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典型人物报道价值取向流变探析——以《安徽法制报》政法英模报道为例

时间:2024-05-07

○周莹莹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典型人物报道发挥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政法英模报道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为了增强报道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近年来,政法英模报道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拟从报道对象、叙事方式、呈现形式三个维度,探讨政法英模报道价值取向流变趋势,以期为改进和完善新时代政法英模报道提供思路。

一、报道对象趋向多元化

学者朱清河曾这样总结典型人物报道的行为程式,“先进=自我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1]曾经用这样的“素描”,就能勾勒出一名典型人物的轮廓。客观地说,“高大全”的形象,确实是典型人物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在体现,但被当成模板广泛复制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典型人物脸谱化、符号化,容易产生距离感,让受众觉得难以亲近。受众更愿意看到接地气的身边的榜样,他们的故事更加可亲、可信、可学。因此,政法英模报道对象逐渐趋向多元化。

(一)持续聚焦政法英模“攒人气”

作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政法队伍英雄辈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的故事,始终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一直催人奋进。他们用言行诠释着“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具体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典型的诠释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当前价值观多元激荡的社会环境中,持续聚焦政法英模,宣传报道人物事迹,对于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2021年4月15日《安徽法制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发的长篇人物通讯《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深情缅怀了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原四级高级法官魏晶晶。2020年12月10日,魏晶晶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37 岁,后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工作十几年,魏晶晶的心里总是装着当事人,她用一次次成功的调解,用一件件公正的判决,妥善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让群众感受到了公正司法的温度。该篇人物通讯内容翔实、细节感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再如,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文博,他是安徽省监狱系统广大民警队伍中的先进典型。2022 年2 月18 日《安徽法制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人物通讯《“灵魂摆渡人”燃烧青春为警徽添彩》,展现了监狱人民警察鲜为人知的风险与压力。“沐集监区结核病康复分监区,从外观上看和其他普通监区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空气中强烈的消毒水气味,提醒着这里关押着的是特殊群体——曾经近140名结核病病犯里,有95%以上患有肺结核。”

(二)愈加关注身边榜样“接地气”

弘扬英模精神,就要在政法队伍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树一批身边的政法榜样,使政法各领域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不断加强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近两年来,安徽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英模学习教育,选树推介一批事迹可信、形象可亲、品格可敬、精神可学的先进典型,并联合《安徽法制报》策划推出专栏,刊发典型事迹。2021年推出的“身边的党员故事”系列报道,先后刊载了64名党员的故事,职业身份覆盖监狱人民警察、戒毒人民警察、法治工作者、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每一篇党员故事的篇幅都不长,但都选取了人物最闪光的事迹。他们岗位不同、个性迥异,不是高山仰止的“丰碑人物”,而是新时代的普通奋斗者。因为身份普通,他们的爱岗敬业故事更容易引起受众共鸣;因为视角独特,系列报道更有吸引力和传播力。例如,系列报道中有一篇稿件《一张保单背后的故事》,从标题制作到正文结构,都经过反复推敲,巧妙展现了省淝河监狱民警李智勇在即将出发援鄂之前的内心挣扎,生动呈现了一名普通监狱人民警察的爱与惧,真实体现了“小人物”的“大情怀”。

(三)凸显青春蓬勃力量“展锐气”

青年是朝气蓬勃的、昂扬向上的,是未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支年轻的队伍,葆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创造创新的热情。近年来,政法机关越来越重视发现、培养、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以安徽省检察系统为例,“80 后”“90 后”干警已占全省检察干警总数的“半壁江山”,达到52.1%。他们的故事能够更好地感染同龄人,激发他们为新时代奋斗的动力。

2022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有多家政法单位策划制作了“五四特辑”,聚焦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故事。“安徽检察”微信公众号以图文、视频、音频、H5、海报等多种形式,以“检察青年说”“青春蓝与检察蓝”等为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检察人的青春模样:孤夜里挑灯阅卷,法庭上唇枪舌战,与违法犯罪剑拔弩张,与公平正义深情守望。“安徽监狱”微信公众号以“绽放在警营的青春之花”“‘疫’线战场唱响青春赞歌”等为主题,致敬青春力量。

二、叙事方式趋向轻量化

传统的人物通讯具有篇幅大、份量重、情感浓等特点,但也存在着程式化、平面化、套路化的问题。融媒体传播环境下,“轻量化”叙事正成为趋势,人物事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少一些主观评价,多一些场景还原;以真情实感去亲近广大受众,让典型人物不“绝缘”于年轻受众。

(一)构建场景让叙事更有画面感

施拉姆认为,传播双方如果要有效地互通,必须有一个共同意义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获得,则有赖于传播者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深刻了解。[2]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政法英模报道要获得受众关注,就要将“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模式转变成互动反馈模式,让受众对典型人物在情感上共情,在思想上共鸣,进而实现在行为上共行的目标。要满足上述要求,就要学会构建场景,让叙事更有画面感。

例如,2021 年9 月24 日,安庆市迎江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要案中队中队长周磊,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突然昏迷倒地,经抢救无效牺牲,生命定格在43 岁。5 天后,《安徽法制报》一版以《初心如磐铸警魂》为题报道了周磊的生前事迹,稿件开头是一处场景化叙事:“安庆市公安局迎江分局刑警大队,临江2 楼西边那间半夜常亮灯的办公室灯光最近没再亮起。”稿件结尾与开头呼应,也是同样的表达手法:“大队一隅孤零零的电动自行车,还在那等待主人,因为它知道,会有人继承前任主人的遗志,骑着它奔赴下一个任务现场。”

由此可见,构建场景的关键在于寻找细节,这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观察力。穆青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活泼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通过细节描写,政法英模的形象才能有血有肉地立起来。

(二)追求真实让人物更有人情味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常常不自觉地把主人公的事业和生活对立起来。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报道范式,一方面是人物工作的特殊性,加班加点坚守在岗位一线、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人物的高尚品格,有意加以渲染。典型人物,其实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典型人物报道应描述一个真实的人,把他作为一个“人”放在被关注的主体位置,以“人”的价值为取舍标准。[3]受众更愿意看到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一个面对选择会纠结的典型人物更容易打动人;一个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典型人物更有感染力。

例如,获得“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个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的芜湖市南陵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查亚丽,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和检察职能,心系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用心办理每一起案件,注重在执法办案中彰显人文关怀、传递司法温度。在生活中,查亚丽与爱人牵手相伴14个春夏秋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更难得的是,查亚丽夫妇还把这份爱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延展出一种大爱。夫妻俩常年参与义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4000 毫升;在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一线,也有他们的身影。正因为此,查亚丽家庭荣获全国妇联评选的“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这样一名兼顾事业和生活的女检察官,为人们树立起新时代检察干警的崭新面貌。

(三)有限视角让故事更直抵人心

有限视角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可以是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讲述人物故事,也可以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在政法英模报道中,以有限视角来展现主人公事迹,将个人的观察体会融入其中,有助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达成文本意义上的互动。

例如,2021年4月13日《安徽法制报》刊发的人物通讯《专为贫弱者服务的公益律师》,讲述了安徽皖正律师事务所主任马华平的感人故事。稿件通过多个有限视角巧妙切换,塑造了一个不为功名无谓利禄的党员律师形象。稿件开头是一段段对话:“你是接不到别的案子吗?怎么老接这种案子?能收多少代理费呀?”“我收不到什么钱,有时候一分钱都不收。只是因为,我看他们过得太苦了,只有弱者的权益被保护,法律才有更大的价值。”这里以马华平同行的视角切入;“她没有什么个人生活,以至于活得有点不像个女性。不爱逛街购物、不喜喝茶聊天,什么时尚流行与她完全不沾边,一件衣服穿了好久,甚至有点‘土’。”这里以马华平同事的视角切入;“我家丫头同学问,你爸爸怎么这么年轻?我家丫头说,那是我妈同事!”这里以马华平本人的视角切入。

有限视角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供第一手资料,虽然没有全知视角那么全面,但在可信度与接受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三、呈现方式趋向多样化

在信息消费偏向视觉化的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同样应该创新产品形态,在提供文字报道的同时辅之以图片、动画、短视频、H5 等呈现形式,发挥多种媒介元素深度融合的聚合效应,让典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4]这既是媒体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扩大报道传播力和辐射力的应有之义。

(一)打造产品矩阵覆盖广泛受众

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为政法英模报道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政法部门,还是法治类媒体,都在纷纷探索多样化的新闻产品,打好组合拳,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受众需求。

2021 年,全国政法机关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紧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这条主线,聚焦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四项任务”。其中,“弘扬英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是重要一环。为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辽宁省政法机关推出漫画专题《“女警团团”又来了!“漫”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安徽省政法机关联合《安徽法制报》法治融平台,以本人讲述或见证人讲述的视频形式,录制23名政法英模代表先进事迹,并持续展播;黑龙江省政法机关制作拍摄政法英模纪录片,充分展现了政法干警无私奉献、忠诚敬业、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

(二)增强沉浸体验加深情感共鸣

VR、AR 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里应用较多,如今也被探索运用于新闻报道,有助于实现受众与新闻文本从浅层交互到深度沉浸的转变。例如,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做好“新时代人民好法官”胡国运的事迹宣传,精心制作了VR全景线上展览,供广大网友在线观展。

此外,互动评论、网络投票、分享转发等形式,也进一步促进了典型人物的传播,对于受众而言,能更好地入脑入心。[5]

(三)多种渠道联动形成传播合力

被看见才能被关注,被关注才能被热爱。对于政法英模报道而言,要实现最大的传播价值,就要整合新旧传播渠道,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覆盖率。相比较而言,纸质媒体适合偏爱深度阅读的受众;微博发布的信息篇幅短小,但具有实时更新、互动讨论的特点;微信公众号在信息整合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设置各种专栏;短视频平台善于对典型人物的高光时刻进行剪辑加工。

例如,2021 年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公室、省司法厅、省法宣办联合举办年度“十大法治人物”评选,对评选活动及候选人事迹,就通过纸质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取得了预期效果。

结语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过时。不过,随着传媒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喜好的变化,典型人物报道也势必立足新时代,积极拥抱新技术,顺应新方向,不断创新手段、创新表达,呈现更多真实可感、形象立体的人物故事,让典型人物事迹成为激励前行的强大力量。■

注释:

[1]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路畅.塑造新时代的奋斗者群像——融合传播环境下《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分析[J].传媒评论,2020(01).

[3]操静文.如何让微视频典型人物报道立起来[J].新闻前哨,2022(01).

[4]麦尚文,李慧敏.重塑“典范”: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与创新[J].新闻战线,2021(06).

[5]陈建斌.新时代典型人物的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J].新闻战线,202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