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萌亚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向前演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群体组成、消费能力和文化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中,电视媒体如何立足于“银发经济”背景之下,深度挖掘全媒体发展的“金色价值”值得关注。
【关键词】银发经济;电视媒体;全媒体平台;三喻文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基数和比例均呈上升趋势。电视媒体在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传统电视媒体面临转型压力,全媒体平台更加适应多元化视听产品的社会需求。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享受全媒体提供的视听服务,挖掘“银发经济”背景下电视全媒体发展的“金色价值”,激活老年群体在生活中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才价值,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重构
2022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中,将“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列入特困行业名单。[1]由此可见,电视媒体生态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形势均不乐观,固守传统电视播出业态,或是“隔靴搔痒”式的媒体融合已很难引领电视媒体走出发展困境。
由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来看,2004年至2021年期间,有线电视用户数快速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后出现拐点;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于2015年之后进入平台期[2](见图1)。由此推断,2016年开始,电视媒体的快速增长期已经结束,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已然显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5G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业态的成熟,媒体融合要求不同媒体之间要消除原本的物理隔离,打破固有思想,电视媒体要从单屏向多屏转型,大屏小屏相互支持相互导流,拓展电视媒体的社交属性,增强互动体验。
全媒体平台建设要基于自身情况而定。报纸杂志的转型中,图文优势依然明显;广播媒体的转型中,语言类节目的特色也需保留。电视媒体同样要立足行业形态,发挥视听类节目制作精良的特点,在长视频、中视频和短视频领域科学布局、全面发力,面对不同接收终端生成定制化产品。老年群体作为电视媒体的优势用户资源,在全媒体转型和发展建设中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深入挖掘“银发经济”潜在的“金色价值”。
二、“银发经济”群体的构成趋势探究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9%。[3]通过杜鹏、李龙两位学者关于《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的研究成果来看,21世纪中叶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呈现波浪式演进过程,预计于2035年、2050年分别达到4.12亿、4.80亿,在2050年左右进入高位平台期,徘徊几年后稳中有降。较低的生育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口老龄化现象。[4]在发展尚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不小的挑战,“银发经济”如何创造“金色价值”值得深入思考。
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些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从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60岁以上和50-59岁网民比例显著提高[5](见图2)。可以推测,当40-49岁群体、30-39岁群体于2035年、2050年左右陆续步入老年人口行列时,基于广电网络、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电视全媒体应用会更加丰富,用户的接受程度将产生质的飞跃。
三、“三喻文化”语境下深耕老年人口的社会价值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著名的文化三喻,“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6]
电视媒体具有家庭属性特征,华夏文明的社会组织以家庭关系为外在基础形式,伦理道德为内在联系。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架构逐渐小型化,分解为代际关系简单的多个小家庭。无论外在结构如何表现,源于民族根脉的文化基础未变化,家庭中老年成员的精神地位便不会动摇,在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平台发展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依旧是电视媒体的重要传播对象。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大多在中青年时期经历了电视媒体的起步、发展和高潮阶段,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使其在这一人群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播地位。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尚未广泛应用的时期,“电视”概念具有典型的产业特征:内容由电视台制作审核,通过广电网络传输落地,使用电视机播放,传播路径是单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5G时代改变了传统电视业态模式,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逐步形成智慧家庭模式的文化生态圈。节目来源更加广泛,传输渠道立体化拓展,播出终端向多屏化迈进,双向互动日趋便捷。
目前的老年人口由20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人群组成,他们中有人出生在新中国建国之前,有人接受过扫盲教育,有人经历了特殊历史时期学业受到影响,电视在这一群体年轻时进入百姓家,女排比赛、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等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对于电视机的使用以“并喻文化”为主要表现,其核心的技术交流是如何通过改变外置天线的高度、位置接收到清晰的模拟电视信号,而他们的孩子们也受到了“前喻文化”的熏陶。进入中年,此类人群的孩子们接受了更加系统、完善的文化学习,并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接受了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电视也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迈进,“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逐渐有了同等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孩子在师生间、同学朋友间、亲属间体验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者所带来的影响,颇具代表性的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在家中与父母长辈间采用更多的是“后喻文化”形式。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积极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参与智慧家庭文化服务建设,老年人口如何参与其中享受到电视节目多元化传播,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当然,对于老年群体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教育责任不仅在家庭,社会形式的社区服务、学校形式的老年大学,个人形式的主动学习,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群体组成与时代发展高度相关,对于电视的认知度、接受度随着时间的迁移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70后”“80后”两代人将陆续步入老年人口的行列,他们是全媒体业态和全民媒体现象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更有能力在退休后以用户的身份继续参与相关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对于社会化视频媒体,节目质量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电视端、PC端还是手机端,长视频、中视频或短视频,整体上看电视媒体提供节目的精神主旨、文化创意、视音频制作水平都是领先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是产量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视角有待转换,调整为用户思维模式,切实打通“传播”到“触达”的传输通路;三是打破创作思路的局限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思路去创作,面向老年人口制作的内容不一定仅局限于老年题材。
四、基于市场业态激活老年群体的经济价值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14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7](见图3)。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升,均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电视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具备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特别是老年群体参与到数字化电视媒体经济的消费能力和便捷服务将显著提高。
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指引下,一是通过“四大”即大字体、大图标、大按钮、大音量,解决老年群体看不清、听不见、找不到、学不会等问题;二是通过“四简”即简化界面、简化结构、简化功能、简化操作,适应老年群体上网的特殊需求和习惯。[8]切实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促进老年人口安心、舒心、顺心、放心地独立使用网络化服务产品。
以老年人口为服务对象的传媒产品,存在巨大的市场价值,有待电视媒体工作者深耕细作,从精神主旨、内容制作、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性发展。以健康服务业为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体规模达到8万亿以上,2030年达到16万亿元。[9]我国已形成一个包含医疗、医药、医保、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美容养生、健康信息、健康文化等各个基本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老年群体是健康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老年人口的养老思路需要从“养儿防老”向社会助老、家庭扶老,提高个人生活能力方向转变,不仅要老有所依,更要老有所为。电视媒体在健康饮食、自身管理、科学健身、文化塑造等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市场提供制作精良、公信力强的文化产品,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银发网红”作为一种新媒体领域的现象,已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老年人口通过短视频应用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在健身、饮食、购物、旅游和审美等多角度的生活状态,这既有生理健康的直接反馈,也有心理健康的间接流露。短视频因其在传播学上的形态特征和渠道优势,在老年群体进行健康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年群体在流量变现、直播带货等方面也实现了经济产出。而这种具有明显互联网经济特征的应用形式,其亲民性、互动性、社交性等特征正是传统电视媒体所欠缺的。电视端受限于传播特点、技术壁垒等原因无法实现的,电视媒体应该在官方网站、客户端、公众号、微博等形式下寻求创新性发展。
五、全民媒体视角下挖掘“银发经济”的人才价值
(一)调动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银发经济”背景下的电视全媒体平台的人才建设,既要做优增量,也要盘活存量。目前,电视媒体旗下的融媒体中心,多以招聘年轻人为主,他们活跃的思维、快速的执行力,无疑为电视媒体转型及全媒体平台建设开拓了一片天地。同时,需要看到,我国的电视媒体主体为事业单位性质,其电视端生产制作播出人员多年工作在宣传文化阵地一线,有着丰富的视听节目制作经验。在身份管理的现状下,一刀切式的舍弃电视端媒体人员对于稳定和发展存在隐患,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电视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节目质量,而节目质量的保障由很多因素决定,创作与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经验与技能优势,使其参与到全媒体平台的建设当中,是一项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提升用户资源的媒体参与度
目前,电视媒体的传播思路在转变,观众群体向用户群体的定位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虽然单向的传播模式正在朝着双向传播转变,但更多的是单向内容供给,逆向需求回馈。尽管“银发网红”“银发自媒体”现象出现,但是其制作的短视频、中视频作品,在思想表达、知识输出、视频制作等方面尚不能对基础业态产生支柱性作用,其中原因有很多,无法回避的一点便是受教育程度。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前十年的高等教育质量因历史原因存在不足,毕业生数量上也不是很多,这就在质和量两个维度上对于人才储备,特别是其老龄化后的弊端逐渐显现。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一九七八年国民經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来看,截至1978年底,全国人口为97523万人,全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5万人,全年高等学校毕业16.5万人,当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占人口比例0.087%。以18岁进入大学推算,“70后”上大学的时间段为1988年至1997年,从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来看,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量稳步提升,1997年高等学校在校生317万人,约占人口比例0.26%,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显著提升,高等院校扩招后,这一比例更是进入了跨越式发展。“70后”“80后”两代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也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拓者和缔造者,“90后”接过接力棒,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生态圈等智能时代跨越式发展。基于文化三喻理论,他们基本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的完全介入者。
从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均有所提升,基于5G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模式的资源接纳、信息共享和平台互动能力日渐增强。更多的老年人口有能力切实参与到全媒体平台的发展模式之中,在电视全媒体生态的多个节点表现出其具有的人才价值。
结语
21世纪前半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将在波动性、阶段性的特征下增长。电视全媒体产业的发展为老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多元化、多屏化、多层次化的文化产品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群体组成、消费能力和文化水平发生着变化,其社会需求正在从老有所依向老有所为转变,“银发经济”的体量规模随之增大,电视全媒体产业立足于社会需要和文化需求,为老年群体提供文化交流平台责任在肩,砥砺前行。
注释: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OL].http://www.mohrss.gov.cn/xxgk
2020/fdzdgknr/zcfg/gfxwj/shbx/202205/t20220531_451
044.html.
[2][7]国家统计局.2004年至2021年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OL].https://www.cdrf.org.cn/llhyjcg/5787.htm.
[4]杜鹏,李龙.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0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至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6]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9]武留信主编.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 No.3(2020):疫情大考下健康产业走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1.
(作者单位:中央宣传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
责编:周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