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尤 宁
《国潮舞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健身动起来》栏目于2022年5月在央视频推出的一档新媒体直播互动教学产品,每周两期,由舞蹈老师+新闻主播共同为网友在线教授民族民间舞蹈。节目时长为90-120 分钟,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不但解决了疫情期间广大网友以何健身、何处健身的难题,还用健身舞蹈的方式传播了地域特色文化,吸引了固定粉丝群体,实现了良好的口碑传播。
《国潮舞步》的落地生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据CNNIC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12月,中国网民总体规模为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用户为10.29亿,全体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达99.7%。[1]由此可见,开拓新媒体小屏直播市场恰逢其时。一方面,手机的确可以跨越时空阻隔,链接大千世界;另一方面,小屏直播也给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展现个性才华搭建宽广舞台,为受众发现其个人魅力提供无限可能。如,新闻主播+舞蹈老师的教学模式让受众看到了主播们正襟危坐之外的另一面。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大屏,小屏直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所扮演的媒介角色发生嬗变,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又蕴含哪些传播深意?本文试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展开探讨。
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的嬗变首先体现在“身份”上,即由“主播”到“学员”,由“单一”到“复合”。过去,在传统媒体传播实践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无论是有稿播音的新闻主播还是无稿播音的节目主持人,完成的大都是基于节目内容脚本的二度创作,播出宗旨大体可归纳为“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2]但是在《国潮舞步》的节目生产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却由“主播”变为“学员”完成跨界,同步配合舞蹈老师完成在线教学。学习过程中,主播们并非展示特长而是真学、真问、真感受的同步成长,扮演着“学员”+“助教”双重角色。从节目进程看,他们是调整节奏的主控者,媒介身份从“单一”走向“复合”:一方面,从学员视角出发,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真正“动起来”,及时根据自身实际——动作掌握情况、学习难易程度、历史文化典故等进行无文本创作;另一方面,从内容视角出发,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辅助舞蹈教师拆解专业术语、调整教学思路、兼顾议程设置,设计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于一体的话题,与网友在线互动,激发其观看热情。由此一来,变为“学员”的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成了集策划、编导、主持人于一身的“再现者”,是节目生产的操盘手、掌舵人。
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的嬗变还体现在“功能”上。在传统媒体节目生产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无论是有稿播音的新闻主播还是无稿播音的节目主持人,其传播功能大体围绕现场、信息、观点三方面展开。即在激活现场的前提下,为受众搭建身临其境的传播场景,于多元信息整合中建构清晰简明的传播议程,通过客观公正的观点呈现完成价值引领。但是,在“你我皆为内容制造者”的新媒介时代,小屏直播更需打造媒体特色,建立受众黏性。只有完成了点击“关注”的第一步,才会有后续推介信息、传递价值的结果。由此可见,小屏融合传播时代,媒体的传播功能是建构关系、传播信息、情感沟通、承担使命的多维并举,这就要求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从单一的“信息告知”转为积极的“受众陪伴”。不仅要出内容,更要送服务,尤其是送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贴心服务。[3]为此,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提高小屏制播能力,增强言语的亲和力、对象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语言样态从“高大上”走向“接地气”“小而精”,理想定位是“言语表达庄重权威而不失诙谐风趣”,营造温馨友善、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
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的嬗变最后体现在“空间”上。作为节目创作主体,最在意的就是个人发展空间。受制于结构性限制,在传统媒体框架下,作为新闻主播的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一方面是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即播音技巧与稿件文本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是狭窄的自由发挥空间,即新闻点评、直播连线、嘉宾访谈的随机应变。作为节目主持人,也体现出有限主体性特征。其创作之源依然是节目脚本,出彩处是起承转合间的操控自如或应对突发状况的即兴补救。小屏直播场域,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拥有能力释放的空间,这是对主体性的激发——小屏直播更多是无脚本即时内容输出,它磨炼着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临场发挥、应急处突能力。不同类型的专业节目更检验着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为其展现个性才华搭建舞台。发展空间延展的前提是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综合能力的日臻完善。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兼具某一专业领域沉潜能力,达至深度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水平,才能适应当下新媒体节目分众、窄播的细分市场趋势。发展空间延展的抓手是思维转型。即由单一的信息传递过渡到复合的情感沟通,培养用户思维、重视正向反馈、区分主支流意见,建立新媒体传播话语体系。发展空间延展的关键是明确自身定位,建设线上社群。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从过去被动接受文本内容转变为积极主动拥抱节目生产,充分激发主体性、创新力,根据节目定位深挖个人特色。
上述以《国潮舞步》为例,从媒介身份、传播功能、发展空间三方面简要分析了小屏直播场域下,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嬗变的表象呈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向。在大众传播复归人际传播的发展浪潮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进行创作?
如前文所述,这是由单一“信息告知”转向建立“情感连接”的融合传播时代,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嬗变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传播方式的转向:由大众传播复归人际传播。从传播方式看,大众传播讲究“一对多”的信息“广播”,欠缺指向性、针对性。人际传播则凸显“一对一”的信息“窄播”,强调“与我有关”。
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通常是专业媒介组织基于自身诉求,以一种近乎独白的方式叙述信息完成单向传递。于此过程中,媒介组织没有将受众摆在平等位置进行对话沟通。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则更多关注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判断,采取对话模式与“隔屏的他”相互协调。这不仅实现了彼此间精神层面的交往,更借助言语及非言语符号在各主体间达成平等对话彰显社会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4]
小屏传播时代的人际传播,通过在线互动,每个言语主体皆可根据自身对信息的理解表达意见,集“传者”“受者”于一体,这是它区别于大众传播的显著特征。而小屏传播时代之所以寻求传播意识转向,最重要原因就在于,让人际传播中最能体现主体间对话交流的那份情感沟通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纽带。因此,在《国潮舞步》的教学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与学员互动,其目的就是让“隔屏的他”明白:“我在乎你,我要与你在一起。”
这份媒介组织与受众作为平等主体间的真诚沟通是一种全新的传受理念,也是从大众传播复归人际传播的意义所在。因为大众传媒只有在认识到自身局限后,对他者保持开放之姿,通过彼此尊重、开诚布公、真心实意的意见交换,才能完成将心比心、彼此换位思考的有效沟通,建立共识、达成行动。
当然,在大众传播复归人际传播的背后我们更要深思:传播的内在使命是什么?传媒机构要提供何种内容产品?产生何种价值?传播的内在使命无疑是发现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它始终依托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终极使命无非是通过沟通与说服让对方产生价值认同,达成目标一致的集体行动。但是,人在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必须通过人格化实质和人际性特质来体现,传播交流必须发生在灵魂对话间,交流双方必须同时亲身在场。小屏融合传播时代背景下,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消弭传受双方心理、情感距离,通过一切有针对性内容产品搭建自然社会中“面面对谈”的交流场景,将人类传播重新恢复到“全通道”交流状态,复建沟通黏性。[5]
在沟通黏性复建过程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应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交际特色,日常创作要贯彻人本主义宗旨,以一种人格化的传播方式,言语创作不仅“身在”更要“心在”,口语表达应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建构有态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传播景观,以期通过话语质量再现时代风貌。
有声语言传播的至高境界是将人文精神“音声化”,不管是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都需要传播主体进行创造性工作,具备较好的观察力、捕捉力、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凭借强大的驾驭能力、丰富的表达技巧、自如的传播状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意义明晰、富于情感、生动可感、分寸得当的有声语言。将传播思路外化为逻辑清楚、中心明确、论述丰富、语流畅达、表达得当的语言序列。[6]回归人本主义的有声语言创作不是被动地“按图索骥”,而是饱含人生体验、审美情趣的“匠心巧思”。语流呈现中,浸润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映照着时代风云的流转,再现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有生命力的语流左右着意义的指向,调整着情感的寡淡,伸缩着美学的尺度,更饱含创作的艰辛、创新的空间、创造的喜悦。[7]
无论时代如何更替,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创作,绝不是机械的“见字发声”,而是饱含人生积淀后的“触景生情”。在小屏融合传播新时代,有生命力的有声语言创作主体要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生命理念为底蕴,在具身传播实践中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借助娴熟的有声语言传播技术、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激活接受主体的生命感悟,从而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在《国潮舞步》新媒体直播互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媒介身份由“单一”走向“复合”,节目生产中,他们是集策划、编导、主持人于一身的操盘手、掌舵人。其传播功能从单向“信息告知”转为互动式“受众陪伴”,为此,调整语言样态、增强言语表现力、营造节目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语体呈现力争庄重权威而不失诙谐风趣。新媒体小屏直播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能力释放提供延展空间,空间延展的前提是综合专业能力的深挖沉潜,抓手是重建话语体系的思维转型,关键是明确自身定位与建设线上社群。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角色嬗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传播方式的转向,这是大众传播复归人际传播的新媒介时代。日常创作中,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要寻求传播意识转向、复建沟通黏性、贯彻人本主义宗旨,以一种人格化的传播方式将人文精神“音声化”。即以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命理念为底蕴,在具身传播实践中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借助娴熟的有声语言传播技术激活接受主体的生命感悟,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传播效果。■
注释:
[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
[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6-62.
[3]孟莉.从大屏到小屏主持人角色转型与业务提升[J].电视研究,2021(11):106-108.
[4]梅琼林,陈蕾,邹鸣.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的复归——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新发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48-50.
[5]宋晓阳,刘威.大小屏现场直播报道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3-8.
[6]张颂.关于传者素质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五[J].现代传播,1998(02):74-76.
[7]张颂.语言和谐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70-1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