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CD《老时光》看美国民间音乐的身份认同—— 一种非本源的融合体(之二)

时间:2024-05-07

张一禾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本文将继续对CD《老时光》中的乐曲进行记谱分析。除第一篇文章中涉及的爱尔兰音乐风格和布鲁斯音乐风格的乐曲外,笔者将对该音响中包含的草音乐和乡村音乐风格乐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从而探究美国民间音乐创作特点及其过程中产生的音乐身份认同这一音乐文化现象。

一、曲目的多元风格分析①

(一)兰草音乐风格曲目

兰草音乐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乐队常使用小提琴(fiddle)、班卓琴、原声吉他、曼陀林等乐器。追溯兰草音乐的起源历史,可以发现其音乐风格的来源与爱尔兰、英国等欧洲音乐有密切关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快速的节奏、突出的器乐声部以及在歌唱中使用纯净的唱法。兰草音乐家们在演奏中经常会用炫技的方式将旋律弹到最快,从而充分展示出这种音乐风格的魅力。

1.《单程网》(Ida Red)

这首作品的创作者是艾德·哈利(Ed Haley),一位美国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手,他擅长创作各种美国民间音乐曲调,他的音乐中常常带有布鲁斯音乐的特点。

谱例1:

《单程网》是一首纯器乐作品,其中曼陀林和小提琴为主要旋律乐器,班卓琴在低声部快速演奏固定节奏型,曼陀林配合小提琴对旋律进行装饰。全曲为2/4拍,G自然大调,二部曲式结构,共4部分组成,后三部分均为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

第1、2、3以及7小节可以看出作曲家多使用同音反复手法,音乐风格轻巧活泼,非常具有动感,仿佛看到了两位踏着快速步伐的舞者在舞台中央尽情舞蹈。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密集节奏型使旋律一直连贯在一起,同时每一个长乐句之间都会用一个大跳衔接。例如第2小节中si到sol的六度跳跃和第10到第11小节la到si的九度大跳。包括快速的旋律和突出的乐器声部共同构成了兰草音乐的风格。

2.《船在云里》(Ship In The Clouds)

这首兰草音乐风格的器乐曲在乐曲开始用曼陀林演奏了快速的引子,为引出主题做准备。

谱例2:

在接下来的主题中,节奏型和音乐的氛围继续沿着引子进行,快速的节奏和不时出现的变化音被小提琴和曼陀林动人地演绎着,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它与原曲的不同之处。

谱例3:

原曲:

通过与原曲的对比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某些音的变化。虽然乐曲节奏为4/4拍,但是密集的节奏使整体音乐速度很快,快而硬的风格鲜明地体现出兰草音乐的特点。在这里小提琴和班卓琴是主要乐器,主题的不断反复依旧构成音乐的主体部分。

(二)乡村音乐风格曲目

美国乡村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南部,它来源于英国的民谣并且大多使用二部曲式。乡村音乐结构简单、曲调平稳、速度适中,没有较多的装饰,非常具有乡村气息。这种音乐在美国白人中流传最广,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美国乡村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最常使用的乐器有小提琴、班卓琴、吉他和钢琴等等。在《老时光》专辑中有四首乐曲带有乡村风格的特点。

1.《情人的回归》(Lover’s Return,来自一个传统的美国民间音乐团体—卡特家族流传较广的一首歌曲)

卡特家族是一个传统的美国民间音乐团体,活跃于在1927年到1956年之间。他们的音乐对乡村音乐和美国民谣的复兴产生深远影响。这首作品与卡特家族的原曲曲调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这首歌曲的伴奏乐器除了班卓琴和吉他之外加入了小提琴,这种欧洲民间演奏方式的小提琴,同样在美国的乡村音乐中广泛使用。歌曲中朴实的歌词和简单的旋律和4/4拍较慢的节奏同样体现着乡村音乐特色。整首作品在班卓琴、小提琴和吉他的衬托下,悠扬的歌曲体现出十分惬意之感。

谱例4:

例如谱例4,旋律进行大多在二度和三度之内。连音线和跨小节连音线的使用是的特色,例如4-5小节,结尾处很少出现变化音并且音乐以模进的方式不断发展。

2.《高速公路的人》(Highway Man,来自班卓琴演奏家Charlie Poole(1892-1931)

查尔斯·波尔(Charlie Poole)是一位出生在北卡罗莱纳地区的班卓琴演奏家,他的乡村音乐受到布鲁斯小提琴的,流畅优美的吉他演奏和灵巧的班卓琴伴奏。因此这首歌曲浓郁的乡村音乐风格是美国音乐典型的风格代表。

乡村音乐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它的音乐风格既带有非洲音乐的因素,同时也有英国和爱尔兰音乐的特征。这首歌曲速度较慢,3/4拍,旋律流畅,具有乡村音乐的特点。同时在音乐旋律和歌词方面上又体现出爱尔兰音乐的特点,是一首用班卓琴演奏爱尔兰旋律的融合体。

谱例5:

从谱例中可以看到这首作品的基本旋律线条较平稳,爱尔兰音乐中常使用的小提琴在这里将旋律柔和的展开。除了在不同乐句的衔接处有大幅度音程跳动之外,音乐以级进为主。班卓琴演奏的旋律与歌词旋律基本一致,清新悠长的风格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对以上作品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有多种风格的美国民间音乐其来源与欧洲民间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密切相关,由此也构成了美国民间音乐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有着共同之处。例如循环的曲式结构、简单的音乐织体和干净没有过多修饰的唱法等等,使之这些乐曲成了该组合的独特特点。

二、美国民间音乐身份认同的形成

(一)身份认同理论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此理论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在文化、民族、国家、历史、政治、甚至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领域都有涉及,在这些领域中身份认同的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化领域的身份认同现象。

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主体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自我确认,是一种对自我的追问。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当个体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并且周围的个体或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无太大差异时不会出现明显的身份认同现象,因为这时个体可以非常自然的生存并融入该环境中,身份认同的概念似乎隐藏了起来。而当个体或群体进入异国和异环境,他们在试图寻找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并试图融入新环境中,这时身份认同现象开始出现,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这时表现的相对明显。例如上文提到的爱尔兰移民者进入美国,他们既会产生文化认同,同时也存在着宗教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多种身份认同现象。当非洲黑人进入美国后产生的布鲁斯音乐体现出文化认同中的音乐文化认同,当时也必定伴随着集体身份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身份认同具有多元性。

近年来,音乐身份认同话题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 (Timothy Rice)对有关“认同”的文章加以整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为《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和《建构一条“民族音乐学”学科新的路径》。在李建盛的文章《移民文化与身份认同》中指出移民对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移民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并强调认同具有过程性、实践性,共同的文化家园组成的前提首先是对差异的尊重”。赖斯在其《音乐体验与民俗志中的时间、地点和隐喻》文章中提出了“音乐隐喻”的概念,他先对梅里亚姆的音乐概念、行为和声音进行分析,而后提出“隐喻”这一概念。威廉姆·G.罗伊关于《审美认同、种族和美国民间音乐》的论述中探究了音乐类型、社会运动和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民间音乐的概念进行剖析。胡斌的《文化认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一文中论述了文化认同是一种“动态”而具有“整体观”的理论方法,当这种“动态”进入“人、社会、历史”的概念系统之后,实际上表现出文化相对主义在“个体与整体”“共时与历时”的关系中共存的内涵特质。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文化认同已经成为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渗透。

(二)美国民间音乐中的身份认同

1.移民:美国身份认同的前提

美国是世界上接纳移民人数最多、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移民造就了美国,并发展和改变了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族裔例如爱尔兰人、英国人、非洲人和德国人等等。不同人群与美国文化产生碰撞形成不同的混合文化,由此美国文化具有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就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想要了解美国音乐文化就应该从其移民历史开始说起。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很多欧洲人开始沿着哥伦布的足迹,跨越大西洋来到美洲,开始了一系列的贸易与殖民。在美国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是居主导地位的移民群体,其语言英语成了最流行的美国语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包括非洲、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爱尔兰、德国和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大量人口相继进入美国。这个被称为“种族大熔炉”的国家因为大量世界人口的进入而逐渐发展起来。

1820年至1860年是美国历史上移民的第一次高潮,有大约500万来自北欧和西欧的人移民至美国,爱尔兰人、德国人、非洲黑奴和中国人是这批移民潮的主要对象。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这时的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必要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把诱饵投入欧洲,很多欧洲人为了生存移民至此。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欧洲移民者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限制,而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移民者迅速增长。1920年,美国人口因为移民已经超过了1亿。

(1)英国人移民

17世纪英国移民最早的永久定居点在弗吉尼亚州,由于英国各教派之间的冲突,大量清教徒来到这个相对自由的新大陆。从移民初期至今,英国移民者在美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移民者大多对政治经济等领域没有深刻的见解,他们的目光集中在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北方的几个英国殖民地,我们通常称之为新英格兰,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成熟,给新大陆也带来了有秩序的生活。

2004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英国裔占总人数的8.7%。2008年美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英格兰后裔排在第三名,约5000多万人口。

(2)爱尔兰人移民

大量的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主要是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宗教矛盾和爱尔兰自身的贫穷饥荒有关。

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控制着英格兰、爱尔兰等地,基督教是这些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十六世纪发生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分为两派,一方是原来的罗马天主教,另一方是新出现的新教。由此开始新教和旧教成为死敌,新教教徒开始反抗罗马教廷。这时英国大部分地区改为新教,而爱尔兰人仍然坚持信仰罗马天主教。公元1152年,英王亨利二世正式统治了爱尔兰,对爱尔兰进行殖民,占有了三分之二的爱尔兰土地。爱尔兰土地贫瘠,传统以马铃薯为主食,在英国的殖民下,英国教徒没收了土生土长的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土地,并且教会禁止天主教徒向新教教徒购买土地,除非他们放弃天主教皈依新教,此时,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已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同时英国政府还规定了不准在学校教授爱尔兰人的母语凯尔特语、还极力压制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多数爱尔兰人开始沦落为贫苦的雇农。到了十八世纪初,爱尔兰人自己拥有的土地只占爱尔兰全部土地的5%。宗教迫害和极度贫困逼使大量不堪生活重压的爱尔兰人离开家乡,开始到新大陆北美洲寻求生存。

下面我们通过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来了解爱尔兰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在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爱尔兰人后裔占美国人口的10.8%,人口为3052多万人;2004年7月完成的美国人口普查显示美国人中的爱尔兰裔,占10.8%;2008年美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爱尔兰后裔为5500多万人;由此来看,爱尔兰人在美国的人口比例依然很大。

今天,在爱尔兰本土,居住着350万爱尔兰人,而在美国却有四千万爱尔兰裔的美国人,排在德裔和英裔美国人之后,成为美国第三大欧洲移民族裔。

(3)非洲人移民

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人口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称为“非洲裔美国人”。这些黑人在历史上曾受到了歧视,在奴隶制改革之后的黑人才收到了平等的对待。实际上,他们在美国农业和工业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是美国建设发展中重要的劳动力。

2004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非洲裔美国人名列第三,占8.8%。截至2017年1月,非洲裔美国人占13.2%。

2.美国民间音乐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不断进入自我的过程是自身与外界确认联系和建构自身的过程。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受异文化影响,其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甚至审美方式都发生变化,他们用新的文化价值标准创作出美国式的传统音乐。这时音乐成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一种符号。这种认同笔者认为更倾向于理解为“接受”,就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人一定喜欢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一样,但是每当我们听到不同地区的音乐时会立刻辨认出其地域特征,可能并不喜欢,但我们依然以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老时光》在美国社会中也是如此,虽然不是每一位美国人都喜爱这种音乐,但是他们都会把这种音乐文化看作是自己国家的产物。

认同来自对差异的尊重而不是歧视与偏见。当一种文化进入新的环境后与其他多元群体相遇时,它需要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既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同时也需要文化主体双方相互认可,认同就此产生。这时特定区域内种族边界和文化边界开始模糊,认同也更加开放。

三、结语

通过对《老时光》专辑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今美国民间音乐的多元性特点和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认同现象。身份认同是必要的,它能够带给人一种存在感和归属感,能够让人在社会中给自己加以定位。我们想要在本不属于自己的国度创造出价值,同时得以立足并拥有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份认同的过程。人们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把自己融入文化主体当中,这种文化适应过程中形成的交流与碰撞成为音乐文化认同最精彩的部分。

注释

文章中谱例均来自笔者记谱。

文章中有关移民的数据来自百度百科词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