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戴伟
【摘要】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地方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本文以凤阳“6.21”爆炸事件为例,就地方媒体如何及时、全面报道突发事件及如何开展媒体协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方媒体;突发事件;媒体协作
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既是地方媒体(主要指县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突发事件因其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报道的频度和密度是任何单一的媒介形式都难以完成的。突发事件报道,作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它不仅检验媒体人员的临场发挥能力,检验一个团队的战斗力,还展现媒体的综合实力,为媒体赢得持久的影响力。本文试从凤阳“6.21”爆炸事件为例对地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作一阐述和分析。
快速出击,满足受众的知情需要
作为受众,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后,他们急切想了解灾难的破环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以及灾难事件引发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援助行动。媒体应该在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满足受众这种知情需要。表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便是要及时报道相关信息,使受众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欲知信息。
2009年6月21日凌晨3时17分,凤阳县大庙镇晶鑫矿业公司厂区发生爆炸事件。5时10分,凤阳县广电局主要负责人接到县政府紧急指令,6时20分,县广播电视台两名记者首先赶到事发现场,投入到紧张的搜救拍摄中。20分钟后,凤阳广播电视台第二批记者也赶到发事发现场。这是当天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电视记者。由于救援工作的需要,中央、省、市电视台到达凤阳时,事发现场已被大型挖掘机破坏,凤阳电视台记者抢拍的爆炸现场第一手的画面素材,被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安徽卫视等大量采用。
6月21日是周日,按常规,凤阳电视台晚八点档的《凤阳新闻》应播出已制作好的《一周要闻》,面对紧急情况,凤阳县广电局及总编室、新闻部领导当即决策,撤下当日《一周要闻》,在当晚《凤阳新闻》中播出爆炸事件的新闻。从上午九点开始,第一批记者返回台内,抓紧撰稿并编辑画面。上午十时许,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先后到达爆炸现场,指挥搜救工作和抢救伤员。下午省、市、县领导深入各家医院,探视安慰伤员。当天,公安武警、消防官兵陆续开进爆炸现场,开展大规模搜救和维稳工作。与此同时,凤阳电视台的第三批、第四批记者先后抵达事件现场跟踪采访。至晚上八点,凤阳电视台在《凤阳新闻》十五分钟的时间里,集中报道了“晶鑫矿业公司凌晨3时17分发生炸药爆炸事件”。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凤阳电视台本着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敬业精神,每天均尽最大可能播报相关信息,从人员伤亡、震坏的房屋、危房中转移群众的生活安排到死者家属的抚慰等无一遗漏,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
由点到面,集中各种表现手法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广播电视媒体起着一种风向标的作用。在我国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人为本,尊重、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大众媒体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因此,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一方面要谨慎行事,要与国家省级主流媒体的报道相配合,跳出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的思维模式,从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事件,站在全局的立场评析它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地域优势,在报道深度和广度及表现手法上,和其它主流媒体实现优势互补,为民众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
综观凤阳电视台6月21日到6月30日历时10天的报道,充分彰显了这是一支训练有素、关键时刻能适应新闻工作应急需要的队伍。在播出的59篇报道中,全部是当日新闻当天播出,没有隔夜消息。在报道手法上,有消息、特写、通讯、评论。一半以上的作品,均为记者的现场报道,让受众对事件一目了然。例如事件发生的第四天,即6月24日凤阳电视台在《凤阳新闻》中播出的新闻特写《最后五份死亡赔偿协议书签订》,记者在凤阳宾馆现场报道了爆炸事件最后五份死亡赔偿协议书的签订过程。画面中,死者的亲属眼含眼珠,在赔偿协议上签字。画面又切换到工作人员将每人35万元的赔偿金递到死者家属的手上。记者在现场出镜告诉观众,这是县政府垫付的赔偿款。接下来的画面是,为考虑途中的安全,工作人员陪同死难者亲属到银行存款。次日,街头巷尾,老百姓津津乐道,称赞凤阳电视台的报道真实感人,赞扬县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
与此同时,关于此事件的四次新闻发布会,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有关领导都到凤阳调查了解事件并看望受伤人员,理赔工作,伤员救治,涉爆企业警示大会等新闻,凤阳电视台记者均第一时间报道,由点到面,充分彰显了地方级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责任感。
协同作战练兵,报道取长补短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各级媒体在迅速准确的报道事件真相的同时,必须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倡导公共价值,坚持公共利益,在一定区域内引导社会舆论,协调社会关系,从而为社会营造一个有序、安定、和谐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秩序向着理性、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凤阳“6·21”爆炸事件从当日凌晨事发,中央电视台当日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出口播配地图标志新闻,到6月30日事件平息,10天时间里,中央电视台1套、7套、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安徽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凤阳,就同一事件展开了协同作战的“大练兵”,陆续见诸电视和报刊的同一事件报道,各有千秋。
首先,时效快。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的转播车开到凤阳,事件善后处理指挥部先后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会议刚结束30分钟,东方卫视就在午间新闻中播出了会议实况,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地域越近时效越快的观念被打破,设备精、高科技才是使新闻快的前提。 其次,团结协作。这是此次媒体公开、公正、圆满完成此次报道任务的共识。凤阳电视台作为事发地的媒体,掌握大量爆炸现场的第一手素材,而这是各大媒体迫切需要的。在6月30日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的、长达10分钟的《凤阳6·21爆炸事件的警示》专题片中,这些素材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一些媒体记者出口成章的现场解说,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现场提问技巧,车内写稿的功底,值得我们学习。同一发布会新闻,报纸详尽、叙述完整、新闻五要素齐全,广播电视则强调现场感,突出主要的新闻事实。中央台、省台时效快、重点突出,出场即点明主题。
最后,地方媒体,因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了时效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可发挥比平时更大的作用。虽然在报道的深度上不及中央、省级媒体,但报道的广度完全能和其它主流媒体实现优势互补,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流逝,凤阳“6·21”爆炸事件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经验值得总结,血的教训令人警醒。作为地方媒体,突发性事件考验着我们的反应能力,有助于应急机制的建立,也对其制度化、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有序开展工作,克服人手少、装备差等局限,如何提高记者、编辑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水平,需要地方媒体的领导和采编播人员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