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春平
杨则纬是个早慧的女孩,十多岁时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从此受到文学界人士的逐渐关注。陈忠实,贾平凹,白烨,雷达等作家评论家都很关心和支持她,这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她妈妈开玩笑说女儿命中有贵人。在《春发生》和《末路荼蘼》两本书中,已经显现出她的文学才华。最近我读了她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我只有北方和你》,感觉她长进很大,有可能成为陕西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
对她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作家来说,需要批评,需要引导,需要爱护,而批评和引导是最好的爱护方式。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杨则纬和她同时代的80后作家一样,相似的问题很多。比如:会抒情,但不会叙事。灵气足,但经验不足。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却不能很好地驾驭完整的长篇故事。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蒋方舟,杨则纬,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我没有否认他们的才气,他们才华出众,成绩有目共睹,个个都有出色之处。他们朝气蓬勃,气象万千,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好兆头。但是媒体拔高了他们应有的高度。比如,有人把韩寒比作当代鲁迅,这是很可笑的,甚至是对鲁迅的亵渎。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即使没有中国这种特殊的政治需求,鲁迅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这可以从《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来。韩寒是个什么?就是一个有思想的愤青,一个用文字发表牢骚的人,一个赛车手,怎么可能有宏大的视野?怎么会有丰盈的知识?韩寒敢说真话,锋芒毕露,固然可取,可无论是高度还是深度,都与思想家和文学家相去甚远。安妮宝贝是极富语言天赋的作家,文字很好,超过了当代许多作家。她的作品是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的,前期的小说还不是那么成熟,文本的瑕疵很多。现在被某些人称为著名作家的蒋方舟小姑娘,刚刚毕业于清华大学,她的作品我读过不少,她比同龄人多一些思考,好一些文笔,也能够较好地把握随笔体裁,让人很喜爱。但是,她的个别文章写得眉目不清,表达不甚明了。可蒋方舟随笔的信息量很大,能够随时打开思路,笔锋一转,常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她的优势所在。相比之下,张悦然的作品是最成熟的,才气十足。她小说语言的灵动性,结构的合理性,她的人物典型性,都符合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应有的规范。郭敬明的小说,我从来没读完过。我期待读完,但总是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就会发现他的小说创作的基本技法没弄清,不会剪裁,不写结构,不会叙事,不会留白。现在的中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开始模仿他们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作品进行创作,这是典型的近亲繁殖。近亲繁殖是会导致生物退化的。这一点非常可怕。
于是,我开始琢磨一个问题,老一辈作家总会谢幕的,新人总是要出来的。就是这批年轻作家,现在他们是80后作家的代表,明天就是中国文学的未来。那么,未来的文学大旗扛在他们肩上,他们将往哪里走?他们能否完成这种文学担当?谁来真真切切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这就是个问题。所以,我想说一些实话:80后作家释放出来的危险信号。
第一个危险信号是,他们远离经典,甚至很少有人认真阅读经典。文学经典是经过千百年来经过历史检验留存下来的东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精华,它对人类智慧的启迪作用远远大于我们的想像。许多文学名家都是饱读经典著作,都是站在经典的高度上创作自己的作品的。现在有多少年轻人阅读经典?我没有做过具体调查,但是我跟一些作家交流中得知,在当代有影响的80后作家中,没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大有人在,没读过托尔斯泰,没读过斯汤达,没读过大仲马小仲马的大有人在,没读过川端康成的大有人在,即使《百年孤独》,也有许多人没读完。也就是说,他们接受的经典熏陶很少,甚至有意无意地排斥着经典,远离着经典。他们是快餐文化中抱大的一代,其写作功底是高中时代建立起来的,他们要有大的文学作为,还需要做艰难的努力。
第二个危险信号是,80后作家们,在传统的长篇小说面前出现了集体性的反叛。从他们的创作意识中,未能建立长篇小说的文本意识,错误地把篇幅长的小说就看成长篇小说。他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长篇格局,把长篇小说应有的规范消解得支离破碎了。从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宏大的叙事,看不到复杂的人物,看不到广阔的社会背景,看不到人生的艰难困苦,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忧患,也看不到深邃的历史和灼热的现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片断式的故事连缀,是一个个精彩或不精彩的细节,是一个个充满幽怨或深情的情绪波动,是一个个缺乏典型性的司空见惯的普通人物。80后作家,说他们胆大也胆大,动笔就是长篇。说他们胆小也胆小,总是缺乏足够的想像力。书的篇幅够,厚度够,长度也够,可这并不标志着一部长篇的完成。这样的作品,能否承载起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使命?他们这样写是不是长篇小说的创新模式?这都是让人怀疑的。我甚至想说,这批80后作家,有的人在小说创作方面,从一开始就走了错路。
那么,正路在哪里?青年作家要从中短篇小说做起,不能急于写长篇,前辈大师们都语重心长地讲过这个问题。中短篇小说最讲章法,最讲技巧,这是做基本功,也是为长篇作知识和技术上的准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多少开始就写长篇的例子。我们列举一些长篇高手,比如巴金,老舍,茅盾,杜鹏程,峻青,王安忆,陈忠实,莫言,贾平凹,格非,苏童等,他们都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江苏毕飞宇,是写了大量短篇小说之后才写长篇的,他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但获奖作品都不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他真正的成就还是中短篇小说。有两个作家例外,一个是北京的凌力(《少年天子》),一个是河南省的二月河(《康熙大帝》),他们两人好象没有中短篇小说,一上手就是长篇。可是,他们都是历史小说家,历史小说题材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受制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有原本的历史原型所规定的基本框架,并非完全虚构的东西。相对于纯虚构的小说,从写作技巧和构思上要好把握一些。
80后作家要有学习标杆,国内的标杆就是王安忆,国外的标杆就是纳博科夫。两人都是作家兼教授。王安忆,准确地说她就是个高中毕业生,现在是复旦大学教授。在中国的作家中,王安忆是最具学者气质的作家,也是具有学者素养的作家。我仔细研读过她在复旦大学的讲稿——《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又认真阅读了纳博科夫的《小说讲稿》,一个是在复旦大学的讲稿,一个是在哈佛大学等名校的讲稿,他们在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解剖上,是不分高下的。他们对经典名著的解读,超过了许多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从王安忆的讲稿中可以看出,她的阅读量可谓大得惊人,这是她能够成为教授的原因,也是她能够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这是许多当代中国作家所不及的。在艺术王国里,吸收的营养有限,其输出的能量是更有限的。看看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她也是从中短篇小说开始起步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走向了长篇小说创作,所以她的每一步都非常扎实,屡建奇功。王安忆不仅是80后青年作家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这一辈作家王安忆学习的榜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