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印尧
【摘 要】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非虚构写作的内容生态和报道角度发生了转变,非虚构写作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本文以“腾讯谷雨”公众号2017年7月-2022年6月发表的287篇文章为语料库,并通过python软件对“腾讯谷雨”公众号报道的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析新媒体语境下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征转变。分析发现,与传统新闻写作相比,腾讯谷雨实验室呈现出报道对象存在去中心化,以平民为主角;报道议题小众新奇,议题类型多元化;叙事方面创新“日记体”,第一人称视角写作增强等新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非虚构写作;腾讯谷雨;叙事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软件学院2021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语境下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征研究——以“腾讯谷雨”为例(ky202143)》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虚构写作又被称为“特稿”,源于西方新新闻主义的新闻领域,最初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文学化的写作手法,描述真实事件的一种新闻叙事方式。
在国内,非虚构写作主要集中在两个场域,即文学场域和媒体场域。20世纪80年代,非虚构的概念被引入我国文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报》开设“冰点”专栏,开始刊登特稿作品;2010年,国内文学期刊《人民文学》设置“非虚构” 专栏,标志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经过12年的沉淀,媒体场域的非虚构写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传统媒体平台方面,主要以《南方周末》《冰点周刊》《GQ》《南方人物周刊》为主;在互联网平台,主要以网易“人间”、搜狐“极昼工作室”、腾讯“谷雨实验室”、界面“正午故事”和澎湃湃客的“镜相”为主。本文主要以腾讯的“谷雨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表的作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特征。
作为腾讯新闻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非营利项目,2017年7月,腾讯“谷雨实验室”公众号正式成立,其前身是2015年4月20日发起的腾讯“谷雨”项目。2018年5月,腾讯“谷雨实验室”定位于聚焦特稿等非虚构图文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和传统新闻报道相同,腾讯“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新闻作品以事实为基础,但不同的是,其更注重文学化的表达以及情感的铺垫与抒发。此外,相比于传统纸媒阶段的非虚构写作,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呈现选题范围广,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写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播影响大等特点。
“腾讯谷雨”公众号文章的更新频率为每周3篇,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法,通过等距间隔抽样的方式,从公众号“谷雨实验室”2017年7月第一篇文章开始,至2022年6月1日的所有文章中,每隔一篇进行抽样。除去广告或转载等非原创文章,确定了287篇文章为语料库,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并通过python软件对“腾讯谷雨”公众号报道的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人物选择、报道议题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新媒体语境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征。
一、“谷雨实验室”报道议题特征
(一)议题方向小众新奇,议题类型多元化
根据数据统计发现,“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新闻写作在议题方向上,小众猎奇类的文章有103篇,占比36%。小众新奇类文章的报道一方面可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体现新闻报道的新奇性,赚取网络流量;另一方面,“谷雨实验室”在内容层面,并不是只停留在满足人们的偷窥欲,而是报道新鲜内容,其中也不乏为少数弱势群体和特殊职业群体发声,呈现多元的群体生活视角,体现社会责任感。例如,《女人八十,一个作家被“枷住”的一生》《一个被输入法遗忘的人不再孤单》《在太空中吹奏萨克斯的宇航员,一直凝视着地球》等文章通过报道小众群体,来彰显报道角度的多元和社会责任担当。
相较于传统媒体内容的严肃性,腾讯“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更注重选题内容是否具备可读性,在标题方面会更加注重凸显内容的张力,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提高文章的打开率。例如,《在山村里为失败的人建一个玩具熊乐园》《我把房东5万的花架20块钱打包卖了》《和尚爸爸和他的婴儿岛》等。
(二)议题内容紧跟舆论热点,议题效果最大化
新闻热点事件相较于普通的新闻事件,引发的影响会更大,关注度会更高。针对这类议题,腾讯“谷雨实验室”紧跟受众关注的角度,及时进行报道。作为长于深度报道的媒体,“腾讯谷雨”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仅相对完整地让受众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还多视角多观点呈现热点事件,丰富人们看待事件的视角。
数据显示,新闻热点追踪型文章54篇,占比19%。在冬奥会期间,腾讯“谷雨实验室”报道了《羽生结弦:我,就是风暴》《在冬天的北京,金牌银牌或者没有牌都可以拥有快乐》;在俄乌冲突中,报道了《在柏林中央火车站,乌克兰客人的眼泪让我猝不及防》《空中巨兽毁灭在俄乌战火中》等,以及《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等报道,都是紧跟广大网民的关注焦点,及时地进行报道与表达,满足受众的媒介使用需求,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增开新栏目,丰富传播内容
2017年7月,“谷雨实验室”公众号成立,2018年5月,定位于聚焦特稿等非虚构图文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成立5年来,“谷雨实验室”一直强调,好选题应该与时代的要求相契合,记者与编辑要站在当下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人们的情感变化、思考角度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关心人们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号召,丰富传播内容。
为了吸引受众,提高非虚构新闻作品的关注度,扩大叙事作品的影响力,媒体都希望自己所开设的非虚构写作栏目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话语。“谷雨实验室”公众号为丰富传播内容和传播角度,在2021年9月5日增開了《附近》栏目,叙述我们身边不为人知的角落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截至目前更新了10篇文章;2021年11月25日,增加了新栏目《科技风俗故事》,讲述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截至目前更新了1篇文章;2021年12月24日创立了《地球漫游》栏目,在疫情之下,讲述世界另一端的故事,目前撰写了4篇文章。“谷雨实验室”的新栏目一方面丰富了传播内容,另一方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主要体现为发文数量比较少,文章的传播效果不稳定。
二、“腾讯谷雨”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征
(一)传承采访报道形式,创新“日记体”叙述
在新媒体语境下,国内的舆论环境和内容生态都发生了变化,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虚构”逐渐成为一个热词。
在采访报道的形式方面,新冠疫情期间,创新新闻文体,例如,在武汉疫情和上海疫情期间,很多新闻报道都是通过经历者表述的方式,為受众还原疫情地区的真实面貌。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城市服务工作者、疫情地区的居民日记、口述,以及Vlog短视频成为腾讯“谷雨实验室”报道素材的来源。
根据抽取的样本数据显示,腾讯“谷雨实验室”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采访报道形式,还创新了“日记体”的文章叙述方式。“日记体”非虚构写作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以固定式内聚焦为主,还原了内容的现场性,全程以“我”的视角出发,通过个体视角给予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事件的发展态势,丰富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沉浸式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紧跟舆论热点,深度报道表达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各大媒体提供了天然的新闻选择机制,舆论热点成为各个自媒体追逐的热点和深度挖掘的方向,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平衡。
腾讯“谷雨实验室”选择热点进行议程设置报道,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聚焦热点新闻事件背后的关注点。新冠疫情暴发后,“腾讯谷雨”在内容报道上,紧跟舆论热点,以武汉和上海的封城为例,其报道内容紧跟武汉和上海的疫情发展态势和新闻事件而展开。其中关于武汉疫情的报道文章有27篇,关于上海疫情的报道文章有12篇,占据了“腾讯谷雨”2020年关于疫情报道文章90%以上的篇幅,以及2022年所选文章的大部分篇幅。
“腾讯谷雨”微信公众号2020年累计发布非虚构作品115篇,其中9篇获得10万+的阅读量;2021年累计发布非虚构作品94篇,其中8篇获得10万+的阅读量;2022年截至6月,发表文章78篇,其中2篇获得10万+的阅读量。这类阅读量较高的文章主要以“农民工看海德格尔”、上海疫情、娱乐明星等热点新闻事件为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三)第三人称叙述为主,零聚焦视角讲故事
叙事者在叙事文本中具有重要语言主体特征的功能。方毅华在《新闻叙事导论》中称“叙事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它与话语相伴相生,用以影响受众对人物和事件的反应和理解”。统计发现,“谷雨实验室”新闻文本的叙事人称方面,78%的报道文章主要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11%的报道文章为当事人第一人称;5%的报道文章为复合人称;6%的报道文章为作者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报道文章通过对报道对象进行直接描述,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增强报道的真实性与影响力。
腾讯“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写作的文章主要涵盖自叙体、口述体、回忆体、特稿、人物传记等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大多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减少了叙述者本身在文本存在的痕迹。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谷雨实验室” 较少使用,第二人称主要作用在于拉近叙述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在文本统计中发现,“谷雨实验室”在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方面,相较于前几年的报道,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在热点事件的报道上。例如,《为了给员工发工资,我骑车穿过疫情中的上海》《我把房东5万的花架20块钱打包卖了》《被拒签改写命运的留学生》等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结构全篇,以“我”讲述真相,通过第一人称“自述式”文本,提高受众在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感受当事人的经历,最大程度地达到情感共鸣,提高传播效果。
(四)叙事巧用文学技法,开放式结尾为主
信息的生产传播是一个生产者编码和消费者解码的过程,在非虚构写作的内容撰写方面,生产者需要在具体的点、线、面上下功夫,用心搭建文章的叙事结构,吸引读者留下来。
在叙事结构的运用上,基于移动互联网兴起的非虚构写作,“谷雨实验室”大多数文章都采用非虚构写作为主。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注重用户的感受,不仅需要将长篇文章的重要看点内容前置,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需要讲究技巧和节奏。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报道不同,“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写作报道更加注重文学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起读者对叙事文本的兴趣,将故事或叙事的顺序和风格呈现给读者,提升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通过场景化描写和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丰富新闻叙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为广大受众呈现多元、立体的新闻事实,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结尾的形式方面,数据统计显示,“谷雨实验室”的文本有188篇使用了开放式的结尾,至结尾处或戛然而止,或意犹未尽,留有空白,占比66%;与传统媒体的封闭式结尾,给予读者明确的故事结果相比,开放式结尾更能引发读者思考,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丰富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受众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可以解码出更加多元的文本意义。
结语
在传统媒体时代,特稿走过探索期和黄金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特稿迎来新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写作平台迅速发展,“谷雨实验室”在报道对象、议题、叙事方面都呈现了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性的写作样式,“腾讯谷雨”非虚构新闻写作不仅以“内容为王”,适应媒介融合趋势,而且顺应市场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传播手段与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与传播角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腾讯谷雨”非虚构写作虽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例如,盈利模式存在问题,费时费力投资回报率低;文学性与客观性的边界难以把握;深度阅读与信息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之间存在矛盾;议题类型呈现猎奇化、同质化的现象;在传播形式方面,非虚构写作大多以图文为主,较少使用音频、视频,以及非虚构写作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非虚构写作平台和写作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助力非虚构写作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第一,建立正确的盈利模式,让付出与投入成正比。非虚构写作者需要坚持“内容为王”,一方面通过好的报道与好故事取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好的故事影视IP化,来丰富盈利模式。第二,树立跨学科的思维,寻求文学性与客观性的平衡。非虚构写作涵盖文学、新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写作者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寻求一种跨界融合,平衡非虚构写作文学性与客观性之间的边界感。第三,选题反映时代变革,议题类型多样化。写作者在撰写非虚构作品时,应以当下的时代变革为方向,多角度寻求报道选题,不被商业化所左右,避免选题同质化现象。第四,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形式。非虚构作品的传播渠道除了传统媒体外,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都是传播载体,对丰富非虚构写作的传播形式有重要作用。第五,培养非虚构写作专业人才,提升非虚构作品质量。从学界来看,高校可以将非虚构写作引入课堂,通过讲授练习一体化,吸引有兴趣的同学深入研究,培养非虚构写作专业人才;从业界来看,非虚构写作平台可以引入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撰写优秀的非虚构作品,确保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03).
[2]周逵,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6(12):83-86.
[3]曾润喜,王倩.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新闻界,2017(02):32.
[4]黄典林.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 [J].新闻记者,2018(05):35-43.
[5]李亚玲.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以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为例[J].青年记者,2018(08):22.
[6]劉楚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9(11):11-12.
[7]夏永康.新媒体领域视角下新闻非虚构写作方式的转变——以《人物》公众号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15) .
[8]华进,张小淇.后真相语境下非虚构叙事兴起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探究[J].东南传播,2020(08):6-9.
[9]禹夏,石梦鑫.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叙事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未来传播,2021,28(02):18-30.
(作者:广州软件学院游戏系助教,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责编:姚少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