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苏志涛
【摘 要】城市形象宣传片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综合展现城市发展风貌、树立城市形象的影像类型,是城市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是以城市“物質性”和“流动性”为基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形象的呈现需求不同,城市空间的变迁会影响宣传片的内容范畴。本研究以合肥市近20年从“环城”到“环湖”的城市化进程为出发点,探析合肥城市空间、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迁与城市形象宣传片内容建构之间的联系,从主题构成、内容演变、景观选择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发展的流动性对城市宣传片的渗透,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大战略和特殊事件下城市宣传片内容组成产生的波动。
【关键词】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化变迁;城市传播;合肥
“城市形象”最早在凯文·林奇(Kevin Lynch)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对于一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和感知,是一种“公众意象”。国内学者结合城市营销理论等对城市形象加以研究。江曼琦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总之,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某一城市地区的内在文化、外在表象和发展潜力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城市形象宣传片是基于城市定位、时代特征、城市发展诉求等因素展现城市形象,对城市各方面要素进行不同程度的影像分配的视觉文本。
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城市发展进程加以呈现,影片既需要反映城市的当下风貌,又可以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城市变迁的庞杂要素中选取适于当前发展阶段、反映城市需求的要素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契合当下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情况的影像。因此,城市形象宣传片也是城市化变迁下的产物。本文旨在分析城市化变迁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内容建构上的演变模式,丰富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建构流动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一、合肥城市宣传片影像建构策略
通过搜索各大视频网站、电视台官网以及政府官网,共获得合肥市各类宣传片15部。为了避免变量因素对数据观测的影响,本文选取表1中5部官方出品的城市宣传片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看这5部城市宣传片,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影像技术、观念的提升以及城市实体的不断完善。在反映合肥近15年的城市变迁的宣传片中,早期镜头以大量单一的固定镜头为主,画面缺乏全景描摹,并且存在一镜多用的情况。随着技术发展和影像观念的进步,城市宣传片的美学气息逐渐浓郁,开始注重视觉的多元化,采取了如航拍、延时、数据图标、特效等手法,并且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也增添了大量新的实体景观。如2005年后新建的合肥体育中心、合肥大剧院等建筑,在后来的城市宣传片中均有呈现。在音乐选择上,音画契合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注重音画之间的节奏感,采用卡点的手法增强观赏性;另一方面逐渐注重音乐与内容的协调,注重画面内容与音乐类型的匹配度。就影片核心内容而言,2005年的宣传片以篇章的形式,较为清晰地表明了“绿色、科教、制造业、希望”四个城市特征;2011年“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一片中通过字幕体现了“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的城市特征;在2017和2019年都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城市特征。城市宣传片的创意逐渐凝炼、抽象,这种宣传主题的演变,也是以政府提出的相应的“城市名片”作为指导。2007年,合肥市政府把“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作为合肥第一张官方城市名片,沿用至2012年6月,后改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名片固然为城市宣传片的主题确定了方向,但是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内容,需要依托城市的具体情况,城市的变迁也将会直接影响城市宣传片的内容变化。
二、从“环城”到“环湖”的合肥城市宣传片内容建构
21世纪以来,合肥经历了“环城时代”“滨湖时代”“环湖时代”三个城市发展阶段,分别以2005年提出的“141”战略和2013年提出的“1331”战略为转折点。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合肥城市化变迁的三个阶段,一部部合肥城市宣传片在这个过程诞生,城市化进程背后的城市空间、特征、文化和需求的变化悄然隐藏于影像之中。
(一)主题构成:城市战略指导影像组成
通过对5部城市宣传片的浏览,可以将画面内容分为经济建设、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教育建设、城市介绍及城市化建设四大主题。2005年合肥城市宣传片中经济建设内容占比33.9%,科教内容占比37.5%,时长均超过3分钟。2003年以来合肥已进入发展快车道,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1346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行动思想,制造工业之城成为合肥城市形象的重要建构目标。另外,继1999年入选国家科教基地以后,合肥市又于2004年被定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城市的科教基因被再次激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合肥发展蓝图的重要板块,这使合肥市更加重视科教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2011年,安徽省做出一项关乎合肥未来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巢湖撤市。合肥市推出了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为题的城市宣传片,以当时结束不久的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为引子,展现合肥市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象,展现合肥城市的美好生活。
2012年《中国·合肥》城市宣传片是合肥首次由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参与制作的城市宣传片。片中经济建设相关内容达到了63.5%。片中结合滚动字幕从工商政务审批、对外合作、未来产业规划等多角度表现城市未来投资价值,带有明确的招商引资目的。巢湖的并入使合肥市市域辖地增加了4430平方千米,总面积突破了11000平方千米,具备了建设特大城市的地理基础。合肥市新一轮产业建设的需求和土地资源的补充,极大刺激了招商引资的需要。
2013年2月合肥市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为全新的城市名片。2013 年6 月21日,市规划局对外公布《合肥市“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标志着合肥进入“环湖时代”。“1331”战略中5项空间规划聚焦刚刚纳入的巢湖市与庐江县,城市整体空间建设不断向城市东南部倾斜,便于融入长三角。2016年5月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经济圈纳入长江三角规划范围,代表合肥市建构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计划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认可与支持。2017年初,合肥市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教能力再次得到提升。2017年6月,合肥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人工智能、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高新产业发展迅猛。另外,协调发展是“环湖时代”合肥城市建设的核心。2016年合肥市开工建设多条精品道路等,打造“一园两坊一街”四个特色商业文化圈。2017年和2019年的城市宣传片,围绕“创新”展示“环湖时代”合肥市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科教建设的成果。其中经济建设与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占全片内容的前两位,展现合肥在协调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二)内容演变:城市发展推动形象变迁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是对城市特征、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某些重大发展规划的反映,城市化的动态性推动了城市宣传片建构城市形象的变迁。
图1显示了5部城市宣传片各类内容组成的变化趋势。其中2011和2012年的城市宣传片的内容组成较其他时期差异较大,这与上文提到的该时期全国体育大会的举办、巢湖撤市和城市定位及战略调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依然可以看出,有关经济建设的内容比重随时间呈递减趋势,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比重则在逐年递增。这种趋势契合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变迁模式,也即从注重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变为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合肥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未松懈。从“环城水系治理体系”到“五森计划”再到“河长制”“林长制”,长期以来合肥都在不断尝试建设美丽宜居的绿色城市。在2017年宣传片末尾,伴随《美丽合肥》轻柔大气的乐曲展现了逍遥津、天鹅湖、巢湖和牛角大圩的美丽风光。而文化方面,合肥市2004年发掘三国新城遗址、2012年建成渡江战役纪念馆、2013年至2020年不断扩大和新建罍街、贡街和庐州坊等,都是合肥不断强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红色文化和徽派文化的实践。除了再现物质文化景观,如“庐剧”“纸笺加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体现。而科教建设有关内容的占比趋于稳定,在2017年及2019年的宣传片中,科教建设的内容时长均为1分30秒,主要围绕合肥市的重点高校和研究所、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重要科研人物及团队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几个方面展开。城市介绍及城市建设的内容占比长期以来波动不大,这是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中更多是对于县域地区和产业新区的规划,联动老城区的城市副中心只包括巢湖北岸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就是说,合肥城市圈面积扩展的主要是围绕滨湖新区一带的巢湖北岸地区,以形成与合肥旧城区的双中心城市体系。目前老城区的城市用地已饱和,而后更多是在旧有基础上完善城区景观,滨湖新区的城市副中心也初具雏形。而在城市宣传片中,平衡两大城市中心内容则关系到受众对于合肥市城市空间的感知。宣传片中老城区城市景观主要是“以旧换新”的模式,由于篇幅影响呈现有限。而滨湖新区的城市景观尚未完善,又需要平衡老城区的比重,最终在城市宣传片中城市景观的演变更多体现在拍摄手法上,以大量延时摄影和城市大全景将城市要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
(三)景观选择:城市实体决定再现主体
凯文·林奇所阐述的城市形象中,城市的可意象元素主要是围绕“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物质景观。即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是城市形象建构的基础。而城市宣传片的影像手段就是對于物质现实的再现,尽管城市精神与文化才是城市形象宣传片力图传达的核心,但是这种抽象要素也需要以城市实体作为能指才能得以体现。城市化变迁过程中的直观感知就是城市空间实体的变化,城市实体的变化直接决定影像空间的要素。
合肥市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实体主要呈现出两类变化。一是城市空间实体的更新,如安徽博物院、城隍庙、合肥市政府等原有的城市重要建筑、设施的重建或修缮,以及此过程中伴随的建筑群的完善。即在不影响城市规模的条件下,在原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完善和重建。二是城市空间的延伸,“141”和“1331”战略都是围绕扩大城市规模而制定的。2005年至2021年,合肥市城镇化率从55.84%上升至84.04%,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近200平方公里。新建如赖少其艺术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罍街等重要城市建筑,以及天鹅湖、滨湖新区建筑群等城市实体景观。此外,城市空间内还包含了大量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城市空间中,并且随城市发展不断变化。从环城河、天鹅湖到巢湖,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在不断保护和治理中呈现出如今的勃勃生机。
如表3所示,从2005年到2019年的城市宣传片中,出现的重要城市景观由7个增至29个。其中,环城河和天鹅湖是展示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坐标,宣传片多次采用大景别的镜头,将自然景观和城市空间相结合,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展示点。而在2011年后开始呈现巢湖和天鹅湖的景观,其中合肥大剧院、合肥体育中心和天鹅湖城市群景观快速成为象征合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城市景观。而巢湖区域展现了从建设时期到环湖大道、融创乐园、滨湖新区建筑群等大量现代建筑建成的发展过程。城市实体的影像呈现表现为一种徐徐扩张的趋势,符合城市化变迁的特征。另外,合肥城市宣传片中的文化展示窗口除早期的包公祠和古逍遥津之外,又增添了安徽名人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并且随着城市范围扩大还将原本远离城市区域的重要文化景观纳入合肥文化圈中,如三国新城遗址、三河古镇、小井庄等,都是在2017年以后的城市宣传片中才得以展现。
城市空间实体经历不断更新、扩展的变化,城市宣传片呈现出城市实体的变迁。5部城市宣传片,不到40分钟的时间,却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变化。正是城市实体的流动,成就了影像中那不过一瞬的美景。
结语
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合肥历经了数次城市战略布局调整,从经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合肥逐渐走向建设现代、文明、美丽、和谐的城市,创新、绿色、协调的新发展战略被凝聚在了画面所呈现的那碧绿的环城“丝带”、明亮如镜的天鹅湖、宽广如海的巢湖以及城市天际线之中。从“141”战略到“1331”战略,城市的空间实体不断向外延伸,对于美的追求使得城市内部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实体的变迁为城市宣传片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意象容器”,推动影像呈现主体的不断变化,并为之带来崭新内涵。未来的合肥将向着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圈迈进,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景观都将不断涌现。城市化的进程未曾停滞,城市还将需要新的文化和精神,城市形象宣传片将随着城市变迁为人们展现全新的城市画卷。
参考文献:
[1] 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2002(05).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9.
[3]王晖.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J].理论与创作,2008(04).
[4]刘娜,张露曦.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7(08).
[5]徐雅琴.“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杭州城市符号生产与变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1(06).
[6]陈奇.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叙事变迁与逻辑重构[J].现代视听,2021(10).
[7]李伊娜.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变迁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
[8]汤菁.“换城”故事——情境、传媒与交往中的“巢湖撤市”[D].安徽大学,2013.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责编:周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