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亚文化视域下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7

何祥玲

【摘    要】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关键詞】亚文化;国家认同;主流媒体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指数研究(项目编号:Xjky04202012)。

当代青年已成长为中国社会中坚力量。***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如何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向广大青年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以党媒为主体的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感和评价以及所包含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认同感需要从制度、文化、民族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建构,包括政治、文化和民族认同的三个基本维度[1]。

根据弥尔顿·戈登的观点,亚文化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要素(如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而产生的差异文化[2]。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于文化主体中带有逆从性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差异化的小众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从亚文化中衍生而来,以年龄为依据划分的青年群体运用各种文化实践、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来表达自我追求和情感满足。如今青年亚文化已有了崭新的文化实践意义和特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潮[3]。

近年来,主流媒体逐渐打破亚文化壁垒,主动融入青年亚文化群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国家认同感。2017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共青团中央”账号正式进驻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用户的亚文化场域——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经过四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1月,“共青团中央”在B站上投放视频共计3054个,粉丝数量768万人,是成功打破文化壁垒、进驻B站并有效传播爱国主义的党媒之一。本文基于对B站“共青团中央”2020年1月26日-2021年1月26日一年中发布的720个视频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探究亚文化场域中主流媒体建构青年国家认同的路径,提出面向青年受众的宣传策略和改进方向。

二、“共青团中央”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的路径

(一)二次元符号塑造身份认同

1.解构官方话语体系

“共青团中央”进驻B站后主动解构传统话语模式,利用二次元文化符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期打破传播隔阂,让青少年受众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官方身份,激发青少年受众的观看热情。比如,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中,使用ACG(Anime、Comics、Games)元素、表情包等网络符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削弱官方叙事方式的严肃性。在日常推送的视频中,“共青团中央”也大量使用“燃烧”“牌面”等网络语言,并塑造了辨识度较高的网络个体身份——团团。福柯认为话语代表着权力[4]。话语是对主题或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和其他表达方式。通过对官方话语模式的解构,“共青团中央”建构了符合青年群体期待的用户身份,增强了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关联。视频《天問①號,菿疧洧哆厲害?》《钬☆,峩鍆淶ㄋ!》,使用火星文字体,“我的青春回来了” 的弹幕满天飞,成功勾起青年的集体回忆。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认为,“符号”不仅能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而且还能对对象事物的概念进行指代或表述[5]。无论是使用网络文字还是表情包,这些符号本身能够增强“共青团中央”表达的广度,为跳出官方话语体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符号所明示或暗示的“言外之意”,承载了特定群体传达的特定内涵,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和粘合度,从而构建了“共青团中央”在B站的身份认同。

2.拼贴游戏与视频

拼贴是“将客体、符号或行为移植到不同的语义体系和文化背景中,从而获得新的意义的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6]”。游戏是B站重要的分区之一,“共青团中央”将游戏与视频相互拼贴来进行宣传。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共青团中央”制作了《Minecraft用我的世界打开火神山医院》《Minecraft白衣执甲,今朝凯旋——致敬奋战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两个视频,均获得百万以上的点击量。“Minecraft”是一款可以在三维世界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块建造物体的生存游戏。“共青团中央”将武汉火神山医院与游戏过程进行拼贴,制作成视频致敬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该视频一经发布,吸引大量玩家的“围观”,而受众在“围观”的过程中间接接受了传播内容所渗透的文化价值。

(二)议题设置培养青年政治认同

1.主动设置议题

麦库姆斯和肖指出,大众传播具有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不同程度的媒体传播,对人们判断周围世界事件的重要性产生影响[7]。通过对“共青团中央”发布的720个视频进行分析,将视频主题分为国家形象展示、青年价值观引领、政治外交事务、民族历史与文化、社会热点事件五大类。其中发布主题较多的是政治外交事务、青年价值观引领和国家形象展示三个主题。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共青团中央”发布外交部相关视频,并通过青年群体自制的音频节目讲述外交事宜,如《【天府事变:病毒先生】中国青年RAP怒怼“政治病毒”》,通过独特的声效加强内容的吸引力,发出中国声音。“国家形象展示”主题的视频中,一部分是有关于国家领导人活动,如《“习大大,彭麻麻呢?”“没来。快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总书记对青年群体的关注、关怀。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有利于增强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重要符号语言,是稳定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新途径和新视角[8]。在“共青团中央”的视频中,***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形象有效调动了青少年用户传播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因此,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吸引青少年用户参与讨论,在拉近彼此间距离的同时能够调动用户主动感受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性。

2.建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9]。建构集体记忆是“共青团中央”构建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在节假日,或是重大事件发生时,“共青团中央”通过制作表白祖国、节日盛典等视频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动画·致敬建军节】我的妈妈是英雄》,将严肃的政治事件转向日常化、娱乐化,通过今昔对比,在创造并形成新的集体记忆、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同时,重构青少年群体对国家历史的记忆,唤起B站青年受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参与式互动引发青年情感共振

1.弹幕交流

戈夫曼提出,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互动社会生活的能动根源[10]。弹幕技术是B站的特色之一,用户可以实时发布文字感想。它赋予了表达空间极具互动性和仪式化的特点,易引起年轻群体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他们参与情感互动、产生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刷弹幕经常发生在B站,一条弹幕引发数千条跟风模仿的弹幕,以此表示强烈的赞同。分析“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弹幕主要以抒发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字为主,如2020年七一建党日“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你为什么要入党?”“你看你问的”》,播放量高达767.2万,弹幕数量达6.5万,其中刷屏量最多的弹幕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致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此可见,在爱国主义议题下,参与式互动更容易引发强烈的情感共振,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2.邀请明星UP主参与

作为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不仅关注其他主流媒体账号如“新华社”“央视网”,还关注了深受B站用户欢迎的UP主。同时,邀请UP主或偶像明星合作,在粉丝群体看来这是偶像得到官方认可的证明,同时也是自身正确选择的证明,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度和好感度直线上升。在公布的视频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是本身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明星偶像,其一言一行都能对粉丝产生影响。因此,邀请对青年群体能够产生正面引导作用的明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能有效提升其关注度。除了娱乐明星之外,上传到“共青团中央”的视频中,还有赵立坚、耿爽、沈逸、金灿荣等外交官的身影,外交官不同于娱乐圈明星,由于特殊的职业和任务,往往与国家荣誉和尊严联系在一起,因国家荣誉产生的爱国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得到加强。因此,外交官发布代表国家形象的视频,一方面可以吸引关注政治的青年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交官的“国家身份”,向B站青年传递爱国主义理念。

三、新时期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

(一)善讲有趣故事

以往单向的传播形式下,无论是党史知识还是理论宣传,对于青年来说议题都是宏大而严肃的。新媒体发展打破了这一局面,通过视频、图文等呈现方式,采用通俗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宏观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青年能够感知的具象存在,赋予其更多的温度和人情味,让青年在众多议题中感受历史文化,理解理论内涵。“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讲师谈》和《青年网络公开课》核心都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讲述者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既能权威地用事实讲政治,又能灵活地借助政治讲知识,由于十分了解“90后”这一代人的个性诉求和心态,他们将理论知识讲得有趣生动,因此得到了年轻人的接受与认可。

(二)善用贴近性话语

新时期青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在万物皆媒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是构建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而传播话语是媒介传播中重要的载体和工具。在特殊情境下,传播方式比内容更具有说服力。作为主流媒体,使用与年轻受众接近的用语和措辞,可以增加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从心理上认同政治主体的宣传。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11]。为此,要想在碎片化时代实现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被青年所理解、接受和自觉运用,必须实现话语的转变,将其转化为最通俗、最易理解的话语。“共青团中央”在B站自称“团团”,日常推送的视频标题,都具有生活化和亲切感,贴近亚文化群体。

(三)善于互动传播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的灌输式、静态的单向宣传模式难以满足青年群体的信息需求,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群体更希望通过双向或多向的方式发声。一方面,要加强参与式互动。当代青年的权利意识、自主观念、自省能力不断增强,开放式、高参与性的媒介场景更契合青年群体。互动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参与式互动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方式,是构建青年国家认同的有效渠道。“共青团中央”通过邀请UP主、开启弹幕、创造沉浸式场景等方式,在B站有效促进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建构。在融媒体时代,参与式互动的硬性条件基本成熟,主流媒体为青年提供讨论话题、空间和传播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建构青年国家认同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塑造亲民人设,发起青年感兴趣和关注的话题,通过弹幕、评论互动为其提供讨论空间,加强与青年群体的共情联系。另一方面,相较于显性、直接的宣传方式,将政治理论、观念通过内隐、间接的传播方式渗透给青年受众,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发展,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视听传播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跟随时代发展趋势,不断革新传播方式,是主流媒体改进宣传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语

主流媒体对建构青年国家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构建的进程。青年群體尤其是亚文化群体,相较于其他年龄层的群体而言,易于受到现代媒介环境的影响。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可以充分借鉴“共青团中央”在B站的传播策略,通过新的传播模式来建构青年国家认同感。具体来看,可以通过新的话语符号、主动进行议题设置、革新传播方式来引发青年受众爱国主义的情感共振,塑造特殊场域下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和身份认同,解决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问题,凝聚青年的爱国奋斗力量。

注释:

[1]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1.

[2]Milton M,Gorden.The Concept of the Sub-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M]//in Muggleton D,Weinzierl R(eds.)The Post-Subcultures Reader.Oxford:Berg Publishers,2003.

[3]孙黎.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行为及影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86.

[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112.

[5]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 李彬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2.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4.

[8]郎劲松,侯月娟,唐冉.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塑造——解析十八大后领导人的媒介符号传播[J].现代传播,2013(05):1.

[9]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9.

[10]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2.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4.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责编:周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