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挖掘点与融入策略——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

时间:2024-05-07

○张晓慧 魏超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该《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等。[1]这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传统思政课程渠道单一

众所周知,思政课一直以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育人工作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但是,作为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往往被“边缘化”、被放置于“副课”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是大班教学、更有跨专业混合编班,教学很难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再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往往得不到保障。虽然近几年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不少创新和尝试,教学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仅仅依靠思政课难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优势明显

面对思想政治课渠道单一的问题,***总书记指出要“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虽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只能发挥“次要作用”,相反,专业课因其自身特点,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大学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学习。因此,其接触专业课的数量、专业课的种类、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专业课老师的人数远超思政课,这些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其次,专业课的学习是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主,教学形态多样,教学方法灵活,课程思政教育非常容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和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的学习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一)消除专业课教师的认识误区和顾虑

虽然课程思政前期探索时间较长,但是真正开始大规模实践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新事物。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对于新事物或者新政策,个人的接受和采纳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从这个过程可以知道,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决定行为,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当前对于课程思政,一些老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一些老师还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中,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工作,专业课是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不是思想政治课的阵地;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会挤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打破课程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有一些老师怕“麻烦”,认为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增加课程思政学习,会额外增加工作量。要想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首先就要消除专业课老师的认识误区和思想顾虑。

(二)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要在实践中做好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就需要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融入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重新修订课程大纲、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4]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入,《新闻学概论》重新修订了课程大纲,对章节进行了新的调整和规划,并修订了课程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挖掘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融入策略。目前,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是重点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同时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贯穿到整个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树立新闻职业的神圣使命感,立志做“四向四做”的新闻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媒体表达;同时,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对***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认同及运用,建立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念。[5]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既有广度和深度,又体现融合性。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老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践行者,教师的政治素养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素质,以及自身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引导力,在教学中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底线,从而强化育人意识,为育人育德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挖掘点——以《新闻学概论》为例

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指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特色、课程目标发掘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这是进行课程思政融入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一)从学科发展和历史脉络中挖掘思政元素

学科的发展和历史脉络主要是指学科的产生、发展以及各国的主导性理论,同时还包括新闻活动、新闻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学科发展和历史脉络中的思政元素得天独厚,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比如在学科发展中,我们学习了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等,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各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优缺点,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各国主导性理论的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在新闻的产生发展中,通过梳理新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让学生体会到新闻传播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背后的原因;从造纸术、电子技术、影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演进,让学生直观理解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媒介的革新和发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科中的体现。

(二)从实践和应用中挖掘思政元素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主要通过实践体现。在重新设计新的课程大纲的过程中,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中关于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新闻的选择和生产的这些理论和新闻实践关系密切。比如在新闻宣传中,重点关注重大主题报道为什么要“破圈”传播、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些内容均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且思政元素丰富。在新闻舆论中,重点关注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加强舆论引导、如何加强舆论引导等,由于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相关,这部分内容是课程思政挖掘的重中之重。在新闻的生产和选择中,结合新闻选择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新闻选择。

(三)从经营和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

媒介经营管理是主要研究大众传媒经营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在整个《新闻学概论》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课程思政元素也非常丰富。比如在媒介经营和企业经营的区别中,重点理解媒介经营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通过对比,了解中外新闻管理体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世界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及其特点,理解各个国家的媒介管理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需求而制定;在新闻法治建设中,理解新闻自由和新闻法治的关系,明白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只有相对的新闻自由,在媒介的使用中自觉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

(四)从功能和效果中挖掘思政元素

新闻媒介的功能和效果是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资源的重要挖掘点。比如从新闻媒介的功能来看,新闻媒介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但是如果过度强调娱乐化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仅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质,也会削弱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介本身具有正负效应,要客观看待媒介的功能。从新闻传播的效果看,新闻媒介有构建社会现实的功能,同时,有助于了解我国当前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手段

以往,理论课往往以讲授为主,较为枯燥,课程思政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使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教学中,就需要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全程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实现。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新闻学概论》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形式。比如通过文献阅读与整理,让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历史阶段的新闻事业以及近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报纸是舶来品,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脚步发展起来的,明白我辈当自强;通过主题辩论赛辩论“互联网会取代报纸媒体吗”,让学生自己挖掘传统媒体的价值和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在辩论中认识每一种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以准新闻人的身份参与制作公众号文章《我们为什么要“动态清零”?》,以此来了解新闻媒介是如何进行舆论引导的,学生既实践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与校园封闭管理期间青年学生关心的话题结合起来;在讲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时,让学生先对社会上不同年龄(大于18 岁)、职业、性别和地域的人进行1 分钟的采访,让他们来谈谈我国坚持正面宣传的意义和必要性,这既丰富了本知识点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这些都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使他们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探索和参与,使课程思政实现了更好的内化效果。

(二)主动回应学生的困惑、疑虑和关切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现象和社会热点非常关注,在这个过程会产生诸多的疑惑,而主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理论渴求点、内心需求点和情感触发点,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师生互动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最佳点。[7]

《新闻学概论》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新闻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疑惑,比如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真的是“无冕之王”吗?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舆论引导?为什么BBC 等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新闻那么假,还有那么多人会信?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关切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这些疑惑恰恰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最好切入点。通过讲解西方媒介的管理体制让学生了解西方媒体的记者并非无冕之王;通过框架理论的讲述,让学生了解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伎俩和方式以及其欺骗性;通过正面宣传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做好正面宣传的解答,让学生理解不能因为脚疼就“削脚”的道理。这些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困惑,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就是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经典的传播案例。社会热点紧贴学生实际,生动鲜活,经典案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把社会热点和案例与专业理论学习结合也是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新闻学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闻舆论导向重要性的学习中,通过对“阿拉伯之春”中社交媒体在中东和北非各国的广泛应用情况以及社交媒体在整个“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学习框架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时,通过对西方媒体近年来的涉华新闻报道分析,让学生理解西方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并不像他们标榜的那样客观、公正、全面,而是基于自身报道立场和需求的有选泽的进行加工处理,旨在“妖魔化”中国;在学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原则时,以新冠疫情报道为例,通过分析主流媒体的报道,让学生认识到在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不仅要公开透明、科学严谨,还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体现人文关怀。通过丰富的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学习,学生比较容易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和直观的案例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多元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不断构建起多元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学习的深度,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新闻学概论》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使用讲授法,期末考试通常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多为传统的文科考试题型,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核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但是,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是一张试卷就可以考核的。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考核方式中,需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考核的占比,改变单一的考核内容。当前,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提升到50%,过程性考核深度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介入,过程性的考核内容主要由学生的课外文献阅读、课外讲座打卡、课堂作业展示、课外拍摄活动、公众号制作、主题演讲等多个部分组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布置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作业,这既保障了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也通过学生的实践加强了课程思政的内化和吸收。这种注重过程性考核、多元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丰富和完善了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体系。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的融入首先需要高校教师消除认识误区、提升业务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其次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梳理和知识点的挖掘;最后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入要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3][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https://topics.gmw.cn/node_103479.htm.

[4]广东东软学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N].中国青年报,2021-05-14(07).

[5]董浩,骆正林.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阐释——兼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三种传统[J].新闻界,2019(06).

[7]张飞雪.寓教于理开好思政课(新论)[N].人民日报,2022-07-27(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