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能时代播音主持理论课程混合式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07

○刘越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播音学科的教学授课形式多以线下传统课堂授课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网络课程构建。构建播音学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既是教学的现实需要,也符合新时代课堂知识传播的客观规律,既可以满足科班学生的课程教学要求,又可以给播音爱好者一个真正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台。播音学科的混合式课程建设需充分考虑教学实践设计,提高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实现资源建设的最大效能。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播音学科的网络课程建设实现示范的经典性以及资源的丰富性,既是对学生完整播音主持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对当今播音主持实践的指导,更能为新闻播音主持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混合式播音主持理论课程的背景

(一)播音学科教学实践优质资源分散

播音学科实践性极强,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都需要采取“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心口相传”,教师的经典实践示范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高校教学资源不均,邀请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及行业专家进校园是多数高校的主要举措,但讲座只能使学生短时间内感受大师魅力,缺乏连续性。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相对分散已成为本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播音学科的历史传承功能无法有效体现

播音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传承,老一辈播音员的经验教训、前人的理论总结都是本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和基石。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之日起,人民广播便肩负着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齐越、张颂等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创的播音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了解中国播音主持的历史传承,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播音主持的优良传统。然而,珍贵的史料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不易走进播音学习的课堂中,是目前本学科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播音学科的教学反馈机制不够智能

教学互动性强是播音学科的一大特点,学生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训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本学科需要建立完善且智能的教学反馈机制以及畅通的教学反馈途径,将先进技术融入课堂,助力教学与实践。教师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成功与否,体现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及驾驭能力上,学生也需要及时得到高效指导与实践反馈。目前本学科的授课以传统的线下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教师指导意见,反馈渠道单一且时效性差。要培养新时代的传媒人才,构建智能化的教学反馈机制是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四)播音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深入

目前在国内各大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上,关于播音学科的高质量课程资源非常有限,而期望通过专业教师的知识传授提高业务能力的播音专业学生、播音爱好者、从业者等众多。媒体平台、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入行门槛变低,大量空洞、缺乏内涵的视听节目受到追捧,这对大众的精神文化享受与审美追求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批播音学科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有助于专业学生的知识拓展,也有助于专业背景人才、播音爱好者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构建混合式课程需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问题

在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需要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型人才以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已达300 所以上。根据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的目标要求,智能时代高校要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就必须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重视优质资源的利用。《播音主持概论》课程集结符合课程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界、业界专家,使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反复观看领略大师的风采和精神,将理论与实践切实融合,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解决珍贵历史资源传承问题

了解广播电视优秀经典,了解中国播音主持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播音主持的优良传统,对于推进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麦风发出“XNCR”的第一声呼号起,一代又一代的播音员们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留下了诸多经典的播音作品。齐越为朝鲜战争播送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夏青在中苏论战时的《九评》、徐曼的人物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这些优秀作品是响亮的时代之声,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地位与责任使命,为播音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留下了珍贵的学习资料。同时,齐越先生在陕北新华广播时期所写的《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被认为是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研究的奠基之作。课程让“书本中的人”走入课堂,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厚重的中国播音主持史,使珍贵的历史资源得到切实传播,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学术视野。

(三)解决课程反馈机制问题

解决课程反馈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程模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学科,对于课堂知识掌握的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的传统课堂中,通常只是以“我说你听”的模式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即使辅之以实践,也只是完成实践作业。实践效果如何?怎么改进?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应该如何思考?理论究竟如何指导实践?这都是理论课反馈机制应当解决的问题。课程安排应当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反馈机制。

《播音主持概论》课程既系统讲授播音主持创作的构成要素,创作手段、方法和原则,概述不同播音文体及其创作特点,也适当辅之以实践,更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与领悟程度。播音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核心环节就是“评价与修改”的反馈机制,通过学生对于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业的完成进度、实践环节的运用效果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课程在网络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改、更新,使得反馈机制相比线下授课更具效率。

(四)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下,以往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用智能时代的教学,学生也更加期待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主动追求变革的创新精神,精准把握时代发展动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启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现代教学课堂以课程多元化的方式将课程化整为零,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微课等网络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本课程在网络课程构建过程中,重视反馈与修改机制,教师利用多元的现代教学模式将课程分成各个区块,并针对教学难点答疑、实践环节指导,在线上及时解决问题。

三、播音主持专业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优质教学资源整合

混合式课程应首先解决专家资源稀缺的问题,网络课程建设能够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使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得到切实提升,拓展知识储备。在课程扩展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收集整合与播音主持概论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资源,包括学术论文、经典音视频资源以及智媒环境下的播音主持案例等,使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课程除了传统授课之外,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行业一线播音员主持人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实践经历,让学生对当前行业人才的需求有明确认知,通过进一步学习弥补缺漏。课程教学团队可每学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经验传授、案例交流等活动。

(二)珍贵历史资料收集

设置“书本中的人”进课堂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热情。课程以较大篇幅回顾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播音主持事业发展历程以及齐越、夏青、罗京等播音员主持人的风格和素养,通过这部分内容,希望学生既能够总结播音主持发展经验和规律,更要不忘初心,强化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肩负时代责任使命的青年。针对播音主持发展史和播音主持风格等课程内容,邀请业界前辈加入。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播音主持发展史,也更切身领略到播音主持名家的风采和精神。课程通过对老一辈播音员珍贵历史资料的呈现,使学生在网络课堂中感受历史的力量。

(三)播音学科网络课程模式构建

在教学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播音学科的教学质量。以《播音主持概论》课程的网络建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拟真性,将分层式教学技术带入教学语境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能力差异,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播音学科的网络课程构建在采纳武法提提出的“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ODeCDM)”(图1)的基础上,结合播音学科网络课程特点——需要大量且迅速的课堂教学反馈,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播音学科智能网络课程模式。

图1: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

播音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性,构建播音学科网络课程模式(图2)。在网络课程组织时,将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同时在内容组织部分创新增加了“名师进课堂环节”,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大师魅力。网络课程构建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反馈与修改”,使课程实施更具合理性。

课前阶段。设计富有高阶性、创新性的问题,使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线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的挑战度。加里森等认为,可以通过构建支持学习者合作、互动与反思的社群,助力学习者完成探究性学术学习活动,从而实现高阶思维的学习。将问题解决的课题、讨论和批判性反思纳入学习任务中,构建任务驱动—问题探查—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同时在互动区保留课堂互动痕迹,并将其作为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图2:播音学科网络课程模式

课中阶段。在具体授课环节中,教师对照“金课”标准,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设计,也可使用翻转教学等方式,课前将学习资源或教学问题发布给学生,教学时进行更深入的在线讨论,同时保留讨论过程或课堂实录以备学生反复学习或进行课程评价。

课后阶段。根据课程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实验室对学生实行24 小时开放预约政策,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录音、录像等活动,同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录制结束后提交实验过程记录以及实验总结。通过课上理论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监督,合理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结语

总的来说,智能时代的课堂学习应当注重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结合。改革教师“教”的部分,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改为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的课堂教学形式,重心前移,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在课前,准备更加充足丰富的课程资料,提供给学生以便其自学、预习和思考。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而言,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多数可以利用网络在线资源;小组会议、头脑风暴类活动则应当放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和讨论是注重课堂学习需求侧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设计。而需要学生深度思考,形成观点的讨论则以书面撰写论文等形式更为适当。课程更关注对于需求侧的管理,做到课前有任务,课中有思考,课后有收获。让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既能随时获取掌握理论知识概要,又能通过课堂学习的多种手段拓宽思路,发散思维,学会质疑批判,还能在课后积极通过实践方式灵活运用到专业实操过程中,真正让播音专业的理论课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智能时代播音主持课程建设通过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使学生通过案例式、项目式的方式进行智能化课程学习。利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学习的空间改造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在积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互动协作、交流分享等方面,全过程注重“反馈与修改”机制。采用教师利用课程创设专门化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有参与、有实践、有指导的沉浸式播音主持学习实践过程。期望通过课程智能化改革推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态转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