜。

很难想象,当初,仅仅为了推行“穿戴安全帽和工作服”这一项在国内最基本不过的安全措施,以朱潜为首的K-2/K-3项目安全管理团队,打了一场极为艰辛的持久战。

笔者先后采访过从事安全管理的数十人,发现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凡晚上九十点钟之后,没有紧急、重大事情,下属不可给上司打电话。朱潜也不例外,“如若此时电话打来,那将又是一夜无眠”。可见此类人员每天神经都高度紧张,唯恐出事。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国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我们中国人十分敬畏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撇开别的不论,单就员工服装和工作状态,就令中方管理人员头疼不已。巴基斯坦人民的民族习性本无可厚非,但在核电工地,海边渔民出身的巴方员工生活随意,一律披大袍、穿拖鞋,安全隐患极大;且工作不紧不慢,闲适散漫,无不影响工程进展。

作为项目安全管理的负责人,朱潜初看这混乱情况、这糟糕阵势,头都大了!

怎么和中方各承包商共同管理这支“纪律松散”的“杂牌军”?让朱潜颇费周章。

且看冥思苦想的他如何动作?

第一招:统一工装。

但难度极大。

这话传到中方承包商耳里,他们就“炸开了锅”:我们从1991年到现在,都20多年了,恰希玛项目就是这么干的,当时我们也想统一工装,但层层受阻,未能实现。你们照样也干不成!

实行成本核算的承包商还有一条不便明说的借口:发放工装,等于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开支。

承包商抵制不说,巴方员工则干脆拒绝:工装紧小束身,不如巴袍穿着舒服;再说宗教要求不能穿异族服装。甚至巴方项目管理高层也为己方“站台”。

窗前的灯光明了又暗,暗了又明。朱潜思忖:必须和承包商结成“同盟军”,此事才能向前推进。

事情汇报到中核中原副总经理兼卡拉奇K-2/K-3项目部总经理宋丰伟那里,早已胸有成竹的他立马指示道:“我们海外核电项目建设,不仅涉及公司利益,还关乎国家声誉,一定要安全至上。公司在国内已有一整套成熟的工程安保方面的规章制度,比如统一工装、设置门禁和监控系统等等,可以选择性地移植过来。”

当朱潜得令正要离去时,宋丰伟又叮嘱说:“因为国情不同,这对巴方来讲是新生事物,一定要注意沟通说服,实施中把握好分寸。”

我满以为干工程的宋丰伟一定是虎背熊腰,一脸威严,但不期在北京公司总部初见时,他却修长俊朗,和善可亲。宋丰伟高瞻远瞩地果断决策,得益于他长期的工程建设历练和经验积累。

1985年,宋丰伟江苏科技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1990年到中广核工程部做质量监督和设备管理;两年后在秦山二期工程处走上领导岗位,科长、副处长一路干下来;2001年调任三门核电站工程处处长;2007年到国核技参与引进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的谈判后,调任上海国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为三门、海阳核电项目总包,后任海阳项目中方总经理;回到上海后又兼任湖北咸宁、江西彭泽项目总经理;2012年调任中核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田湾项目3、4号机组总经理;次年调任中核中原副总经理;2015年被委以重任,远赴海外全权负责卡拉奇K-2/K-3项目。

如此丰厚的阅历,才使他在独担大任中管理有方。

有了老总的鼎力支持,朱潜便拿出“杀手锏”:我的各位项目经理,你们看看合同,明明有“统一工装”这一条,你们怎能忽略不管?违反了合同,可要罚款的哟!

“一方诸侯”的承包商们顿时傻眼了,当初签合同时没太留意,更以为执行起来不会较真。

另一招儿更狠:如若拒不执行合同,就停发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和工程进度款!

当然,私下里,心细如发的朱潜也发挥中国特色的政治工作优势,少不了上门说服沟通:按合同规定,统一工装是你们的责任、义务使然;项目要做成精品,绝对不能出事故,你们必须配合;穿工装是国内通行做法,已实施多年,必须照做……

“久经沙场”的承包商们自然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为了严格执行合同,更为了生产安全,最终他们和朱潜站在了同一战线。

剩下来就是如何说服巴方高层和员工,配合安全管理了。

除了起初的安全培训,介绍中国先进的管理办法外,重要的是晓之以理——工装有利人身安全;衣服不用花钱,节约归己;中方尊重你们民族不穿异服的习俗,但《古兰经》也说过:在特殊场合因工作需要,也是可以着装的,像你们的军队、警察不都这样嘛!你们可以把这里当成特殊的战场,不就自然而然了吗?

有巴方员工担忧:穿奇裝异服成为异类,在当地容易被暴打!

朱潜笑言:你不穿工装能入场吗?下了班你可以换装走人,不就OK了嘛!

柳暗花明。一场决然的抵制终于被化解。

核心工区先行一步,随之全面铺开。久而久之,巴方员工习以为常,更以着工装为傲。

说来有趣,巴方工程高管还找到中方,索要漂亮整洁的工装,作为身份、荣誉的象征,以示参加核电建设的纪念。

后来,巴方高管、外交总领事和国内参访团来参观身着工装、阵容严整的巴方队伍后,深受震撼,连呼“不容易”!“不简单”!

确保安全的第二招,是加强安全检查与电子防护。作为一个周期长、工种多的大型项目,除了中方参建公司的6000多名中国工人,现场总计10000多人都是巴方员工。

工程伊始,巴方员工进场就遇到障碍。进入核电现场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政审流程,对巴方人员安保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对照纸质花名册的方式,一页一页地翻到名字才允许进场。早上6点上班,到了8点,大量的巴方员工还被堵在门口无法进场,手忙脚乱的军方安保人员忙得满头大汗。

不仅如此,持续不稳定的出勤率也是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崇尚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有很多特定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员工需要按时祷告,经常过节,甚至时不时地自行放假。

“每次发完工资之后,巴方员工的出勤率就会明显下降。他们习惯于有钱后先享受生活,没钱的时候再出来挣钱。”分管安全的项目部副总经理毕宏达介绍。

工期不等人,对于一个需要高度协作、节点密集的核电项目,手工的登记和统计方式,给现场的人员配置和绩效考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此,项目部经过调研,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启用入场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安保政审后录入唯一编号的门卡,巴方员工进出现场只需刷卡即可,免去了繁琐的人工核对信息的时间,同时门卡会有效记录入场、离场时间,记录巴方员工的实际出勤情况。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通过对出勤数据进行统计后,对出勤率高的巴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能大大提高出勤率,确保工程建设进度。

事情传到巴军方,可没见过这新鲜玩意儿的他们不太理解,认为发放门卡有伤自尊,有损威严。

中方耐心解释后,又放映幻灯片,用中国核电站的例子让对方眼见为实。

经过翻译,巴方大概明白了,管理工程的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PAEC)表示可以理解,但负责安保的巴基斯坦战略规划局(SPD)认为,管理员工可以,唯军方例外。

思虑片刻,宋丰伟作出适当让步,双方达成妥协:SPD人员、车辆免检,但车辆场内不能超速;军方人员闲时也不能穿长袍场内行走,免得有损形象、有碍观瞻。

刷卡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久,巴方请求给他们有高大围墙的入口处也照此法安装。

电子防护系统是确保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内已使用多年,但在卡拉奇也遇到了“红灯”。

巴方提出:“核电基地是高度机密的地方,如此泄密风险大,不能安装!能够控制全场的只有巴军方拥有权力。”

朱潜解释说服:这是我们保证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留下影像记录,处理事故更有说服力;重要场所实施电子防护,在中国已形成规矩,就跟卡拉奇市区豪华酒店内设置的视频遥控一样。

朱潜又给对方观看示范视频:“你们看看,每人身上都有不易觉察的工号,谁有错,放大视频会看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管理者用对讲机呼叫,现场安全员及时上前制止、纠正,可以立即消除安全隐患。”

为了促进安全管理,现场有很多安全规定,但也难免有人会违规。“第一位员工被值班员进行远程警示的时候,当时是蒙的。他不知道自己在黑暗当中,想翻个栏杆、抄个近道的动作是怎么被发现的。”毕宏达从旁证实。

OK!“事实”面前,对方终于点头承认。

3个月后,电子防护系统全覆盖无死角。

上百个摄像头、15块小屏幕组成的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扫视现场,中巴双方值班员共同值守。在项目部办公楼的主控室里,可以看到整个项目现场出入口、施工工地、道路、餐厅、活动区、生活区的情况。超高清、智能化的电子防护系统,不仅能够进行全景遥控,而且可以抓取细节,及时发现、警示和纠正不安全行为。

巴军方仔细观察后极为震撼:太棒了,不得了!马上向总部报告这一“先进手段”,请求允许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全部安装。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在国内很常见,但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巴国并不普遍。这种方式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也逐渐形成了现场的中原‘规矩。”宋丰伟如是说。

3年来,朱潜不但是安全管理的实践者,他还将这些管理办法上升为理论。他带领团队熬更守夜编写了《卡拉奇K-2/K-3项目HSE管理经验汇编(上册:程序文件篇)、(下册:现场管理篇)》和《卡拉奇K-2/K-3项目HSE管理对错图集》,厚厚3大本,还编了一本便于员工携带的中巴文(乌尔都语)双语版《安全手册》,可谓硕果累累。

出乎意料的是,当巴方新办公大楼落成时,中方准备送份贺礼。巴方却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就要你们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当他们得到那些耗费朱潜心血的书册、课件、图片时,似乎捞了个大宝贝。图片、规章满处张贴,整个大楼布置得如同进入中国办公区域一样。

在讲述这些天方夜谭又生动有趣的故事时,身材壮实、面容刚毅的朱潜语速极快,且富有激情。我试问“你是军人出身吧”?

他嘿嘿一笑:“好多人都这么问。”

“我从小有过当兵的梦想,上初中时因个子太小征兵的不要,可我的家族中不少是军人; 参加工作后,在中铁公司干过7年,那都是铁道兵转业脱下军装的员工,他们身上那种干练、果敢、担当的作风潜移默化了我,所以我似乎具有军人的风骨。”说这番话时,朱潜一脸的骄傲。

采访朱潜的顶头上司宋丰伟时,他说:“朱潜调走后,他曾经带过的团队表现依然如故,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全员有作为、敢担当,主动性、执行力强。虽然他离开岗位已经一年了,但项目部还是给了他一个安全创新奖,以表彰他3年来的突出贡献。”

“中原规矩”,巴方员工经过了从接受到遵从的曲折;对于来自国内的建安单位,“中原规矩”更是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利剑”。

2015年2月13日下午,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部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一家单位在K2核岛3号塔吊东侧基坑进行平衡臂倒運工作时,有以下违章行为:未设置警戒线;起重臂下方有非起重作业人员停留;吊物上堆放零星重物,导致吊物重量不明确;违规带载变幅,汽车吊整体倾斜,导致司机急速落钩,钢丝绳反弹,汽车吊车身剧烈晃动。

事件发生后,这家单位可能认为工程刚刚开始,而且是临时建筑施工,也没有造成损失,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想隐瞒过去,未主动及时上报。

对此,总经理宋丰伟高度重视,特别指示安保部发函要求这家单位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调查处理此次违章行为,并要求于2月18日前反馈调查处理报告和整改情况。可这家单位在回函时,轻描淡写地反馈了处理情况,缺乏详细的事件原因分析和相关责任人的查处。

就此,项目部毫不客气地退回信函,要求重新详细分析、认真查处。

这还不算,项目部决定加重惩处砝码,以会议形式公开处理。

3月2日,宋丰伟主持召开了K-2/K-3项目2015年第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暨汽车吊严重违章行为调查、处理、总结、经验反馈专题会议。要求这家单位项目经理从违章行为的补充介绍、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纠正行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汇报。中核中原项目部从人员管理方面、机具管理方面、环境和制度管理方面,对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各承包商针对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了表态发言。最后,宋总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总结发言,强调全员安全管理,并提出可视化安全管理、本质安全管理等要求,为项目安全管理开了一个好头。

这些,巴方高管和员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化为安全生产的自觉行动。

此次“以儆效尤”的效果非常明显,严格的安全管理从此变成各建安单位、各职能部门的自觉行动。“从项目开工到现在,没有出现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2000多天,创了历史纪录。”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K-2/K-3项目施工部原副经理卜富财补充说。

“核安全高于一切”,“工作无止境,严细定成败”,“人人都是一道屏障”,“强调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共因事件为零”……在公司提供的《卓越核安全文化十大原则》上,在公司办公大楼和卡拉奇工地,这些安全警示语无数次地撞击我们的眼帘,我们仿佛洞悉到中核中原和宋丰伟、朱潜他们狠抓安全管理的真正动因。

在安全保卫部的牵头抓总下,在施工部、综合部等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如今的K-2/K-3项目现场,施工文明规范、工作井然有序、防护安全有效……“注重本质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安全文化业已形成。

K-2/K-3项目的安全管理,很好地融合了国内先进管理方法和巴基斯坦当地文化。在引入先进管理方法方面,中核中原借鉴国内企业做法,建立了中资企业海外首家安全体验馆,通过体验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进行安全宣教,使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为在巴中资企业树立了典范,使公司在巴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观安全体验馆时,我也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一把。

在文化融合方面,K-2/K-3项目部特意结合《古兰经》及伊斯兰教先知的话制作“安全文明宣讲片”,在门卫入口、主要通道口及其他人员密集处通过电视循环播放;用中、英、乌尔都语三种文字规范现场标志、标牌、横幅、展板;聘用了数名巴籍员工作为安全管理团队的重要补充;安全教育更好地与当地宗教习俗相结合,使管理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

“华龙一号”作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主要堆型肩负众望,海外首堆安全顺利实施的重要意义更是不遑多让。作为K-2/K-3项目总包方,自2014年3月14日现场破土动工以来,中核中原在建设中始终牢记“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的工作方针,秉持“任何事故都是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的安全理念,从思想、组织、制度、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在安全管理领域进行了一连串的创新、一连串的率先、一连串的探索,打造了具有中核中原特色的海外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适合巴国国情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保障了核电项目的建设安全。

发展源于共赢,尊重基于分享。中核中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式能够获得巴籍员工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深耕近30年的结果。

从宏观方面说,出口并建设的恰希玛核电站4台机组目前已经全部投产,可输送功率为1230兆瓦的电力。对于电力资源短缺的巴基斯坦,这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从微观层面看,中核中原在巴建设核电站的同时,还向其输入了理念、技术等。这也是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如前文提到的关于巴籍员工穿戴劳保服的转变,就是中核中原安全生产管理对巴方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核中原K-2/K-3核电项目部在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与巴方有关部门交流时,将中国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方法傳授给巴基斯坦的管理层,将良好的安全文化及管理理念带到了巴基斯坦。项目部始终秉承“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从安全知识、安全文化、安全思想三个方面入手,为巴方培养了一批批安全管理人员,从管理上充分保障了现场巴籍工人的施工安全。

海外“华龙”在核安全文化领域一跃成为巴国业界翘楚,乃至在国际相关行业都首屈一指。中核集团主要领导曾在视察时大加赞赏地表示:K-2/K-3项目现场完全可以作为向国际业界推介“华龙一号”的“样板”!

“我希望项目完成时,不只留下有形的核电站,更重要的是中方的创新思维、管理手段、安全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影响到巴方,以工程建设加深中巴友谊,这才是‘走出去真正的意义。”宋丰伟说。

宋丰伟、朱潜等人巴工管理的成功实践,给笔者以深刻的启迪:

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在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必然有很多输出,技术设备的输出更为普遍,也相对容易,但思想理念的输出则更加困难,也更具意义。在“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核电项目,中方不仅做到了大量设备、技术和劳务的输出,也做到了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输出。中方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式,让巴方从开始的抗议、拒绝,到后来的适应和接受,再到主动学习,由此带动巴方对中方其他管理方式的全面认可,实现了中方管理理念的有效输出。

更为难得的是,巴方对这个项目先进管理方式的认可,不仅仅认为是该项目团队的优秀,更是归于中国的日益进步与强大,认为该项目的先进管理,只是国家先进的一个缩影,这个在本项目建设中于巴方无形中树立起来的国家光辉而伟大的形象,更为可贵。

“捡垃圾事件”引发风波

宋丰伟、朱潜们的精彩故事还在跌宕起伏地延续。

大凡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核电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达五六年甚至更多,员工多达几千上万人,项目部安全员的标配编制大都三四十人。可中核中原卡拉奇项目人员配置整体都要少很多,给朱潜配备的安全员,连他自己仅有11人。

国内早期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不被看重。朱潜告诉我们,国内大学2000年前后才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此类人才稀缺,这也是造成国内工程建设安全队伍紧俏的原因。

安全管理队伍的人员紧缺,后果难以预料:卡拉奇项目安全有保障吗?能打造成精品工程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难题又一次摆在了朱潜面前,怎么办?怎么办?

向国内申请,不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几无增加的可能;本地招聘,饱受争议:此前无先例;且本地又无核电专业的人员可招,即便招进,由于民族习性的差异,难免闹摩擦起冲突,实在令人担忧。

思前想后,愁肠百结。朱潜的韧劲又上来了:招,就招本地大学生!

问题汇报到宋丰伟那儿,他再次表现出总经理的担当:同意!我们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安全管理的素质必须高于巴籍工人,我知道这里有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就从他们中招聘相关专业又懂中文的大学生。

二人一拍即合,朱潜立马行动。

经过报名申请、精挑细选,先后招来十多个人。

此前担心招不到、留不住安全员的朱潜喜上眉梢:这些人都是高材生,英语棒;对核电充满好奇,感到新鲜神秘,工作热情高、干劲大。他们全是计算机、金融、法律专业的,大学所学根本与工程管理不沾边,但经过短暂的两三个月的培训、跟班,由于环境熟、本地通,很快就上手了。而且对安全管理兴趣浓厚,非常敬业。

大家知道,凡工程,安全员都是像中国消防员的红色工装配备,在其他五花八门的工装中特别抢眼。管理监督他人的巴籍安全员觉得自己像警察一样,特别风光、特别牛。这份荣耀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应聘。

毕宏达实言相告:相比中国员工,巴籍安全员严格遵章守纪,工作特别较真。不仅把本国员工管得服服帖帖,中方员工也对他们敬畏三分。

消息传开,迅即产生“蝴蝶效应”:其他部门和承包商也扯起大旗,招来了本地管理员。好处显而易见:招聘方便到位快,人工成本低,管理本籍员工有优势。

花开满枝,朱潜喜不自禁。

正当朱潜“大获全胜、陶醉春风”的时候,糟糕,出事了!

承包国外工程大都这样:本国工区整理好后都移交给承包方使用。一天上午,朱潜偶然发现巴方一块新移交的生活零件场地到处散落着垃圾,有碍观瞻不说,还影响卫生健康。朱潜不忍,上前捡了起来,中方安全员自然跟着头儿上。为加快进度,朱潜叫人喊来了巴籍安全员一块儿捡,他们似乎犹豫了一会儿,也动起手来。这还不算,朱潜又让巴籍安全员喊来巴方清洁工一起帮忙。人多力量大嘛!

本来是清洁环境的“学雷锋,做好事”,这下可麻烦了!

捡完后一切“风平浪静”,但中午却“暴风骤起”。

巴籍安全员“纠集”在一起,将朱潜团团围住,要给个说法。其理由是:捡垃圾是下等人(清洁工)干的活,岂能让我们这些上等人和清洁工这样的下等人一块儿干?这无疑是对我们的不尊重和极大侮辱!这还不算,还让我们坐垃圾车(一种皮卡工勤车,好心顺带了一点垃圾),把我们视为垃圾,实在可恶!

朱潜听了,好笑好气又无奈。

这伙人不仅大声嚷嚷,还要一定给个说法。

朱潜暗自盘算,这群人得逐一说服。于是说道:“你们这样围住也不是个事儿,先散了吧,一个一个到我办公室谈。”

哦,得先说一“插曲”:巴籍安全员中有兄弟俩,其父是卡拉奇大学伊斯兰学院院长,喜爱中国文化,给兄弟俩起了个中文名字,老大韩诚,老二韩信,希望他们做个诚实守信的人。韩诚先被招聘,后又介绍来了弟弟韩信。

韩诚为人不错,与朱潜熟络,在巴籍员工中很有威信。韩信可是个“调皮鬼”,经了解,这事就是他“闹着玩似的”挑起的。

朱潜将韩诚请到办公室,柔中带刚地说道:“由于我们不清楚你们民族的习俗,按你们的说法我们做错了,特向你们表示歉意;下不为例,今后即使捡垃圾,只是我们自己捡,再不会让你们干;咱们往后有问题有矛盾要事先沟通并及时化解;你们作为我方招聘的员工,也得遵守我国的法律和工地规定,不得借故闹事,这在中国要以群体性事件论处……你觉得是不是这么个理?”

韩诚不吱声。

“你们兄弟俩出身高贵的家庭,你们的父亲希望你们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你觉得你们这样闹合适吗?”朱潜追问。

韩诚当然是明白人,态度立即软了下来。

朱潜仍不动声色道:“你如果觉得有辱你们的习俗和人格,干不来,可以辞职!”

韩诚一听慌了,他哪里舍得这份难得又体面的工作,即刻向朱潜认错表示歉意,说愿意继续干下去,还答应配合做其他巴籍安全员的说服工作。

于是,朱潜和韩诚一一“分化瓦解”,一场“群体性事件”很快平息下来。

可“调皮鬼”韩信仍然不依不饶,坚持讨要说法,连他哥哥的劝说也听不进去。

朱潜只得委婉地辞退了韩信。

不久,韩信来到他仰慕已久的中国(北京交通大学)留学,其兄委托回国休假的朱潜给他带来了《古兰经》。通过对《古兰经》和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他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十分鲁莽。当朱潜宴请他时,他真诚地道歉致谢,希望朱潜不计前嫌,能交个朋友。

朱潜真为他的转变、进步高兴,立马加了微信。

韩信学成回国后,又找到朱潜,央求他给自己介绍工作,说还是想回卡拉奇核电工地。朱潜愉快应承,不久就把他推荐到另一部门上班。

真是“不打不相识”,相识成知己!

顺便交代一下,韩信兄长韩诚十分热爱这份工作,竟然放弃了赴美国、意大利读博的机会,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管理一直干到现在,且十分出色。其父也为两个儿子的选择而自豪。

另外,经过“捡垃圾事件”,巴工的卫生环保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我们在巴工营地参观采访时,那儿的卫生状况可圈可点。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巴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曾暗自将巴工和卡拉奇市区的打工者两相比较,前者服饰齐整,精神饱满,犹如随时冲锋陷阵的战士。

中核集团领导视察卡拉奇工地,当听完韩诚滔滔不绝、条理分明的安全管理介绍后,笑逐颜开地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

一切出乎意料,皆大欢喜!

这只是创新海外用工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实,中核中原的做法早已“开枝散叶”:中核五公司、中核华兴和江苏电建三公司等建安单位,都相继摸索出了大同小异的海外用工管理办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严格巴工招聘流程,制度规范先行。让巴工一开始就接受严格的培训教育,认可中方管理制度后方能进场。他们先后实施了《巴工薪酬管理办法》《巴工考勤管理制度》《巴工劳保管理制度》《工作生活行为规范》等,以规范巴工日常行为,使之服从工作安排,听从指挥,实现了中巴紧密携手。

打造巴工产业工人队伍。通过手指口述强化巴工安全意识;通过现场质量安全流程图、对错图识别,提高巴工识别质量安全风险能力;通过中方人员“一拖一、一拖二”手把手帮教,提高巴工技能,实现“以中带巴”;坚持每周开展一个新的技能专项培训,提升质量安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双方工作技能的提升,逐渐过渡到“一拖三、一拖四”管理,实现“以中管巴”模式;通过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选拔优秀巴工,担任班长助理、副班长、班长,激发巴工主动提升劳动技能,逐渐实现向“以中管巴”和“以巴管巴”相结合的产业模式。

开办巴工双语培训班。免费(提供晚餐、颁发学员奖等)向巴工授课,教会巴工简单汉语,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荐担当安全员、副班长或班长,培养“以巴管巴”人才,授人以渔。此举极大地調动了巴工学汉语的热情,为未来巴工参与核电建设或在“一带一路”中方企业谋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做好人文关怀,用文化感染巴工。修建巴工生活营地,统一提供食堂、安装防盗窗、新建独立浴室、修建祈祷场所,增开通风设施、植树绿化营地,安装净化水、制冷水装置等;在核岛现场办公区,为巴工修建了整齐划一的午休工棚区等。还开展“优秀巴工之星”“最佳中巴搭档”“优秀资料员”等评选活动,集中颁奖,优秀员工奖励中方工作服,举办巴工图片展等,提升巴工荣誉感与归属感,以激发其工作热情。

强化树人,硕果累累。自项目开工以来,累计培养了两万多名技能熟练、能够独立上岗的优秀巴工,为海外“华龙一号”工程建设和优化利用当地劳工市场作出极大贡献,携手谱写了中巴友谊新篇章。

短暂的国外采访期间,我们还是见缝插针地走访了中核华兴和中核五公司项目部,他们分别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巴工成长的典型。拉姆让(英文名字:MRAVZAN)来自巴国恰希玛,在当地曾经是一名钢结构安装工人。由于恰希玛核电站建设需要巴工人力资源,拉姆让积极应聘,自1996年起应聘于中核华兴公司,先后积极投身于恰希玛C1、C2、C3、C4和卡拉奇K-2/K-3核电建设,从事过木工、钢筋工、钢结构安装工、塔吊指挥、塔吊司机等工作。他于2014年11月应聘于中核华兴K-2/K-3项目部,一直从事综合队塔吊运行班长岗位。4年多来,他勤奋敬业,积极上进,钻研技能,工作表现突出,是项目部最优秀的巴工代表之一,曾多次获得过项目部安全先进个人、优秀巴工、设备操作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当拉姆让听说他在C2核电站的中国师傅——塔吊工长张奎来到卡拉奇后,就从两千里之外的恰希玛来到了卡拉奇核电现场,成为中核华兴K-2/K-3核电项目部第一名正式巴方员工。经过项目部培训、考核、授权及录用,他正式成为一名塔吊司机,并承担起现场所有塔吊司机的招聘与培养工作。他先向亲戚朋友、向村邻友舍介绍工作,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具有一定基础、从事过特殊工种工作的126名巴工,其中塔吊司机46名、塔吊指挥80名。

众所周知,中核华兴K-2/K-3项目塔吊操作运行,有一个不同于国内的显著特点,即所有塔吊司机及指挥均为巴工,语言沟通是一大障碍。工长/班长每日利用班前会,要把当天群塔作业安全风险、安全十条红线、操作注意事项、违章操作危害、内外部安全事件/事故经验反馈学习等,精准传达到每一位巴工,使巴工深刻知晓与领会。而拉姆让每天充当起同声翻译角色,凭借自己扎实的翻译功底,将中方工长/班长所讲的相关信息精准翻译成乌尔都语传递到每位巴工。他的中乌同声翻译准确无误、清晰流利,通过每天早班会的安全宣传,使每位巴工能时刻牢记安全责任,警钟长鸣,筑起安全长城,为K-2/K-3现场垂直运输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拉姆让从C2起开始介入特殊工种职业,通过在C2、C3、C4和K-2/K-3项目部系统化的理论及实操培训,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操作能手,通过考核授权,先后从事起重指挥和塔吊司机工作。经过十几年来的历练,积累了宝贵经验,熟练掌握了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十不吊准则,并能对机械设备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与排除,做到十拿九稳。特别是对塔机启停按钮、平稳起落钩等操作准确到位,对起吊周围障碍物避让技能,群吊作业塔臂、钢丝绳及挂钩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及与地面指挥人员配合非常默契。每逢巴国开斋节、宰牲节、穆罕默德诞辰等巴国重大节日期间,部分巴工回家休假,造成人员紧张,他都身先士卒,亲自上塔机操作,非常娴熟老练地掌控着塔吊的三要素(稳、准、快),使现场垂直运输丝毫不受影响。

为加强对特殊工种人员的培养,不断提升巴工的技能水平,综合队技术组坚持每月15日、30日采用投影幻灯形式,集中对特殊工种巴工司机和指挥进行理论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典型违章案例分析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培训效果。参与培训的拉姆让也将其在现場发现的违章图片、吊索具检查不细致、对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及亮点照片等一一展示,使在场巴工认真聆听,深刻领会。通过集中培训,使得巴工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减少或杜绝了安全事件的发生。

2019年6月16日,中核华兴K-2/K-3项目部举办了一场“手指口述”演示比赛,拉姆让带着他的团队给大家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班前会全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巴工个个精神昂扬,声音高亢洪亮,动作规范标准、整齐划一。特别是当他用流利的中文领着巴工说出“十不吊”和“安全十条红线”,最后齐声高喊“我要安全,我不违章”时,现场演示比赛氛围被推向了高潮,赢得了现场领导、评委及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经过激烈比拼,最终他带领塔吊运行班以最高分摘获第一名,中核华兴K-2/K-3项目部党委书记刘鹤龄亲自对拉姆让团队进行了表扬及颁奖。

拉姆让由衷感谢中核华兴的培养,他已成为巴工的典范。4年多来他一共进行了10余次班组演讲,惠及360多名巴工。通过他身上的闪光点,使巴工看到了拉姆让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远大志向,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他为榜样,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目前已有470名巴工成为技能骨干,分布在各个特殊岗位上独立工作。

拉姆让深有体会地说:“近20年来,华兴公司使我学到了诸多技能,成就了我的个人发展和就业之路,更使我从贫困走向富裕,有着稳定的高收入,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子,购买了良田。家乡家族长老们对我相当感激,说我带领村里人走出偏远的小山区,使家乡得到了较大改变和发展。我要感恩华兴,服务华兴,努力工作,积极作为,做好中巴友谊的桥梁纽带。”

他正用他的行动兑现着他的诺言。4年多来,他带着他的团队,面对卡拉奇黄沙遍地、高温酷暑的恶劣环境,他积极挑战,不断前行,创下了塔吊安全运行无事故纪录,使17台擎天力士在巴国尽显神威,为K-2/K-3项目主关键线路和重大里程碑顺利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为“一带一路”和海外“华龙一号”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骨干作用。

在中核五公司项目部采访时,我们问及“华龙一号”给巴工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中核五公司项目总经理黄新亮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我认识一位名叫“小拉登”的巴方员工,他从2014年至2017年期间参加了恰希玛C3、C4核电站建设,并网发电后来到卡拉奇核电项目。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起重吊装工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历练为一个技术娴熟的起重工。

巴核生产区

“小拉登”在工作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在班组担任“翻译”,给他的中方班组长减轻不少言语沟通的压力。由于工作努力、上进,他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年前他重新建造了一座新房,最近他又筹划着将新房进行装修。

他多次对中方员工和自己的同胞这样说道:

在我的内心,是非常认同“中巴友谊”的,感激中国人民不只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核电技术,解决用电问题,也为我个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我有了学习成长的机会,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等K-2/K-3项目建成后,我还要跟着中核五公司继续参加其他核电建设。

我们并不满足他们的介绍,想亲密接触一下巴工,聆听他们的心声。在我们的要求下,项目部为我们主持了一场“我和华龙共同成长·中巴员工座谈会”。

中国核电人的故事已叙述不少,下面摘录几名巴工用汉语作的流畅发言:

我是穆罕默德·拉蒂夫,来自米安瓦利市。上世纪90年代加入到恰希玛建核电站的中核五公司团队,后又跋山涉水转战卡拉奇现场。在中国师傅手把手的帮助下,我从一个“不学无术”的社会小青年,成长为具备高级资质的电工班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现在正指导着一批批新员工完成电缆敷设、电缆端接、线路检查、电力维修保障等任务,为海外华龙首堆建设保驾护航。今年中国春节期间,中核五公司还授予我安全生产的“特别贡献奖”。

我每月都可拿到可观的收入,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在卡拉奇市区,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已经出嫁。我经常对中国boss们说,是中核五公司给我带来了谋生的技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我会一如既往地跟他们干下去。

我叫贾巴,来自米安瓦利市巴布朗小镇,与穆罕默德·拉蒂夫同期进入中国核电团队。先是跟中国老师学会了电工,后因为年龄的原因,项目部出于人性化的考虑,让我在“南泥湾”蔬菜基地工作。我把在恰希玛学到的种植技术带到了卡拉奇,每天带着十几人为改善中国兄弟的饮食生活而忙碌着。

我以前家庭贫困,没有稳定的工作,就一直没能娶妻生子。恰希玛一期完工后,我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仅在老家盖起了房子,也娶到了漂亮的妻子,还添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始终对中核五公司满怀感激之情,经常对电仪队长季明力说:“boss去哪儿,我就去哪儿,不管有多远,因为我们是好兄弟!”

我是阿根,今年46岁,恰希玛人。1993年从家乡核电站跟中核华兴公司干起,至今已27个年头。我先是做泥工活,后来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学会了开车和汉语。我现在的工作,除了开车就是做翻译,工资收入从最初的每天35卢比到如今的每月六七万卢比。

我一人做工养活全家。我1997年结婚,2000年盖了三间砖瓦房,2013年又买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喜欢华兴公司,是华兴培养了我,20多年处出了感情。有几家公司高薪挖我,我都不为所动。我想跟着华兴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如今,我也动员儿子到华兴当上了安全员,老乡们都戏称我俩是一对“父子兵”。

我叫漠森,名字是江苏电建三公司焊培中心负责人给取的。之所以取名漠森,寓意只要努力奋斗,巴基斯坦卡拉奇的盐碱荒漠终能变成一片绿色森林。

2017年1月1日,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个新年之日,我误打误撞地被招进了“华龙一号”K-2/K-3核电现场。当时我并不懂得核电是什么,也不懂得K-2/K-3核电工程的重大意义。在焊培招工面试时,我表现出了异于其他应聘巴工慵懒松散的精气神,那双饱含渴望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试用期间,我的勤快吃苦精神打动了负责人,被正式录用了。

天赋不够,努力来凑。也正是我的勤奋好学深深打动了项目部焊培中心的领导,他们为我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焊培中心还不断引导我树立梦想,敢于筑梦、逐梦。他们告诉我:“虽然你现在称中国人为boss,虽然我们给你发工资,但你并不是为我们工作,你是在为你的国家、你的民族、你的父母兄弟和你将来的妻儿以及美好生活工作,你在为他们、为你们的未来修建电厂,建造光明,你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的boss。电厂竣工,中国人将离开这里,只留下沉甸甸的中巴情谊。两三年后,你的同胞会在你今天的汗水努力中充分享受电力带来的万家灯火辉煌、夏日空调凉爽,再也不必忧心停电。”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很快进步成长起来,升职为“中巴焊工班”副班长,协助部门管理巴工。而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巴工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从起初的两三名发展到现在的五六十人。如今,我所在的中巴焊工班已经俨然成为项目部纪律最严明、最具战斗力的力量。

事实正是如此,在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沿线,拉姆让、阿根们正用自己的青春激情,用自己练就的过硬本领,在这个大展拳脚、共建共荣的舞台,去点亮自己不凡的人生,点亮自己和美的家庭,点亮自己亲爱的祖国,点亮这个蓝色星球充满希望的世界!

在本文即將杀青之时,忽然收到中核集团新闻中心的一则消息——《来自巴基斯坦“老铁”的心声:“华龙一号”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12月16日,首都北京,大雪纷飞。9名优秀巴籍安全员结束了他们在中国的培训,带着学到的新知识,带着对中国的热爱和中核集团对他们的期望,回到“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项目现场,他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安全工作中,为海外华龙的安全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这9名学员是由现场各个主要参建单位通过层层选拔挑选出的优秀员工,大多直接从事一线安全管理工作,有的参与了恰希玛核电项目的建设,现在又到了卡拉奇核电站;有的在中国留过学,还有的为了工作在当地孔子学院专门学习过汉语,对中国的文化及中核中原的管理理念有较深的认同。

AliRaza在现场身兼翻译和安全员两项工作,他的中文名字叫马哲。

马哲在孔子学院学习了一年半。刚开始他看不懂中国字,还哭鼻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坚持每天学汉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写十遍,最后成功通过了汉语四级考试。学校本想给他奖学金,鼓励他来中国继续学习。由于家庭负担重,他选择了直接工作。

但是他一直很想来中国,这次能来中国参加培训,他开心极了,“我的家人都为我高兴,尤其是我姐姐。”马哲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能清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和《世上只有妈妈好》。培训结束后,他用中文手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激。

马哲父母早逝,他很重视家人,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安全观念:“如果一个工人没有安全意识,出了事故,他的爸爸妈妈妻子儿女就没有幸福生活了。”

Waseem Ahmad在第一天的开班仪式上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因为他有一个超级闪亮的中文名——刘德华!他很骄傲地说,刘德华和他一样帅。

刘德华在巴基斯坦Bahauddin Zakariya University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记者,但是媒体的工资实在太低了。从报社辞职后他在当地一家美国医疗公司,为小儿麻痹患者做康复培训师,几年后这家公司结束了在巴业务,刘德华考取了安全证书,并被朋友推荐到了卡拉奇核电站工作。

他的汉语讲得没有英语流利,但是工作起来很认真,多次被评为优秀安全员。

这次被选拔来中国参加安全培训,也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友好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北京的路、桥,太漂亮了。”坐了地铁后,他直呼“amazing”!

29岁的Ali Murtaza高高瘦瘦,有一个梦幻的中文名字——王子。

王子曾在中国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读了4年书,专业是电气工程。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卡拉奇核电现场做安全巡视员。每天他身穿安全服,拿着相机在现场检查,发现危险后就拍照,然后按照程序上报、监督整改。

这是王子第5次来北京,距离上次隔了5年。培训间隙,他去了天安门、鸟巢、三里屯,“北京的变化太大了!”“中国人还是那么友好!”他不停地感叹。

Dildar Arif中文名叫迪路,24岁,是这次9名安全员中年龄最小的。

迪路在自己的国家上了大学,学习商科相关的专业,但是毕业后听说在核电站工作很好,他和朋友刘德华一起学习了一年多并通过了安全考试,拿到了证书。来到海外华龙首堆工作,他很开心,“K-2/K-3在巴基斯坦是很大的项目,能在这里工作太好了。”这次来北京在核安全馆、核科技馆培训,他学习很认真,并自信满满地说:“学会了带回我的祖国。”

“卡拉奇核电站安全运行2000多天的业绩,与你们的努力分不开。希望你们将这次学到的安全管理方法和规范操作,为电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也希望你们把安全生产的思想、理念传播给在巴的朋友、同事,使他们更加支持你们的工作,使现场人人为安全、人人是安全员的氛围更浓厚。”中核中原期待巴方安全员成为中国核电安全理念的中巴传递桥梁。

听完这些曲折新奇的故事,我们得出这样的启示:《淮南子·说林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发展中国家建设各类电站和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不如培养当地工人,传授建造技术。世界一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员工本地化是必然趋势。本地化的员工不仅节约大量成本,且对本国国情、社情及本地员工的风俗习惯、理念思维等更为熟悉和了解,故在管理当地劳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卡拉奇核电项目巴籍安全员和大量普通巴工的成功运用,不仅在项目安全管理当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且对于中原员工本地化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也对未来中国核电大批量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当然,给我们的教训是,走出国门开拓市场,一定要快而多地了解所在国的宗教文化、民族习俗,真正做到交流融通,文明互鉴,共赢共进。

“铁血”友谊是这样凝成的

……衷心感谢K-2/K-3项目部所有领导同事,感谢亲爱的‘巴铁兄弟,让我们全家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预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海外‘华龙一号早日腾飞!

鸿雁传书。近日,一封毛笔书写的感谢信从安徽淮南辗转到北京,再从首都机场被带到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项目部。

这封满含谢意的信件,讲述了中核中原K-2/K-3项目部在远离祖国的巴基斯坦,协调各方、紧急救治中方生病员工的故事。

2019年7月24日,现场施工管理部的安全接口工程师张明磊,早晨起来突然感觉肚子疼,医护室的巴方医生康宝检查后,初步判断为急性阑尾炎,建议他先回宿舍吃药并休息。当天下午,康宝再次为他检查,确认是急性阑尾炎,立刻建议他赶快去项目部在卡拉奇的合作医院阿拉汗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平时身强力壮的张明磊一下子紧张起来,由于不了解阿拉汗医院的水平,他和家人在电话沟通后,想要先进行消炎,然后回国做手术。但康宝劝他,时间来不及,最好赶快住院。

在卡拉奇现场,安保工作是十分严格的,中方员工出行必须有SPD的巴方安全保卫人员陪同,否则无法外出,出行也要经过审批,所以去外面的医院就医并非轻而易举。

得知张明磊的情况后,项目部立即启动紧急预案,一方面办理手续、协调安保资源将其送往阿拉汗医院,一方面和医院的对接人联系,为张明磊开启绿色就医通道。医务室处置用药一个多小时后,张明磊在同事和康宝医生及巴方安保人员的陪同下抵达阿拉汗医院。

就在医院准备安排住院及手术时,他们遇到了住院费用不足的问题。原来,急性阑尾炎在国内是个小手术,但是在巴基斯坦却是比较严重的,要进行大手术,费用在当地也是很高的,需要先缴纳30万卢比(将近1.5万元人民币)押金。这样一来,他们来时带的6万卢比根本不够用。

病情不等人。项目部与康宝紧急和阿拉汗医院对接人沟通,并出具了中核中原的担保函。鉴于中核中原在巴基斯坦多年建设的工程项目和双方长期的互信,巴方急中方之所急,对接人协调了医院的财务部和高层,同意在押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张明磊安排手术。

6名医护人员对张明磊进行了全身麻醉,并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手术。“真是没想到还要全麻,国内也就是局麻。手术后两三天,我一直都是迷迷糊糊的。同事们一直陪着我,医院条件也不好,他们就在走廊的长板凳上凑合着。”想起当时的情景,张明磊对康宝医生、对同事和阿拉汗医院充满了感謝。

重病中更需人性的温暖。5天后,张明磊出院回到项目部。当天晚上8点,他正在宿舍休息,门开了,宋总进来了。原来,项目总经理宋丰伟一直惦记着他的病情,听说他出院回来了,这天工作刚一结束就带着肖洪涛、刘明辉、赵一非等负责人来看他。宋总仔细询问了他的手术情况和康复情况,告诉他要“好好休养,完全康复了再回去工作”,还安排食堂为他这个病号准备“爱心餐”。

而在遥远的国内安徽老家,惦记着张明磊身体的家人已经得知他出院的消息了。了解到项目部及时安排他就医治疗、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和“巴铁兄弟”的友谊后,张明磊的老父亲激动地找出过年时写对联的大红纸,用毛笔字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他们全家对“恩人们”的感谢和祝福。恰好有同事要从国内赴巴基斯坦现场,这封感谢信就这样从安徽淮南到了北京,又来到了万里外的卡拉奇现場。

现在,张明磊已经完全康复,回到工作岗位了。“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有努力工作,继续为‘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添砖加瓦!”采访结束时,张明磊对我们说。

说起巴方浓眉大眼、高挑睿智的康宝医生,凡受惠于他的中方员工无不对我翘起大拇指。

康宝,信德省人,27岁。2015年毕业于湖北(咸宁)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回国后被聘为卡拉奇核电站专职医生兼翻译。现以他为首的15名医护人员及翻译,为1万多名中巴员工提供医疗服务。

在项目部办公室杨艳强的陪同下,我们顶着烈日来到了工地医院,只见为数不少的病人在接受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我们有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医院的安宁。

见到医生兼翻译康宝时,他的热情爽朗立即感染了我们。在再三要求下,似乎有些羞涩的他才给我们讲了一个病例。

2016年盛夏的一天,一位华兴员工突然中暑,被送到医务室时已经休克。医务人员立马为其挂水输液,补充营养;紧接着又送往市医院救护,直到病人康复……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我们问康宝“为何对中国情有独钟?为何对中方员工这样关怀备至?”

他说:我在中国留学5年,深感远离祖国和家人的孤独,是科技学院的一位教师接纳了我,经常请我吃饭,教我中文、下棋,使我倍感慰藉。我想,你们中国人在帮助建设我们国家,远离亲人,尤其在生病时特别需要温暖;我要尽我所能,做得更好一些,也算是回报中国兄弟的恩情。

杨艳强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中方员工比较相信中医,起初对巴基斯坦当地的医治比较抵触。康宝就不厌其烦地讲道理:“你们的中药是好,但疗效慢,不妨试服我国的西药看看。”他不仅仅是给中方员工看病,还对中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渐渐地,中方员工生病了,都愿意到现场医务室看病、开西药;现在回国时,还时常带些疗效好的西药给家人用。

采访康宝时,他不时起身接电话处理医务翻译的事情。见他太忙,我们便告辞,并表达了中国作家对他的谢忱和敬意。

中国核电人在巴国的贡献,巴基斯坦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给予了中国人崇高的礼遇和极大的尊敬。作为一个初到核电现场的新人,巴籍员工都会送上友善的微笑,并用汉语道一声“你好!”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会主动地帮助。卡拉奇核电工地戒备森严,为安全起见,中方员工只能工作、生活在“高墙”内。不少中方员工对我们说:“如果是必需的物品,巴工都乐意到市区代购。”

中巴两国人民的“铁血”友谊和兄弟般的情意,的确令世人称道。

说起中巴友谊,宋丰伟讲的一个故事匪夷所思:一次,中核华兴公司有众多员工入境巴国卡拉奇,带队者集中管理着护照。可在边检时,此人因有“贩卖人口”的嫌疑被关进类似国内的拘留所。

所内的一间羁押室关有一帮巴国犯有各种罪行的案犯,见一中国人被关进来,众犯突然肃然起敬起来,并将室中唯一的一个坐凳让给这个中国人坐。还纷纷安慰他:别怕,中国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的问题很快会弄清的。

身在异国他乡,这位带队者以为进去之后,会像影视剧中旧犯暴打新犯一样,心中惶恐不安,未想到却被待为“上宾”,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笔者也深有体会。今年8月20日当地时间零时,同机抵达卡拉奇机场的中国海外核电建设者有60人之众。由于巴国安全形势严峻,我们乘坐的庞大车队,有7辆警车35名安保人员全副武装护卫,享受了超级别的待遇。

面对这一从未见过的阵势,加之周遭一片漆黑,我们不免有些紧张。在等待出发、神情恍惚的时刻,忽见停在我们前面的警车上,跳下一名安保人员,快速向我走来,坐在副驾驶的我下意识地向后靠了靠。

他敲开车窗玻璃后,嘴里快速地说着什么。由于外面噪音大,我们一时没听清,忙问身后的同伴听清没有,他们也摇摇头。来者并不灰心,仍然不停地说着,脸上还笑意盈盈。好一会儿我们才听清,他一个劲地在说“How are you!“How are you!”原来是在热情欢迎和问候来自中国的客人。“Thank you ! Thank you !”我们也不停地向对方表示友好。

中巴的这种传统友谊用鲜血凝成,一点也不为过。

2018年11月23日上午,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遭到恐怖组织袭击,在这次恐袭中,负责中国领事馆安全保卫的两位巴基斯坦警员阿什拉夫·达乌德和阿什拉夫·汗在与恐怖分子交火过程中不幸牺牲。

据了解,牺牲警员中一位有两个孩子,家里需要照顾;另一位警察已经是家中第三个殉职的警察,他有四个孩子。

巴基斯坦《黎明报》称,虽然巴基斯坦警察为了守卫卡拉奇领事馆的中国工作人员而牺牲了生命,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巴基斯坦朋友的牺牲和损失,在当地华人社区、中国企业和中国国内,发起了为两位牺牲警员家属募捐的倡议。

几乎同时,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赵立坚也将中国人为巴基斯坦警察捐款的事发布到了推特上。

他写道:“中国和巴基斯坦是铁兄弟。这是人民之间的情谊。除政府嘉奖以外,中国人自愿向为保护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牺牲的两名警察和一名保安的家人捐款。”

此事立即得到了巴基斯坦《国际新闻》网站的关注。报道转引了赵立坚的推特。报道还说,中国人民在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遭袭击后所做的一切,是中巴友谊最好的见证,更赞美“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高”。

当地华人汤天如说:“恐怖分子袭击我们总领馆相当于袭击我们的国土。巴国警员因为保护我们而牺牲,我希望在这里生活的中国公民有所作为,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能让帮助我们的人生活在困难之中。”

募捐倡议得到了当地华人、中企职工以及国内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中国留巴学生联谊会也在留学生中发起募捐,不仅留学生捐款踊跃,国内一些大学的师生也纷纷通过他们捐款。联谊会相关负责人马斌说:叮叮咚咚的微信收款声接连不断,每一声都仿佛是爱的凝聚,如水滴一样正从四面八方积聚而来。中巴友谊从来都不是空谈,已经深深地印在中巴人民的心里。

中核中原北京总部、在巴有关项目部——卡拉奇项目部、恰希玛项目部、驻伊斯兰堡代表处,各参建单位迅速响应,积极行动,为不幸殉职的警察捐款。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10天,共收到捐款约298万卢比,折合人民币超过16.1万元。上述捐款已全部送达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馆,由其代为转交殉职警察家属。

中核中原K-2/K-3项目部在现场发出捐款倡议,获得了中核华兴公司、中核五公司、中核深圳凱利集团、中核机械工程公司等各参建单位项目部的热情响应,并分别组织捐款。

中核海外建设者众口一词:“我们将永远铭记为保卫我们安全而牺牲的巴基斯坦兄弟,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

此外,伊斯兰堡代表处还代表中核中原参加了中国驻巴使馆支持的在伊斯兰堡举行的捐助活动,驻巴大使馆赵立坚公参、巴新闻部部长、巴铁道部CEO、巴水电部以及中外40多家媒体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一事件在中国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向殉职警察捐款,表达敬意。此次捐款活动已经超出了在巴企业和个人,国内北京、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也发起了善举,另还有一些捐款者生活在德国、土耳其等国家。

刚到卡拉奇核电现场时,项目部就多次提到“巴工营地”。在探访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2014年在卡拉奇核电站建设初期,巴基斯坦战略规划局(SPD)对现场人员的进场控制极其严格,所谓的政审,需要检查上下三代人及近亲的信息,作为巴方一个安全级别较高的组织,其下设6个情报机构会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卡拉奇是一个大城市,就业机会很多,这严格的审查制度很快就被阻挡在门外没能进场的巴工中传播开来,于是乎现场的进人非常困难。“华龙一号”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需要的人力众多。由于海外因素,中方人员仅仅是国内的三分之一,所以招聘巴工补充人力资源迫在眉睫。

中核中原与现场PAEC、SPD进行协调,最后通过高层领导与SPD在伊斯兰堡总部的负责人沟通,希望对卡拉奇核电站这个两国亲密合作的重大工程特事特办,之后的人员进场状况略有成效。

时间辗转到了2015年,中核中原恰希玛核电站C3、C4机组,面临收尾阶段,一旦工程结束,将有数万名巴工面临失业的风险。考虑到这些巴工都是通过政审,即将无工作且具有多年合作经验的巴工,他们很多人从C项目开始,和中核中原合作多年,对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中核中原K项目积极与C项目沟通,让他们把公司在卡拉奇建设核电站的消息传播出去,结果一呼百应,后续有数千名巴工从恰希玛跟着来到卡拉奇。

但是现场巴工流失率比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巴工来自外地或市区偏远地点,距离现场太远,自己租房子又是一笔开销。于是中核中原决定,建立巴工住宿区,免费提供住宿,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巴工提供安身之所。

首先,中核中原与PAEC协调提供一块合同之外的临时用地,用于巴工宿舍的建设,此举得到了PAEC的高度支持,夸赞中方的人性化思考。对内中核中原协调各家分包商,让他们提交需求。由中核中原项目部统一进行场地规划,提供费用。后续,为加大吸引力,巴方的超市、水果摊、裁缝也陆续引进现场,在卡拉奇核电厂旁边,有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巴工营地。这大大提高了现场的吸引力。

那天,参观中核五公司项目部开发的“南泥湾”时,我们也就近参观了容纳万余人的巴工营房,营地井然有序,干净整洁。不少巴工说:“这儿的居住条件,比自己家里还好!”

在中核华兴公司项目部采访时,办公室负责人宋朝会讲的一件事,让巴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善良和友好。

因巴工营地巴工众多,生活污水若不予以治理,将会极大影响巴工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为此,总经理宋丰伟早在巴工营地设计建造之初,就提出了在巴工营地也要像在中国村一样,修建污水处理站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并使用中水对蔬菜、绿植进行灌溉的设想,并最终于2018年完成了营地污水处理站的修建。

可是,巴工却误认为他们使用的水是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喝了拉肚子,还嫌洗澡水太热烫伤了皮肤……于是罢工抗议。

为迅速化解这一矛盾,中核中原K-2/K-3项目部副总经理毕宏达当着抗议巴工的面,从巴工营地水龙头接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然后组织华兴公司等承包商让巴方派出代表,循着日常生活用水的管线查看,当巴工代表看到原来巴方和中方所使用的生活用水管线均来源于一处时,误会才得以消除。巴工喜欢喝冷饮,中方就趁此添置了几十台冷水机,还在主管道上安上了多个净水机……这样一来,巴工就皆大欢喜了。

中核中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作为赢得了巴方的赞誉。采访的几位巴籍员工都表示:“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了;我们十分乐意与中国兄弟相处。”他们都以在中资企业工作为荣。

正如巴基斯坦小学的一篇课文标题“A Dream Come True”(美梦成真)一样,2019年新年之初,载着中巴钢铁般的友谊,载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中核中原成功举办了面向巴基斯坦恰希玛地区贫困学生的捐赠仪式,受到了巴政府代表和当地师生的广泛赞誉。

如阿拉伯海的波涛一样,目前,这种慈善活动正在向卡拉奇核电站周边地区“辐射”。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8月12日,是穆斯林国家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圣纪节并列为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节日。在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们要穿新衣,屠宰牲口,肉食不仅留给自己家,而且要分送给穷人,确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欢乐情景如同中国人过年一样。

在每年的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来临之际,为关心关爱巴方员工,传播中巴友好情谊,展现中巴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中核中原及其建安单位都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送温暖”融情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时,主办方都要向中方员工介绍古尔邦节的来历,以及穆斯林朋友过古尔邦节的习俗等相关知识,中巴员工进行《卡拉奇的热情》等歌舞表演庆祝古尔邦节,中方还送来了馓子、水果、矿泉水等,和巴工一起分享古尔邦节的快乐。不少巴工说:“中国朋友待我们比自己的兄弟还亲!”

类似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样的友谊故事数不胜数……

***主席在谈“一带一路”倡议时,多次强调要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最高价值诉求。

在世界格局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亲、诚、惠、容”外交理念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信仰,传递了中国声音。

要论中国的“铁杆”朋友和友好近邻,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巴铁”的巴基斯坦当之无愧。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正是中国外交理念的最佳體现。除了网友们津津乐道的地缘战略和人道主义援助,两国经济合作其实相当广泛,特别是在能源领域。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接受巴基斯坦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人民心中,巴基斯坦始终是可以信赖的“铁杆”朋友,网民称为“巴铁”,这是中巴友谊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能源合作成为排头兵?这就不得不提到巴基斯坦的现状。

长年受反恐、地区安全等压力的掣肘,巴基斯坦政府如今当务之急是快速发展经济。然而,巴基斯坦面临严重能源短缺,其中最大挑战就是电力短缺,夏季用电缺口有时可达5000兆瓦,不仅生产用电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用电也时常难以保障。

尤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首都伊斯兰堡每天停电时间可达12个小时;在大部分农村,每天停电可达18个小时以上。要知道,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高达40至50摄氏度。为此,发电机成为巴基斯坦富裕人家的标配;普通家庭也会安装不间断电源,就算不能靠其带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至少能勉强保证停电时家里基本用电需求;但对于穷人来说,停电遭的罪只能默默忍受。

破解电荒时不我待,两个重要伙伴的行动力也堪称“中巴速度”。在能源领域,一方面,两国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签署建立中巴小型水电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等。另一方面,中方鼓励和支持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找巴基斯坦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

2014年5月,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领域首个项目——巴基斯坦加西姆港1320兆瓦火电项目在卡拉奇奠基,并于2017年底投产发电;同年春天,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建成的首个风电项目——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力发电项目正式竣工……

然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核电建设方面则更加给力。早在1991年12月,中国和巴基斯坦就签订了援建恰希玛4台核电机组的协议,历时10年建设,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2015年7月,中国又开始在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卡拉奇建设核电项目。

巴基斯坦时任总理谢里夫曾在加西姆港项目奠基仪式上说:“中国极为真诚地帮助巴基斯坦解决能源危机,体现了强劲的巴中友谊。”

“中巴经济走廊一些项目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推行到现有阶段,难能可贵,是两国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巴方对于一些项目寄予很大期望,也会给予很大支持。”巴基斯坦石油部联席副部长赛义德·塔基尔·侯赛因也如是说

在中巴政府大力支持下,多家中资能源企业将“巴铁”作为自身海外战略要塞和“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应该说,近20年来,中国不仅帮助巴基斯坦成功度过了“电荒”,而且帮助他们发展了火电等传统能源,拓展了新的核电能源领域。已经建成投产的恰希玛核电站正在发挥巨大的效益,正在建设的卡拉奇核电站并网发电也指日可待。

中巴经济走廊,无疑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典型范例。

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发布《“一带一路”5年进展情况及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与17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海外布局,已有11家中资银行设立71家一级机构;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5年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2%……

可以这样说,“一带一路”倡议,承载了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契合了应对世界经济风险和挑战的现实需要,展示了引领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战略视野,也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负责任建设性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秉持人类伟大的博爱精神,只要“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只要西方大国摒弃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惯性思维和霸凌政策,只要全世界人民远离战争、动乱和恐怖袭击,共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景!

作者简介

王敬东,男,湖北荆州日报社原副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等600余万字,著有《爱与痛》《极限穿越》等10余部。报告文学《拯救》获2006年“是谁感动我们”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大奖,《超越》获“迎奥运、颂神州”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奖,《拯救》《千金一诺》分别入选2006、2007年度“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报告文学《北京遭遇“垃圾围城”》获2018年度《北京文学》优秀作品。

朱向军,男,浙江浦江人,博士、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有《弯道超越》《“干”出来的故事》《名校集团化办学》等7部专著;《中核梦助推中国梦》《讲好中核故事》《核工业文化遗产》等获中国政研会、中央企业政研会成果一等奖;参与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策划创作、拍摄审片;《核铸强国梦》《核梦开始的地方》《点燃心中的那团火》获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 师力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