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再谈坚守新闻的准确性

时间:2024-05-07

程茂枝

准确性和真实性、及时性一样,是新闻报道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职业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准确性是新闻文风的体现,涉及新闻写作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即准确地表达和描述新闻事实。具体来说,新闻的准确性主要涵盖事实准确、观点准确、表达准确等方面。

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为安徽日报在农村的延伸,一直以来将准确报道新闻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现结合该报近一年来的采编实际操作,从事实准确、观点准确、表达准确三个维度,分析妨碍新闻准确性的诸多表现,管中窥豹,阐述坚守新闻准确性的重要意义,并简要分析确保新闻准确性的主要方法,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妨碍新闻准确性的诸多表现

(一)事实准确方面

主要表现有:概括不准。多出现在标题和关键句上,表现为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核心事实不准确不清楚等。如《参保人员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可报销七成医药费》一稿,其核心内容为“参保人员新冠感染在统筹区域内普通门(急)诊治疗时,合规医药费用不设起付线、报销限额,报销比例统一为70%”,其关键词为“门(急)诊治疗”,故见报稿改为《门诊看“新冠”医药费可报七成》,使概括更为准确。有悖常识。如一稿件导语写道:“去年安徽省退税达2万亿元”。跑时政的记者应该知道,全省GDP才4万多亿,退税2万亿不符合常识。后经查阅资料,原来是记者误把全国的数据当成安徽的数据,导致出现这一错误。类似的错误还有:全省1000多万儿童合肥只有14万、某村民在合作社除草打零工一天报酬200元(正常报酬在80-100元)等。材料杂糅。如一稿件将某医院行政、护理、医疗人员三位采访对象针对其各自岗位作的三段介绍,总结成一段话,并以其中一位采访对象的口吻说出。这种为了行文表述的方便,把不同的消息来源杂糅為某一个来源,把不同专家的观点片面概括成一个专家的观点,容易造成信息源错乱,给人一种不可信、不真实的感觉。“现场陷阱”。采编实践中,根据材料、发布会采写新闻稿件的情况比较常见,个别稿件为了追求“可读性”,添加一些编造痕迹明显、没有特色的“案例”,有些记者喜欢使用“在现场看到,某某专家、某某局长介绍”等,存在虚构现场、假借专家领导表态等问题。信息冲突。如数据前后对不上,人物姓名、性别、职务等前后表述不一致等。有些信息前后不一致,但是比较隐蔽,比如有些通讯员来稿,涉及农业的收入、成本、利润等,前后数据经过计算有出入,要特别引起注意。

(二)观点准确方面

主要表现有:立论不严谨。记者报道新闻,既不能就事论事地撰写新闻,更不能为追求新奇,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地撰写新闻,把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传播给受众。例如,一些稿件没有吃透中央政策精神,片面反映一些局部的困难和诉求,就会犯片面性错误。在评论写作过程中,立论要严谨准确,不说过头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不把话说得太满。评价不准确。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政策、宣传要求等也并非一成不变,稍不留意就会犯错。这就要求稿件中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最好有权威出处。如“安徽已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这一表述,必须在省委省政府权威会议文件确认之后才能使用。此外,诸如全省首次、最大、正式启动、拉开帷幕、迎来最强等表述,也要格外小心,不可为了抢“大新闻”而想当然地使用。引用不规范。引用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观点和立场,尤其要小心。比如“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等表述,经常见诸记者和通讯员的报道,但有些引用的表述似是而非,偏离原文甚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重要文件、语录时要规范,做到一字不差,包括标点符号。

(三)表达准确方面

主要表现有:语法错误。最常见的如将“截至目前”错写成“截止目前”,在文中滥用“进行”“开展”等动词,这类问题在一些稿件中比较常见,涉及记者的文字功底和行文习惯,需要下功夫予以解决。含糊其辞。一些稿件使用“日前”“目前”“最近”“多年以来”等来代替可以标明的具体时间,用“广大群众”“极少数人”“许多”“难以胜数”等代替具体数量,用“几乎”“差不多”“大概”“可能” 等代替具体程度,不能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让人云里雾里,将信将疑。称谓不规范。常见的是单位名称,如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卫健委等,在同一篇稿件中,乃至同一张报纸上,使用简称还是全称,要统一规范;又如团省委、团县委、乡镇团委等名称要规范表述。此外,一些细节也要注意,如标点符号,两会和“三农”,前者已经人人知其意,不用引号;后者主流媒体仍然用引号,要注意辨别,使用权威用法。再比如在两会报道时,要特别注意会议名称的表述,不能犯低级错误。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安徽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可以简称为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还可以进一步简称为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这些重要会议的全称和简称的使用一定要规范;再比如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表述,要弄清楚其含义,准确使用。

二、确保新闻准确性的方法路径

(一)提升新闻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采编习惯

通过编前会、职工大会、团建活动等形式,结合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常态化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岗位培训、业务学习等教育培训,持续提升采编人员新闻写作和编辑能力,形成谨慎、求证的良好采编氛围。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杜绝“主观假新闻”,杜绝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减少“二手新闻”。养成良好的采编习惯,采访要广撒网、逮活鱼,重要信息要反复求证,重要的观点要不断推敲,批评性报道要力求平衡,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

(二)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层层把关的体制机制

完善报社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采编审之间的责任分工,严格落实“三审制”和“第一读者”制度,确保出版质量。结合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对采编流程适时再造,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采编审流程。建立奖惩机制,推动采编互动互查,持之以恒抓好业务研讨,研究真问题,狠下功夫解决问题。

(三)畅通沟通渠道,强化与读者的沟通联系

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历来注重与读者的沟通联系,建立了“读者评报”“通讯员评议”“记者观测点”等沟通机制,接受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多年来,该报一直坚持改进办报方法,接受读者指谬,进一步保持了媒体与读者的密切联系。这一传统,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通过即时评论、在线互动等新形式,予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