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声音景观建构

时间:2024-05-07

齐渤洋 张立伟

【摘    要】《如果国宝会说话》扩展了对于声音景观的运用。本文以谢弗所提出的声音景观理论中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为索引,基于对社会和文化形态因素的分析,赋予听觉动态性和丰富性,并从声音形态建构、声音空间建构、声音价值建构三个方面探讨《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景观建构的路径。

【关键词】《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景观;声音空间;声音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文物类纪录片声音创作研究》(项目编号:CXJJS21089)结项成果。

一、《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形态建构

声音形态建构是音乐编辑根据声音的风格、样式,同时按照总体设计概况对每个场景,乃至每一文物的声音、声音与画面、声音与聲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设计,将上述声音的构思变为现实的可行性,更着重于如何通过声音客观特性的控制以满足听感要求。[1]对文物进行展示和研究,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也是对文化自信的直观表达。[2]《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声音景观具有历史厚重感,文物神秘感,而作为传播符号的声音不仅要符合当下潮流更要保存文物原本的声音特性,将物质上的声音与文物内在的声音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声音形态建构。

(一)基调音

基调音又称为背景音,描绘特定空间声音的基本特色,而且也是标志音和信号音的声音背景。[3]文物的特定空间主体宏大,内容广博、题材丰富。例如,文物类纪录片《国家宝藏》庄重典雅,《故宫100》平稳恢弘。《如果国宝会说话》自然脱离不了表现文物这一大背景下的致远纮深,第三季中25集的文物介绍共使用100多次的背景音转换,平均一集影片就有4次配乐转换,其中至少有2至3次采用恢弘、悠扬、神秘的音乐风格。尽管《如果国宝会说话》在音乐使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多元性,但每一集在恢弘背景的影响下依旧保持主流风格,其中个性配乐如表现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以摇滚乐的方式,兽首人身配上隐秘的空间,给人一种惊悚的感觉;而在介绍十二生肖俑的画面时,引入乐曲《难忘今宵》,让氛围逐渐变得轻快,这些不仅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还借音乐的样式与受众更好的沟通。

(二)信号音

信号音在文物类纪录片中被称为音效,《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画面中运用相对应的音乐和音效,使国宝更具灵气,展现出文物完整的立体形象。现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25集为例,将音效概括为环境音效、人声动物音效和其他音效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图1)。音效不仅是画面的一种补充,更是对文物内在世界的刻画,纪录片主题的升华也离不开音乐的运用。音形统一、声情合一,音效和画面的相互结合使文物发出“自己”的声音。[4]

通过统计分析,第三季中环境音效占比高,整体的音效运用呈增加趋势,其他特殊的快速音效常用于文物闪回过程,或者作为结束和开始一个新篇章的过渡,具有连接性和迅速感。在《三彩载乐骆驼俑》中对文物介绍时用了特殊音效,乐器共分为8种,如拍板、琵琶、排箫等,在每个文物转换过程中同样使用8次音效,使纪录片感官更为强烈。“鸟飞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5]这是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中的诗句,古人将对爱人的思念印在瓷器上,以此来向远方的“她”传递思念之情,在提到“鸟、水、白云、千里”等时,多次加入鸟声、水声、车马行走声,诗词的灵魂和情感由此得到传达。

(三)标志音

谢弗提出声音景观是主观的聆听,同一空间内的声音对身处其中的不同接受主体来说所蕴含的信息与意义是不同的。[6]标志音对文物来说是地域特色,通过文物进行身份与情感认同。第一支骨笛在9000年前随着一只仙鹤的死去,鹤群的悲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清亮,被人们巧制成骨笛。早期的骨笛为狩猎而生,伴随着狩猎的欢庆,骨笛逐渐变为乐器。从最初的五孔骨笛,到后期变为八孔或七孔。《三彩载乐骆驼俑》是盛唐厚葬礼制的产物,繁荣的大唐开放国门与邻国友好相处,三彩载乐俑的出现代表了盛世唐朝的景象,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穿越不同的地区,片中0:20-1:29分选择异域音乐风格进行情景再现。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由于是西域传来,片中0:19-0:28分引入新疆乐器热瓦普的声音,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标志音。声音与文物的特定地域、生活实践、文化传说相连,具有影响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功能。

二、《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空间建构

声音可被看作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7]心理美学也认为,信息进行交流,信息的艺术价值被大大提高。它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看成是文化的偶然物和盲目性产物,最终会从一个理性世界中消失;而是把它看成是情感生活的化身和创造者。[8]声音以听觉的方式向受众传达情感、文化和历史信息等,通过标志音、信号音、基调音的运用和再现以及文化空间、情感空间的建构表达出时代的价值。

(一)文化空间建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谈及感官时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9]听觉的感官是不断被文化所建构的。人在观赏一个事物时,有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感官重建,人在头脑里的这些活动调用了文化联想与视觉、文字经验的符号化连接。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动物,符号的动物。[10]文化空间得以构建不可缺少标志音和基调音的作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出现的花树状金步摇,1600年前步摇的主人是燕国国王,步摇有着一步一摇曳的声音和美感,步摇上挂着的轻薄树叶随风轻摆,发出“铃铃”的响声,十分受皇权贵族的喜爱。而步摇不仅在当时的中国风靡一时,在阿富汗蒂拉丘地墓葬群、韩国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类似步摇形状的文物。可见,步摇文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步摇“铃铃”的响声就是此文化的标志音。在第三季的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中,配音选取第一人称的对话方式,岑夫子、丹丘生、李白三人的酒筹局,配上酒水声音和有趣的对话,依然能感受到诗人相谈甚欢的情景。

(二)情感空间建构

人性的情感需要语言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选择理论认为“选择即意义”,选择被视为意义选择与表达的功能实现,同时指出语言结构、语法规则、社会语境和文化规约影响并制约语言选择[11]。《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多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视角,根据社会语境的变迁,让语言变得更为活泼生动。语言与声音相配合,解说词在文物介绍过程中十分关键。《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画外音,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解说词。如果说传统纪录片的解说词是客观再现,那么该片的配音就是主观再现。阿斯塔纳俑与文书一集中,开篇是轻松诙谐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进入,同期声出现:“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我们即将闭馆,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离开,感谢您的参观”。 一段搞笑的音乐伴着阿斯塔纳俑睁开眼的那一瞬间:“难得一见的波斯国皮裘,来来来,穿上这双驼靴 你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郎君 ”。“画面+解说”能够直接传达纪录片中抽象信息,调皮的语句赋予文物特殊的生命,歡快的解说词对受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通常文物类纪录片的解说会渲染悲伤氛围,在《故宫》系列片里,多数有着对历史无奈的感叹。《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诙谐幽默的搞笑风格,配上技术手段将历史与当代潮流进行融合。画面中各种女俑充当围观群众角色,手捧西瓜代表了“吃瓜群众”,在观众欢笑的同时,理解了阿斯塔纳俑与文书的含义,引发受众对历史文物的情感共鸣。画面和解说词语气的相辅相成,让纪录片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

综合来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语言创作与声音设计,充分利用了语言和声音的表现力,通过巧妙的语言选择、画外音解说和声音配合等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了观众对文物的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

三、《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价值建构

声音的价值是历史纵深感的搭建,人文情怀的延续和再现,好似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刻呈现,一个物体,一集节目带来的久久回音是声音价值的回响。

(一)传达时代的声音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三彩载乐骆驼俑,通过图片可以看到骆驼仰天鸣叫,舌头向上弯曲好似在鸣唱,骆驼背上载着八人乐团,可以观察到有人拿着箜篌,有人拿着排箫,还有人拿着拍板、横笛等各种乐器,好似在为中间那位女子奏乐,被乐师环绕的女子头顶梳着唐代女性流行的乌蛮髻,她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唱歌。此件文物是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陶俑的经典之作。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这是人们对唐朝的想象。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用夸张的手法还原了大唐盛世。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历史不能复回,所以想象的声音便得以出现。

想象也会有想念,“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穿越千年的爱恋与相思在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中被记录和被看到。一件古物怎能与现代交通相联系起来,开头的火车声就给人以无限遐想,飞沙走石,思念之情被刻印在壶身上,以期传达对彼此的爱意。自然是它们的见证者,风声、水声、鸟声、打雷、雪花打落、骆驼行走的声音等,在这些小小的声音背景下,文物更具灵动性。可想而知,经过漫漫长途,经历各种风雨或才可以相见,伴随着飞沙走石,春夏秋冬,一步一个脚印来诠释爱情;可是千百年后,爱与不爱都无从知晓,只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还有这样的印记,还可以看到词人的留恋和不舍之情。时代在变换,曾经的世人已烟消云散,或许在茫茫大海中,沉没的不只是壶中的诗词,还有那颗思念的心。

(二)传达使命的声音

牛通常象征着忠诚、醇厚。牛作为中华民间传统的吉祥物,被用于先祖图腾,以期能保佑国运昌盛,平安顺遂。在蒲津渡横桥上四尊铁牛随着河水的下降,逐渐浮上水岸,这旷世的工艺之美,呈现在人们眼前。对黄河铁牛的配乐与小巧精美的文物有所不同,它更为大气磅礴,一方面是由于文物外形庞大,要表现出黄河铁牛的气派;另一方面是此文物在水下沉睡了千年之久,用另一个角度看待世间的繁华与落寞。配乐选取节奏较强、音乐较缓的风格来体现铁牛的厚重。更有趣的是随着铁链的挪动搭配卡通的动画、 深陷的沙石和水流湍急的特效音为受众展现铁牛与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让观众了解浮桥是如何能够屹立千年不倒。除了黄河铁牛的韧力,还有唐刀的不屈。在火炉上捶刀是节目引入的声音,随之大唐的横刀便展现在人们面前。节目采用第一人称讲解与对话,“唐刀:大唐,你征战四方,无数将士为你而死,却为何不见武器随葬,难道不知我们已与主人融为一体?唐官:兵仗者,谓横刀常带,但随葬一开难免私藏,所以你们还是殒在疆场上来得其所。”整段由源头汉刀(师傅)对话少年唐刀,刀的制作过程“刀刃淬火,覆土刀身,以控制降温的速度,让刀刃处无比坚硬锋利而刀身保持韧性,不易折断。”铁匠将铁锻捶打、折叠、拉伸、再捶打再折叠,炼成百炼之钢。大唐是胸怀世界的大唐,在战场上厮杀的是战域铁刀,钢铁的碰撞不禁回想起厮杀的场景和无所畏惧的声音。将它轻轻放在墓室旁,仿佛听见了时代的回响。

结语

文物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和传承文物,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存。声音的空间和形式随着文物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变化,既涵盖了文物应有的大气之美,也保留了文物的特色。节目中丰富的音乐形式,有趣的故事解说,将文物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声音景观为创作者所用,透过外在形式,可以发现文物具有的文化特征,《如果国宝会说话》在进行多媒介实践的同时,通过民族的集体记忆进行重塑,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电视节目中应用之外,声音在其他多种媒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博物馆中,声音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展示手段,通过音频导览、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文物;在数字化时代,声音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通过网络音频、播客等形式,将文物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注释:

[1][8]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8.

[2][4]秦姗姗.文物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研究[D].扬州大学,2020.

[3][6]路金辉.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声音景观——以2018年上合峰会青岛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J].青年记者,2020(11).

[5]唐·刘长卿.刘随州集[M].上海:中华书局,1912-1948.

[7]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9][10]王敦.声音的风景:国内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J].文艺争鸣,2011(01).

[11]陆礼春.系统功能语言学——选择研究评介[J].现代外语,2015(04):579-582.

(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