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声乐演唱中横向层次与纵向层次的呈现——以声乐作品《凤求凰》为例

时间:2024-05-07

方潇梅 谢文娟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演唱中的层次,可分为横向律动层次与纵向对比层次两种,它们是实现音乐听觉立体化与增强音乐感染力度的关键所在,这两种层次是有逻辑可循的,并不是对曲谱的机械化演唱呈现,也不是感性化的情绪随意表达,而是有逻辑性的“理性”音乐表达。

一、什么是横向律动层次和纵向对比层次

从方向上来理解,横向即是由左至右递进或移动,大多数时候,横向被理解为同类别对象在同一规格尺度下的对比呈现,而纵向则多理解为从上至下的方位移动,纵向概念往往多用于某事物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轴上作出的竖向数据对比体现。

1.声乐演唱中的横向律动层次

声乐作品中的横向律动层次呈现,主要指同段落中近距离的乐句与乐句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乐音与乐音之间的层次对比。横向律动层次主要在音乐的律动起伏、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感变化上体现出来,是前后相辅相成有着密切关联的对比层次,又或者说是以递进的模式存在的关联体系。它们的对比幅度并不会很大,始终建立在音乐律动的横面范围内,并没有大跨度的层次波动与跳进,是密切关联的体系。

2.声乐演唱中的纵向对比层次

声乐演唱中的纵向对比层次,从大范围上来讲,是一首独立作品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递进与对比。主要方式体现在段与段之间在速度快慢、情感收放、处理方式、甚至是唱腔、音色上的不同运用而形成的对比层次。

段落之间的这种纵向层次对比与段落中自身的横向对比层次完全不同,纵向层次它们可以做较大的差异化处理,这种层次化的体现并不仅在有强烈情绪变化的歌剧选段中运用,在某些情绪相对平和的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的作品中同样运用较多,特别是有较多相同旋律甚至相同歌词反复段落的声乐作品中,纵向层次的设计运用更加突显出重要性。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将纵向的层次对比表现出来,将每一段的层次层层展现,用速度的变化、情感的表达方式、音量的变化、表演形式的变化等等,将作品的纵向层次层层剥开对比开来,将音乐内容层层推向高潮,将作品立意升华,贴近作曲家的创作本意,起到打动观众、直击内心的效果。

二、怎样在演唱中体现横向律动层次

演唱中的横向律动层次,主要建立在语气感和拍号的强弱规律上。那么在演唱前,首先要对作品进行一个层次梳理,要基于作品内容的本身对整首声乐作品的演唱体现方式进行一个设计,那么在层次设计之前,对于整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所包含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都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作为通篇层次设计的基础参考。音乐作品中每个音符都是音乐家某种意图的表达,它借助音乐意象的功能,传达作者意图,只有基于作品背后的基础,才能在演唱中忠于作品的立意本身,不至于仅仅为了展现作品的层次却脱离作品基础,让人“贻笑大方”。

我们的声乐作品包罗万象,就民族声乐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而言,就有歌剧、地方民歌、改编民歌、古诗词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等,在开唱前对要演唱的作品做一个深入了解与分析,做到在风格上、情感张力上恰到好处,才不会违背作品的立意根本,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在演唱中的层次体现。

1.语气感上的横向律动

语气感上的律动,首要基于作品背景,如历史背景、故事背景、地域背景等等。如果是地方民歌作品,需要参照地域方言的重音、语气等,如果是古诗词作品,则需要借鉴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吟诵断句等作为参考。

以声乐作品《凤求凰》为例(作词:司马相如、作曲:李砚),这是一首古诗词声乐作品,为司马相如为卓文君所作,诗中司马相如以比喻的方式,将自己比作“凤”,将卓文君比做“凰”。饱含作者的痴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可谓是很大胆地表白。那么在演唱这首古诗词作品的时候,除了理解作品情感与人物性格,运用饱含深情的情绪演唱外,也要运用横向语气感的律动来呈现作品的层次。

既然是古诗词声乐作品,首先要参考古曲的韵律流动方式,不宜过于的张扬,保留古曲的内敛,可参考古琴的乐音律动韵味;第二步,在演唱前要吟诵歌词,用吟诵的语感找到诗词中的重音、断句、停顿等。再以吟诵的语气感为基础带入演唱中,将语感和情感在每一句中层层递进,体现横向的律动层次。

2.建立在拍子律动上的横向对比

拍子律动上的横向对比,有一个前提,它的音量是建立在演唱语气感律动所决定的音量大小上的,这是拍子律动横向对比的音量基础参照。

乐谱是为把音乐传递给演唱者而视觉化的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写作时,拍号已经奠定了该作品的节奏风格基调。比如3/4拍的作品以“强 弱 弱”的强弱对比作为基础节奏律动,就会给人比较愉悦的音乐形象,通常以欢快的舞曲居多,2/4拍的旋律基础是“强、弱”,运用在作品中更有铿锵有力的感觉,进行曲使用2/4拍的比较多。《凤求凰》这首作品为4/4拍,强弱对比为“强、弱、次强、弱”,4/4拍的曲目音乐流动性更强,更容易表达情感,有着温暖的感觉。在演唱中尊崇这个强弱对比规律呈现横向律动层次,并不是机械地将每小节中对应的拍子唱得或强或弱,这样过于呆板反而会丢失音乐的美感,达不到演唱的效果,而是在演唱中参照节拍中的强弱对比规律,用它作为的一个横向律动的突破口,或者说是参照,在这个强弱规律之下,将气息与情绪融合一起做小节内部律动起伏,这样的横向律动起伏能使演唱中的气息更流动,也使音乐更灵动、具有生机,不呆板,更能在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下推动乐感的表达。

在《凤求凰》中,以6-9小节为例(见谱1),这四小节歌词为“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按照4/4 拍的强弱规律,在强拍上的字依次是:“有”“见”“一”“思”,次强拍上的字依次是:“兮”“忘”“兮”“狂”,在演唱中将这些字做一个建立在气息上与语感结合的推进处理,增强音乐的流动感。再回看曲谱,在这四个小节的次强拍(“兮”“忘”“兮”“狂”)又正好有连线或者又为二分音符,于是在强拍与次强拍上的律动推进处理既增强了乐感的层次,又加强了乐句间的连接感,还将语气感进行了一个推动,重要的是能更加紧密地连接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于是,语气感上的横向律动与拍子上的横向律动相扣,段落内的横向律动层次雏形就大致呈现了。

谱例1

三、怎样在演唱中展现纵向层次对比

纵向的层次同样基于作品的背景本身,但是在段落之间可做相对较大的对比,尤其在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等,有着段与段之间出现较多相同旋律或相同歌词的声乐作品以及有大段反复乐句的声乐作品,主要体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大框架下的对比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段落间速度的纵向对比

音乐作品的情绪表达在观众面前的呈现有很多种,有递增式结束,也有递减式回落结束,还有起伏回落的回旋式。

在这首《凤求凰》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在歌词上是完全一致的,两段的旋律也几乎一致。所以在第二段的演唱中,为了跟第一段做出纵向的对比,在设计演唱时,第二段的速度可适当作一定的调整,将情绪以递增式的方式进行诠释。纵观整首作品,第一段基本严格按照谱子节奏,每分钟55拍的节奏来,第二段可调整到每分钟60拍,以避开两段一样速度导致的拖沓感,突显音乐的推进感,也更能抓住听众的情绪。第一段参照古曲的音乐情绪格式,第二段的演唱速度上扬,做递进调整,使音乐更具代入感。

2.演唱情绪与唱腔的纵向对比

演唱的情绪,首要需建立在“我”是谁这个问题基础上,才能从“我”的角度出发,对歌曲进行诠释。在《凤求凰》这首作品中,第一段可以作为将自己比拟成当事人的身份的“我”进行演唱,适当用上古曲韵律的装饰音,好似自己就是千年前的诗中人,演唱情绪可相对内敛。那么到了第二段,我想大胆地将自己从当事人“我”中跳出来,而是作为一个千年之后第三方视觉的旁观者“我”来进行演唱,演唱情绪与唱腔运用就需要跟之前不一样。

第一段的演唱中,我认为可以偏向古典化一些,将古典的古琴韵律音乐范儿呈现出来,在演唱第二段时可将第一段内敛的情绪稍微做些放大对比,将第一段中的古琴韵适当收起一些,第二段在唱腔上可以稍微地竖起来打开一些,在演唱的线条上可以拉开,唱腔可以运用得大胆一些,声音运用更饱满一些,在气息的深度和腔体的开度上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与第一段作出纵向层次的对比,这样能在第二段演唱中一方面做出“角色”的辨别,另一方面,能显得声音更有张力,音乐更有震撼力,在第二段中体现出更磅礴的音乐立体感。让整个第二段的音乐呈现更具备力量、具备音乐的延展性,用嗓音的系统将作品的纵向层次拉开,实现段落间的对比,掀起作品的高潮,打动人心。

3.断句与连线的纵向对比

中国的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同一句话如果断句的不一样或者重音不一样,这句话的情感表达中心或者整句的内容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在演唱中的断句与语气重音的运用也是体现纵向对比层次的方式。

在作品演唱中,例如歌词与旋律都相同的两个段落,其中相对应的同句歌词,第一段可以是有断句的,比如设计气口、声断气不断处理等,那么第二段在相同的位置,在不改变语言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做不换气处理,反而将句子连贯起来演唱,这种在第二段采用大连贯的方式,可将整句的流动感连接起来,更有强化音乐的作用,与第一段的语感方式做一个纵向的对比,这也是演唱中纵向层次的一个体现方面。

如:《凤求凰》第一段前4小节与第二段前4小节的纵向对比,这两个部分在旋律和歌词上都是一样的,“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第一段前两句:“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在“兮”字后面做换气处理,这样的断句处理方式,更有吟诵的语感更平易近人,将吟诵的韵味体现在里面。而第二段在“兮”字处则不换气,与第一段同位置作出对比,将整句连贯唱完,唱出大连线的音乐感,相比第一段的语气感处理,第二段的大连线表现方式则更能体现音乐情绪的推动,更具备音乐的力度体现。纵使是在不改变伴奏织体、不改变旋律节奏的基础上,也能将作品的气势体现出来。运用一个气口的增减,再加上唱腔的变化,将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纵向层次清晰又直白地表现出来,同时这样的演唱方式也能展现演唱者强大的呼吸机能。

4.强处理与弱处理的纵向对比

在作品中相相同的两段间所对应的相同位置的某小节或某一乐句,在演唱时值长短上的差别运用,以及音量强弱的差别运用对比,都能突显出不同,从而塑造出段落间的纵向层次感。在乐曲中,有些部分是作曲家在写作品时就写好的对比,而有一些部分则需要演唱者在自己的演唱中将这种纵向对比设计并演唱出来。

作品中前后两段的最后一句歌词为:“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第一段(22-24小节):按照谱子的音符时值,“兮”字有四拍,用骤然弱处理来设计安排这个字,能在演唱中由这个忽而下落经由弱处理出的“兮”字,抓住听众的耳朵,营造出令人深思的意境感,同样后面的那句“使我沦亡”,也不要太强,用中弱来处理演绎,这样是用弱处理来突显乐句的形式,用弱声反而抓紧听众的心弦。

而第二段(46-49小节):“不得于飞”可相对第一段的同样位置,做一个速度的渐慢处理,再至“兮”字时,可以看到作曲家在这里给了这个“兮”字6拍,相比第一段同一个字多了2拍的时值,在演唱中将这里6拍做出由弱起、再到强、再回落到中弱的枣核形强弱处理,与上一段同位置的弱处理形成演唱方式与强弱处理上的不同,从而呈现出演唱上的纵向层次对比。而这一句后半部分的“使我沦亡”(48小节、49小节),“使我”二字在第二段中是在强拍上出来的,相比第一段这两个字是在次强拍出来的,所以第二段这两个字的语气感可更强更坚定,不必再采用弱处理的方式,可带入情绪更强的语气叹息声,将音乐建立在语气感上的强处理等待收尾。后面的歌词注意音乐延伸感,不要换气,一气呵成。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作曲家在此安排下的纵向层次对比,也突显出了演唱中用“唱”表现出来的纵向层次对比。

四、结语

演唱中的横向律动层次与纵向对比层次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横向律动带动音乐韵律的流动,实现音乐的流畅度,升华语气的感染力,纵向的层次突出整首作品的核心、亮点,点睛整首作品的精华,掀起整首作品的高潮。横向律动层次与纵向对比层次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度地将作曲家所设计的效果呈现出来,横向与纵向处理相交织的作品更能形成体系,让情感注入作品,这也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拔高的一个过程,音乐的情绪也更能在交织的横向与纵向层次中得到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