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水吗?”大考首都功能承接地

时间:2024-04-24

姚玮洁

北京往南140公里,天津以西145公里,石家庄向北125公里,三条轨迹的交汇点,便是保定。

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最近因为河北省的一项规划再次闻名:《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说,希望保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功能疏解”,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

北京周围的地市,吸纳北京的一部分职能,无疑可以缓解北京日益严重的“特大城市病”,但同时,大量人口涌入一个地市,必然是对其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考验。

作为京南华北平原的典型城市,保定与北京一样是缺水的。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教授杨路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保定缺水,包括整个河北缺水,都属于“资源性缺水”。它是指某地因水资源总量减少,从而造成供水紧张的现象。

人与资源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保定,也是对中国所有雄心勃勃的城市的警告。

水没了

“整个河北省都比较缺水,保定市也不例外。”杨路华告诉本刊记者,“与秦皇岛、唐山等地相比,保定属于渤海靠里的区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较小,降雨量也偏少。”

据史料记载,古城保定曾因水而成,“水之占城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到 20 世纪60 年代,市内的“一亩泉”还是喷流不止,市民经常乘船顺府河而下,直达白洋淀。

60年代以后,情况似乎急转直下,保定的府河、漕河渐渐变成排污河,界河常年干涸,唐河下游在白洋淀入口处则储存了大量污水。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由于上游截流严重,境外流入水量逐年递减。

保定市位于大清河流域中下游,入境水量由南北两支、四部分组成,大清河北支来自于北京及张家口,南支来源于山西和石家庄。

上述水源在上世纪50年代入境水量最大,每年约15.95亿立方米,70年代开始锐减,到90年代仅为4.04亿立方米,衰减幅度达75%。

保定缺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及经济快速发展。

保定市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下辖22个区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显示,保定市常住人口为1119.44万人,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你想想,这么点水,要管1000多万人口、22个辖区的工农业发展用水,均摊到每个人头上的,能有多少呢?”杨路华说。

根据保定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资料显示,保定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3亿立方米,人均282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和14.3%。

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即属缺水,低于500立方米则被归为“极度缺水”。

区域工农业高速发展导致了用水需求成倍增加,大清河水系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已达90%,远远高于世界公认的40%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

2006年,保定市水利局发布的《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就认为,保定市未来25年缺水总量近120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形势依旧紧张。

“生活条件好了,起码洗澡频繁程度高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用水量也是大数。再从经济发展指标上来讲,水是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工业用水量也少不了。” 河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副教授刘宏权对本刊说,“总之,缺水的形势,我认为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善。”

上述两个原因并非互相孤立。由于用水需求巨大,“保定地区乃至整个河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都太过严重。”刘宏权说,“我们现在地下漏斗的深度、面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开采到这种程度,不仅把子孙后代的水都用了,还造成了诸如地面沉降等隐患。”

“穷朋友借穷朋友”

上世纪60年代前,保定以“群泉竞涌”而闻名华北。仅保定市区西部就有27个泉,泉水汇聚成河,成为大清河水系地表水的重要来源。70年代后泉群开始萎缩,目前全市仅余涞源拒马源一泉在喷涌,自产地表水几乎消失殆尽。

地方党报说,“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争水的局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井越打越深、泵越配越大、出水越来越少的局面。一些建设项目因缺水不能上马,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由于缺水,保定下辖的顺平县等地因旱致贫的情况并不鲜见。

其实,保定只是整个河北缺水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任何希望承接首都部分功能的北京周边城市,都需要考虑水的问题。

2012年,河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交审议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该省平均超采地下水45亿立方米,超采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形成了20个漏斗区和大面积采空区。全省除秦皇岛和唐山两市供需基本平衡外,其他各市均属缺水区。

有一种说法是,河北的缺水问题是由北京导致的。

“诸如北京、保定、天津、宁夏,都位于我国最高缺水区域中。北京比保定的情况还要严重。”杨路华说。

按照前述数据,保定的人均水资源量是282立方米。放眼整个河北省,不同学者依据不同标准统计出来的人均水资源量也保持在270至350立方米之间,而北京现在人均水资源量为100立方米左右。

“北京的水都是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居民也觉得一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出来了,所以大家都感觉不到有多严重。”刘宏权说,城市里的人对缺水的感受不深,也是因为城市用水紧张时,便停止或者减少了农业、工业用水。“但这是不得已的下策,不是长久之计。”

刘宏权认为,造成保定乃至河北省缺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河北一直把向北京供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对此,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韩会玲有不同看法,她觉得“这个与河北缺水的关系倒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多年河北确实给北京、天津作了不少贡献。”endprint

比如1983的引滦入津工程,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当时决定给天津5亿立方米,后来天津认为不够,要求再增加5亿立方米。

这10亿立方米供水不仅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困难、改善了水质,而且减轻了地下水开采强度,使天津市区地面下沉趋于稳定。

河北水库向北京应急供水则经常出现。“这相当于在水上的穷朋友借穷朋友的。”韩会玲对本刊说,“当然,这个水是要补偿的,大概按每方多少钱。不过,肯定不能随时供水,而且由于每个水库供水期不一样,不同时段给北京供水的水库也不一样,一般只在北京特别缺水的时段供。”

而官厅和密云水库自1982年北京市发生严重缺水情况后,经国务院批准,不再向河北省、天津市供水,只向北京供水。

官厅水库的坝址和库区都在河北,而且官厅、密云的水源也大都来自河北区域,所以最开始水库的水量是北京、河北对半分。

未来难解的希望

现阶段,河北希望引黄河水填补自身的缺口,尤其是救济素有 “华北明珠”美誉的华北地区最大生态湿地白洋淀。

“白洋淀一直都被人们称为华北之肾。举个例子,你站在河边,如果河水丰沛,你就会有凉爽的感觉。白洋淀每年蒸发一亿立方米水量,对改善华北地区的干燥气候有极大的作用。”杨路华说。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保定市被迫多次开闸放水,但由于总体水资源的欠缺,白洋淀总是在暂时摆脱了“干淀”危机的几个月内,水位再次下降。虽然目前启动了“引黄济淀”工程,但由于缺乏长效而完善的补水机制和顺畅的补水通道,白洋淀至今仍面临着随时“干淀”的危险。

“未来的南水北调中线,将是保定水源的重要来源。原来保定的饮用水都是地下水,现在主要饮用来自于西大洋水库的地表水,南水北调中线贯通以后,将全部切换成长江水,水少的时候再从西大洋补充。”韩会玲说。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规划,保定可分配到5. 51 亿立方米。“不过,从长江那里进行南水北调,也不是说这个水有很多,它只能缓解地下水的超采量。要解决保定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除了开源,还必须节流, 并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配。”韩会玲认为。

综合各类报道,南水北调中线贯通之日,其调水规模恐怕很难满足沿途用水需求。

为了应对缺水问题,保定市早在2004年就成为河北省试点阶梯水价的三个城市之一。

“在景观及生态用水方面,现在保定正在建设城市水系,已经将城区7 条河道全部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河道所有违章建筑,清除所有垃圾,迁移所有坟冢,并对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及防渗处理,今后还将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政府也在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起码污水处理后,用于景观用水和环卫用水,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刘宏权说。正在实行的雨污分流工程,也大大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

杨路华则认为,中国的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万元产值用水量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确实缺水,但在用水方面,如果与以色列比,我们华北地区反而像一个富人了。比如在农业用水过程中,开闸后只有50%的水能真正用来灌溉,剩下的50%都损耗掉了,而以色列的农业用水利用效率能达到80%。如果将来保定的水资源利用率能达到80%,你想想能节约多少水?”

对于社会热议的保定可能成为“副中心”一事,杨路华已经知晓。这位在保定工作的教授坚持认为:“实际上,北京也没有因为缺水的问题制约它的发展,水同样也不会制约保定的发展。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缺水的问题也不是不可解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